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
幾經風雨的洗禮之后,一度被譽為視頻王者的電視劇陷入徘徊。電視劇人殘存的希望與電視劇產業的困局成為中國電視劇臉譜上色彩分明的陰陽符號。2015年的北京電視節目展為這道符號標上垂頭喪氣的底色。電視劇產業的低潮已成為共有的哀傷。
這種哀愁似乎并非空穴來風。2015年二季度電視劇產業整體投資下降近25%,虧損18億。公示的劇目數量是近為四年來之探底。開機劇組下降35%。電視劇銷量總值與單集均價分別下調18%與17%。網劇與綜藝擠占電視劇綜合資源與平臺空間。觀劇人群的超速萎縮。
生存還是毀滅。中國電視劇儼然尚未步入哈姆雷特的拷問時代,但反思“劇向何方”已成為必然。資產、藝術、平臺,都必須審思這場天問,慎行未來的抉擇。
這種反思和抉擇其實集中在表象與本質兩個面。從表像來看,有人微詞這是未能適應一劇兩星的政策。也有人歸咎如日中天的網絡大行其道,瘋狂掠奪分 利廣告。也有人指責價值倒掛的 明星片酬制約了制片質量。也有人譴責潛性規則阻塞了電視劇的制播渠道。有人還甚至抱怨中國觀影人群的文化素質的退化。
其實,本質無關政策的適應能力,更無關新媒體的強勢崛起,亦無關觀影人群素質變異。造成中國電視劇當下的困境,并不是明星高得離譜的片酬,也不是市場潛規則,這種困境的根源在于悖離了電視劇的文藝功能和文化核心。
電視劇如同所有的文藝作品,永遠的文化核心是講述能量故事、傳播正量內容,永恒的文藝功能是教化心靈、啟迪心智。斷不可過度地給原本 服務于大眾的心靈雞湯澆注厚實的資本油膩。否則,遲早會堵塞心靈的血管,電視劇的文化血管一旦被堵,原本健康的肌體勢必產生病變:收視率對賭,讓廣告利益的血腥窒息創作的激情,資本對賭,讓急功近利的血腥捆綁影視藝術的創作規律。資本的功利至上至大原則,讓造假阻斷市場的真相。一個聽命服從于資本的藝術家絕對喪失思想。一個缺失激情、缺少藝術、缺少思想、缺少規則、缺少真相、缺少內容的電視劇必將缺少觀眾。缺少觀眾的文藝如何茁壯成長。
電視劇需要產業化的滋養 ,但不可有錢就任性、任性到喪失根本。一個連根撥起的文藝符號,勢必會缺失生存的土壤。一個連土壤都喪失的影視產業,無論你如何創新與選擇,無論是周播劇、無論是IP熱點、無論是網臺聯動、無論是復活廣告插播、無論是延時播放都無法從根本上拯救。唯一能救贖的或許如中國廣電影視聯盟理事長王衛平所言:劇在何方?劇在內容!尤其是有思想有能量的內容。
劇向何方?劇在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