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婷
有學者認為:現行教育忽視生命意識,導致了“人”的異化。在工具性教育價值觀引導下,中小學課堂教學看重學生成績和考試分數,凸顯了急功近利的動機,從根本上失卻對學生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懷,學生成為無生命色彩的認知體,而不是活生生、有個性的生命主體。當今小學生在學校生活中生命意識的表現暴露出許多問題,如自我中心意識強烈、關愛生命意識薄弱、激揚生命意識常體現為非理性形式……這導致了越來越多的小學生出現輕易踐踏生命的行為——
2013年3月,河南省通許縣一名小學生,疑因被學校強制購買教輔資料,向父母要錢被拒后上吊身亡。
2014年4月,海南瓊海市一個僅9歲的女小學生自殺。調查發現,因女孩母親帶她哥哥外出看病,她希望隨行遭拒而上吊身亡,屬一時賭氣竟然拿生命來泄憤。
2015年3月,杭州市11歲女孩因在校沒交作業被家長領回家后跳樓身亡; 4月,揚州市11歲男孩未完成作業而上吊,留下“學習太累,上學太累,活著太累”的哀嘆;6月10日下午,湖南衡陽縣界牌鎮發生一起小學生投毒事件,造成二人中毒身亡。
……
近幾年小學生頻頻自殺、糟蹋生命的案例觸目驚心。小學生隨意踐踏生命讓我們反思當下學校生命意識教育缺失的現狀。泰戈爾說過:“教育的目的是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尊重生命,珍愛生命,向學生傳遞生命的氣息,讓學生感受生命的精彩,應該成為教育的永恒目標。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所以語文課不僅要教會學生聽說讀寫的技能,更要培育學生的人文情懷,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這樣才能真正啟迪學生的靈魂。小學語文教學中對生命意識的培養要講究具體的策略——
1. 體現人文關懷,營造生命意識教育氛圍
語文教育的人文主義要求教師“以人為本”地施教,小學生雖然年紀小,可他們也期望得到老師的關注,希望老師能夠傾聽他們的心聲。比如,老師對課上學生的犯錯行為是責罵還是教育,是嚴厲批評還是有禮詢問,都會對學生及其家長產生一定的影響。
記得有一次,一年級新生入學培訓,過了上課時間,點名時發現差一位學生。這時,一位不愿意進教室的小女孩在教室門外哭泣,身旁還有她爸爸媽媽陪伴。于是我讓教室里的小朋友唱歌,自己走到門外了解情況。得知這位小朋友因為遲到,見教室里人太多,有點膽怯。于是,我蹲下身子,用雙手輕輕抹干她的眼淚,對她說:“小朋友,來,老師給你勇氣,我把勇氣傳給你。”于是,我用手緊緊握住他的手,說“老師的勇氣傳遞給你了”。這樣做果真有效,小女孩雖仍流著淚,但已沒有哭聲了。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小女孩好像很崇拜我,見到我就高興得不得了,而且總是邀請我去她家做客。課上她總是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對班級管理也非常熱心。我想,如果那次我以責問的語氣向她問話,她一定會恐懼,甚至會對整個小學生活留下陰影。可見老師的寬容能影響學生的心胸,老師的關愛能向學生傳遞愛心。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關注學生的生命意識,引導學生尊重生命,關愛生命。
2. 深入教材,挖掘生命意識教育資源
語文教材篇目中包含著作者對生命的理解、對人生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如《兩只鳥蛋》《觸摸春天》《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豐富資源。語文教師要深入挖掘其中的內涵,引導學生思考生命的過程,洞察人情世態,幫助學生完善人格,培養個性。如一年級的《兩只鳥蛋》是一首兒童敘事詩,講述一個小朋友從取下兩只鳥蛋到送還鳥蛋的故事。在這首小詩里,我們能看到孩子在母親的啟發下,幼小心靈萌生出對生命的珍愛,對小鳥的關愛,對大自然的熱愛。教學過程中,可讓學生通過觀察小鳥破殼而出的多媒體課件或圖片,了解小鳥由鳥蛋孵出,一個鳥蛋就是一個生命,就是一只小鳥,所以要愛護每一個鳥蛋,進而聯想到自己的出生,聯想到生命的重要。語文教材中不乏“生命”主題的文章,教學中,教師可以深入挖掘文章中所具有的生命教育的意義,通過精彩的講解及引導,讓學生沐浴在生命意識的光彩之下。
3. 生命化教學,要滲透學生對生命價值的感悟
余秋雨先生曾經說過,“作文訓練,說到底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的表達和溝通的訓練”。這告訴我們,在平時的寫作練習中除了訓練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應用外,應該在反思傳統寫作教學的基礎上,思考如何將生命教育融入寫作中,重構“生命化”的寫作教學。引導學生觀察社會,思考人生,用他們最鮮活、最富于激情和個性的生命語言來表達自己的生活、情感、觀念。
教師在組織專題作文訓練時,可以以“生命”為主題,結合當下的社會時事,引導學生對生命進行積極思考,如登革熱、長江沉船事件等。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擯棄過去寫作教學對文章形式、章法、技巧等提出過分要求的弊端,盡量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對真實生活的看法,并使寫作中激發出對生命的關注與思索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教師還可以在學完某篇課文后,通過小練筆的形式讓學生寫出對生命的理解、感悟。如學完《檢閱》這篇課文,學生對主人公博來克充滿敬佩之情,那就順勢而為,讓學生堂上完成小練筆,給博來克送上我們的贊美,夸一夸這位勇敢的小男子漢。學生在練筆過程中必然會思考博來克身殘志不殘的精神,學習他珍愛生命的精神。
4. 加強課外實踐,感悟生命之美
生命意識教育如果僅僅停留在課堂上那遠遠不夠,讓學生從課外活動中感受自然之美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常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入社會,觀察生活。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做有心人,留意生活中的細節,由細節生發出對生命的關注,做一個熱愛生活,有心靈“躍動”、有個性的人。相信每一個語文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學生參與了,經歷了,都會記憶深刻,這往往在其習作中能體現出來。而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學會運用大自然這本最好的活教材,組織學生走進自然,親近自然,讓學生在與花鳥蟲魚的接觸中領悟世界和人生的生命本真形態,這樣才能更好地感知生命的美好和生活的艱難。網上有這么一則新聞:中國好爸爸鄭貴賢放下手頭工作陪兒子鄭行健騎行全國,幫兒子成功減肥、戒網癮。是的,知識不僅僅限于書本,它應該是綜合性的,游覽祖國大好河山,了解各地人文情態,也是一種對學生成長很有益的教育方式,且能磨練孩子的意志。只有把課堂、教育與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使生命意識教育達到完美狀態。
(作者單位:廣東中山市西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