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鳴鳳 陸順祥

摘要 松、竹、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從唐、宋開始便被世人并稱為“歲寒三友”。無論是在文學、繪畫還是其他藝術領域,松、竹、梅都極具東方審美神韻,它們特殊的生物形態以及儒、釋、道精神,使它們成為了東方藝術的鮮明象征。而在紫砂藝術中,松、竹、梅題材的藝術作品在數百年的歷史長河里繽紛繁華,屢有新意出彩之作,今天依然值得我們深入研究探討。
關鍵詞 松竹梅;紫砂;創作
1.松、竹、梅蘊含的精神品格
在自然植物世界里,松、竹、梅實屬平常不過,卻被國人推崇備至,進而達到精神偶像的崇拜地位,究其原因并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在人類與自然界松、竹、梅精神交流的過程中,所感悟其植物形體背后蘊藏的精神品格令人膜拜。松、竹、梅屬于自然形態,在成為人類的審美對象之前,需要經歷一個人化的過程,從自然之物變成為我之物,在中國傳統美學里,這一過程稱之為“比德”。所謂“比德”,就是把自然對象的生物學價值作為人文價值的隱喻,以物喻人、以物比德、以物言志,這實際上可以看作一種美學的創作方式,這種美學創作方式在《詩經)等古代著作里曾大量出現。松、竹、梅就是其中代表,以這樣的形式從自然形態化身為人文精神走進中國傳統美學審美視眼。
隨著社會人文的不斷發展,松、竹、梅所代表的一些精神品質逐步被文人廣泛推崇。松、竹、梅既然稱之為“歲寒三友”,它們耐寒的共性最為人熟悉,對于松、竹、梅形態與品格的深入研究,會發現它們給予人類最寶貴的精神品質是獨立剛正。人之所以區別于一般動物而存在,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直立行走,因此人類抗爭自然恐懼而追求的精神境界就是直立,人類外在形體的直立對應的就是內心人格的剛正與獨立。在自然萬物中,樹木的形態盡顯獨立剛正之姿,而松、竹、梅更為其中翹楚,當萬物凋敝之時,欺霜傲雪,不為屈服,這種獨立剛正、不畏自然的精神品質是人類長久而來抗爭自然的內心需求。
松、竹、梅合稱“歲寒三友”,它們都為中國傳統美學中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品格做了各自最好的詮釋:松不苛求環境。不斷調整自身順應環境;竹看上去纖細,但卻不肯彎曲,有節有度;梅生命頑強,在風雪里笑傲嚴寒。松、竹、梅迎風雨、傲霜雪,泰然自若地向世人展現它們獨立不移的精神品格,但同時它們又都有著隨遇而安、無欲無求的更深層次的精神操守,精神上的堅定與淡然組成了松、竹、梅獨特的精神品質,也確立了它們在中國傳統美學中的精神地位。
2.松、竹、梅的紫砂藝術創作
當松、竹、梅進人中國傳統美學范疇,這時在人們的眼里,松、竹、梅已經由一個自然形態上升為一種精神意向。從生物寫實更多地向精神抽象表達邁進,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松、竹、梅藝術,而關于松、竹、梅題材的藝術表現形式也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多元化,就像在紫砂藝術造型里的松、竹、梅題材表現形式涵蓋了詩詞、書畫、纂刻、雕塑等多種藝術形式,對于紫砂人而言。松、竹、梅已經成為紫砂造型藝術的一個類別、一種情結。
“歲寒三友”松、竹、梅它們有著堅韌不屈、淡泊無求的共同精神品質,但三者之間在具體的造型設計創作里又有著各自特征的藝術差別。自然界的松樹,往往生于陡崖峭壁之上,有著一種與生俱來“受命不遷”的陽剛堅韌之美,在抗爭自然環境的惡劣條件之中,形成了一種高大而穩重的藝術形象,因此它的藝術品質更趨于大氣穩重的特性。對于松樹這一自然形態進行人文精神層面上的藝術移情再現,往往也要貼合它的自然屬性,更大程度地層現屬于它藝術特征的人文精神品質。所以,在紫砂造型藝術的創作中,松樹形體的藝術再現,往往會更多地切合它的藝術特征,塑造一種陽剛力量之美態。在很多的紫砂藝術造型里以松樹為壺身造型進行創作會是第一選擇,而松樹造型被塑造成紫砂壺身主體形態,也能為整體造型平添穩重大氣之感,塑造出陽剛有力的粗獷線條之美。往往使得整體造型藝術增色不少。就以紫砂作品“松竹梅壺”的藝術創作為例(見圖1),對于它的藝術造型主體部分便是直接采用松樹形態為壺身造型,從而使得作品自然而然地獲得松樹那種踏實穩重、大氣磅礴的藝術感觀,一種陽剛大氣之美更為貼近、韻味自然;自然界的竹,以性直、謙虛、勁節的精神品格為歷代文人所推崇,它既有著松的堅韌挺拔,又有著梅的俊逸雅致,為文人雅士更多的青睞對象,曾有“不可居無竹”之嘆,因此在竹的紫砂造型藝術創作里。除了壺身主體創作的選擇之外。竹的元素不失為雕塑裝飾等的另一種選擇,尤其是在松、竹、梅“歲寒三友”的聯袂創作里,把壺身造型主體“讓位”于更為剛健的松,而竹作為裝飾的主體,可以說是一種更好的搭配選擇,壺身主體更見大氣穩重,而壺體裝飾更顯飄逸俊秀、文氣雅致,在紫砂作品“松竹梅壺”的藝術創作中就做了這樣一個協調選擇:自然界的梅一向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它的凌霜傲雪,在冰天雪地里獨步早春,充分彰顯出它一種“鶴立雞群”的獨特美學個性,梅在百花落盡之時,不畏霜雪獨自開放于世,相交于松與竹的堅韌挺拔,梅的精神品格更加鮮明顯目,有著與生俱來的一種“傲”在其中。因此,在紫砂作品“松竹梅壺”的藝術創作中,考慮到梅的這種百花落盡我獨芳的“傲”,選擇它作為一種藝術上的畫龍點睛之筆應該是一個不錯的藝術設計選擇,依靠于松的蒼勁、竹的堅韌、梅的悄然而醒目的含苞欲放,好像一剎那藝術目光的焦點都聚集在梅花的含苞待放之上,這一種藝術感觀享受也充分地符合梅的人文藝術品格特質。
3.結語
從古至今,松、竹、梅獨立剛正、堅韌包容的精神品格,被中國傳統美學文化所推崇,印刻在中華民族的精神價值體系之中,在紫砂藝術造型的創作里不乏以松、竹、梅為題材的佳作。我們創作紫砂松、竹、梅的藝術造型,除了要深入研究松、竹、梅背后所蘊藏的人文精神之外,更要真正了解他們的藝術精神品質特性,做到因材制宜,更大限度地展現松、竹、梅的人文精神,更貼合地運用松、竹、梅的人文精神為紫砂藝術造型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