徐浩程 舒煒
主要是錘煉自己的能力
1982年到1985年間,習近平先后擔任正定縣委副書記、縣委書記。
“正定是我的第二故鄉,是我真正作為一名領導干部從政的起步點,我的基石在正定。”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接見正定縣招商代表團時如是說。
與前幾屆黨和國家領導人成長渠道稍有不同,新一屆領導人不少都有市縣區一線工作經歷。
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攜妻子彭麗媛回到正定,說:“我從政的始發地在正定。在這之前不能算。之前我插隊七年當大隊黨支部書記,那是在基層;后來在中央機關,那是當工作人員。”
習近平給時任正定縣副縣長王幼輝的第一印象是,“穿著一件綠色軍裝,看上去不像干部”,“打扮像個炊事班長”,“在一般人看來,這位縣委副書記好像有點‘土”。
好在,這種平民氣,對于地方官員來說,可以迅速助其打開工作局面。
習近平在正定養成經常騎自行車到各個鄉、村去考察的習慣。后來在浙江工作時,習近平提升了這種風格,他說:“當縣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地市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鄉鎮;當省委書記應該跑遍所有的縣市區。”
要學會化解壓力,
也要扛得起壓力
越到地方或者一線,工作越具體,跑得越多,了解得越多,面臨的責任和壓力越大。國務院副總理馬凱也曾感到“棘手”。
1986年,馬凱出任北京市物價局局長。當時全國剛好進行價格改革,政府對很多商品放松價格控制,矛盾也接踵而至,“天天同代表各種不同利益要求的人打交道,解決了一批棘手的價格矛盾,又冒出一批新的價格矛盾”。
問題解決不可能人人都滿意,所以當時一些人稱物價局為“漲價局”,另一些人則說是“壓價局”。馬凱自然“坐在了火山口”,也“飽嘗了酸甜苦辣”。
馬凱愛寫詩,出版過數本詩集。但在北京市物價局這段日子,他幾乎沒有詩作問世。還好,他比較豁達,只是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
地方或者一線的壓力,還有很多源于權力與責任的差異。上有中央政策、下有地方需求,地方官員身在其中,需要兩頭兼顧。當然,有時候,也要學會扛得起壓力,在重壓之下前行。
俞正聲在青島任市委書記、市長時,就頂著時任副總理朱镕基的“肝火”,解決青島啤酒問題。
1993年,青島啤酒在香港上市,成為第一家在港上市的內地企業。這是朱镕基拍板“點將”,俞正聲親自率隊到北京“公關”,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的結果。這是好事。
可惜三年后,好事變成了壞事——青島啤酒經營不佳,朱镕基大動肝火地說,青島啤酒和龍井茶是在世界上真正叫得響的名牌,“一定要保住這兩個品牌,誰砸了這兩個品牌,就嚴肅處理誰!”
俞正聲當時面臨的壓力被形容為“令人心驚肉跳”。權衡了三個月,最后青島決定換將,為青島啤酒謀了一個扭轉局面的董事長。
多年后,俞正聲談起朱镕基時稱,“朱總理是好領導……我剛到北京的時候,有一個朋友跟我說,你要想說服朱總理,就得他硬你更硬”。
要做得成事,也要經得起非議
說千道萬,地方工作還是得做事,做成事。
1988年剛剛調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就著手處理官員違法占地建房的棘手問題。他不斷權衡,一方面,如果清房可能會涉及兩三千名干部;另一方面,當時民眾對這些“看得見的腐敗”意見很大。
習近平下決心解決這一問題,被他列入調查的干部多達2000多名。
后來有媒體問他:“這些被處理的干部還恨你嗎?”習近平稱:“對我沒意見,而且我走的時候,也還是難分難舍的……我跟他們無冤無仇,我就是來講一個公道,我們干部不要去傷害人民的利益。”
做成事,把握大勢非常重要。
眾所周知的是,汪洋在安徽銅陵以一篇《醒來,銅陵!》拉開了一場有關思想解放的大討論,隨后進行了打破“三鐵”(鐵飯碗,鐵交椅,鐵工資)等大刀闊斧的改革。這些舉措與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后的大勢不謀而合。
當然,不是每個地方官員都能遇到這樣的時代節點,也不是每次都能提前把脈歷史。這時,等趨勢已經開始明朗,機遇也來了,就要抓得住。
俞正聲之所以能在煙臺推動住房制度改革,是因為此前國務院已經將煙臺、唐山、蚌埠確定為全國房改試點城市。
這是個艱巨的任務。俞正聲曾直言:“住房制度改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它比放開菜價、肉價困難得多,比機構改革還困難。但是,即使困難,現在也要動手搞。”
但這同時也是難得的機遇。正是從煙臺開始,俞正聲奠定了在中國改革開放棋局中住房制度改革領域的地位。
1997年,俞正聲出任建設部黨組書記、副部長。有記者問他:“您在煙臺當市長的時候就在全國率先進行了房改,在青島當市長的時候,又把市委、市政府機關大樓給賣了,當時引起了很大爭論。不過連房地產專家都評價說,這是非常高明的決策。請問,這對您出任建設部副部長有沒有什么關系?”
對此,俞正聲沒有正面回答,也沒有否認。
如何搞好地方人際交往
當好地方官,不光只是能加班、熬夜,更需要人際交往中的親和力。
曾擔任河北承德行署辦公廳秘書的薛樹旺回憶,當時承德行署的幾位副專員,都是比專員栗戰書年長許多的老同志,但對他都相當尊重。當時的地委書記是胡振國,兩位黨政主要領導在工作中也是一種非常和諧的關系。“這種尊重與和諧不是因為戰書的職位權威,更多是來自于他寬以待人、真誠正直的人格魅力”。
栗戰書有一個“三不”原則——不整人、不耍滑、不偷懶。栗戰書曾在一次訪談中直言,既然在一塊合作共事,就應該坦誠相見,互相支持,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股力量。
地方領導特殊的身份和職務,決定了其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而在這些綜合素質中,口才藝術是重中之重。能言善語,是其素養、能力和智慧的全面而綜合的反映,不少中央領導在地方市縣任職時,語言表達能力都很強。
“中國人宴會上的習慣是先致辭后吃飯,這樣做的好處是把該辦的事辦完,沉住氣,不慌不忙地吃;而歐洲人是吃起來后再講話,這也有好處,不會餓肚子。今天我是入鄉隨俗——吃飽了再說。”這是汪洋在擔任銅陵市長時,在友好城市德國馬爾巴赫市一次晚宴上的致辭,后來被收入《演講與口才》雜志的文章里。
向來“挑剔”的央視名嘴崔永元曾表示,在自己訪談地方官員的所有節目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栗戰書:“我很喜歡這個人,我問他時,他沒有長篇大論,把事說清楚就完了,不裝飾,讓人非常舒服。”
當然,善待老干部,也是一條重要經驗。
習近平在正定時期,在妥善解決老干部生活問題上定了兩點:一是看病不排隊優先就診,醫院開設老干部病房;二是“兩費”問題(公用經費和特需經費)要從寬。
1984年,正定全縣各部門都沒有進口小轎車,習近平決定先給老干部局買一輛讓老干部用;在房子緊缺的時候,他把縣委、縣政府合用的大會議室騰出來,作為離休老干部“調神健體”的娛樂活動室。
正定的老干部曾對習近平有過這樣的評價:“他是個年輕干部但很老練,他是個高干子弟但非常樸實,他身為縣委書記而無架子。他工作嚴肅認真,辦事慎重穩妥,善于密切聯系群眾。”
(李云貴薦自2015年7月10日《傳奇揭秘》 原標題為《向領導人學做地方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