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軍等


摘要:[目的]對引種的中熟中粳水稻11個新品種進行比較試驗,探明這些新品種在當地生態區域的特征特性。[方法]通過在相同的種植條件下,分別對引種的中熟中粳水稻11個新品種的田間主要農藝性狀、產量結構進行考察。[結果]中熟中粳組徐稻3號、徐稻4號、鹽粳11號、連粳4號、皖稻54等品種綜合表現尤為突出,可以成為鹽城市水稻種植的首選品種。[結論]該研究為鹽城水稻大面積生產提供了一定的科學參考依據。
關鍵詞:中熟中粳水稻;新品種;引種試驗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08-030-03
江蘇省鹽城市是水稻作物的主產地,2013年水稻總產量位居全省前列。為了篩選適合鹽城市推廣種植的高產、優質、多抗中熟中粳稻新品種,加快水稻新品種的更新步伐,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工作,2014年組織科技人員在江蘇省農業三項工程項目基地進行了中熟中粳水稻新品種比較試驗,筆者在此將對引種的中熟中粳水稻11個新品種在相同的種植條件下的田間主要農藝性狀、產量結構進行考察,探明這些新品種在當地生態區域的特征特性。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武運粳21、華粳6號、徐稻3號、鄭稻18、徐稻4號、鹽粳11號、蘇北9號、新稻18、皖稻54、徐稻5號、連粳4號。
1.2 試驗設計 每個參試品種面積為0.27 hm2,前茬為小麥茬。
1.2.1 秧池。前茬為小麥茬,采用肥床旱育秧技術,5月5日浸種,浸種時采用使百克藥劑兌水浸種,5月9日落谷。為防治好秧田期灰飛虱,采用蓋侖本75袋/hm2與樂心45袋/hm2隔天輪流重復防治10次。
1.2.2 本田。采用人工移栽方式,所有品種的生產條件相對一致,6月17~23日移栽,移栽秧齡平均在6.5~7.0葉,單株帶蘗1.1個左右。栽插行距25 cm,株距15 cm,每穴2~3本。本田總施純N為234 kg/hm2。基肥用25%(12∶6∶7)復合肥375 kg/hm2、尿素150 kg/hm2;分蘗肥,6月23日施尿素75 kg/hm2,7月12日施尿素112.5 kg/hm2;促花肥,8月5日和14日分別施尿素75 kg/hm2。栽后5~7 d采用18%芐·乙可濕性粉劑禾美600 g/hm2進行田間化除病蟲草害。病蟲害防治上,本田縱卷葉螟及紋枯病共防治4次,分別是7月4日用25%的稻喜1 200 ml/hm2+50%消菌靈600~900 g/hm2+樂心1 500 g/hm2;7月23日用40%毒死蜱1 500 g/hm2+25%可濕性粉劑競美600 g/hm2;7月27日用稻輝(井岡·臘芽菌)600 ml/hm2+25%稻喜1 800 ml/hm2;8月4日用激盡(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1 125 ml/hm2+用稻輝(井岡·臘芽菌)600 ml/hm2。
2 結果與分析
2.1 品種簡評
2.1.1 品種生育期表現。
2.1.1.1 抽穗期。抽穗較早的品種主要是武運粳21、連粳4號、蘇北9號,在8月24~29日開始抽穗;抽穗較遲的品種主要是徐稻5號、連粳6號、皖稻54,分別在8月29、28、27日開始抽穗。
2.1.1.2 成熟期。由于2014年低溫寡照時間較長,成熟期與往年相比普遍推遲[1]。成熟較早的品種主要是武運粳21、連粳4號,9月4日前成熟,成熟較遲的品種主要是徐稻5號、皖稻54、華粳6號(表1)。
2.1.2 產量結構。
2.1.2.1 有效穗。由表2可見,華粳6號、徐稻4號、鹽粳11號、連粳4號有效穗較高,依次為379.5、370.5、363.0、363.0 萬穗/hm2,武運粳21、蘇北9號較低分別為306.0、319.5萬穗/hm2。
2.1.2.2 總粒數和實粒數。總粒數較高的依次是皖稻54、蘇北9號,分別為160.0、145.6 粒/穗。實粒數是皖稻54最多,為120.9 粒/穗,其次是蘇北9號,為119.1 粒/穗;華粳6號、新稻18實粒數較少,分別為70.1、69.7 粒/穗,其他品種相差不大(表2)。
2.1.2.3 千粒重。從表2可看出,鄭稻18的千粒重為27.9 g,鹽粳11號、武運粳21次之,均為27.6 g,三者表現較高,皖稻54、蘇北9號為最低,分別是24.8、24.3 g。
2.1.3 抗性。
2.1.3.1 抗病蟲性。從2014年參展的品種總體上講,絕大部份品種抗耐性較好,但也有個別品種抗性表現較差。如徐稻5號條紋葉枯病較重,田間病害表現為3級;徐稻5號、武運粳21黑條矮縮病較重,穴發病率分別為11.33%、11.26%;華粳6號、新稻18稻瘟病較重,田間病害表現為4級(表3)。
2.1.3.2 抗倒性。由表3可見,參試品種的抗倒性整體很好。
2.2 綜合性狀分析
2.2.1 徐稻3號。實際產量居第1位,為9 762.0 kg/hm2,高峰苗為447.0 萬苗/hm2,有效穗數357.0 萬穗/hm2;穗長較長,為18.3 cm;穗平均總粒數為134.2粒,結實率為81.7%,穗實粒數為109.7粒;千粒重為26.4 g;對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抗性較好,稻瘟病、稻曲病、紋枯病發生均較輕;植株高度適中,為97.3 cm,抗倒性較好;熟相較好,群體整齊度較高。
2.2.2 徐稻4號。實際產量居第2位,為9 603.0 kg/hm2,分蘗性高、成穗率一般,高峰苗為513.0 萬苗/hm2,有效穗數370.5 萬穗/hm2;穗長為18.0 cm;穗平均總粒數為131.3粒,結實率一般,為78.5%,穗實粒數為103.1粒;籽粒正常,千粒重為26.4 g;對條紋葉枯病、稻瘟病、稻曲病抗性較好,黑條矮縮病穴發病率為3.23%;植株高度為99.2 cm,抗倒性好;熟相較好,群體整齊度較高。
2.2.3 鹽粳11號。實際產量居第3位,為9 555.0 kg/hm2,高峰苗為466.5 萬苗/hm2,有效穗數363.0 萬穗/hm2,穗長為17.1 cm,穗平均總粒數為126.0粒,結實率為79.9%,穗實粒數為100.7粒;千粒重為27.6 g,抗條紋葉枯病,對稻瘟病抗性較好,黑條矮縮病穴發病率為4.86%;植株高度適中,僅為95.8 cm,抗倒性較好,熟相佳,群體整齊度較好。
2.2.4 皖稻54。實際產量居第4位,為9 538.5 kg/hm2,分蘗性較差,成穗率較高,高峰苗為427.5 萬苗/hm2,有效穗數336.0 萬穗/hm2,穗長為18.7 cm,穗平均總粒數較高,為160.0粒,結實率為75.6%,穗實粒數為120.9粒;千粒重較低,僅為24.8 g,對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抗性較好,黑條矮縮病穴發病率為3.73%,稻瘟病、稻曲病、紋枯病發生均較輕;植株高度為104.8 cm,抗倒性較好;熟相較好,群體整齊度高。
2.2.5 連粳4號。實際產量居第5位,為9 405.0 kg/hm2,分蘗性較好、成穗率一般,高峰苗為493.5 萬苗/hm2,有效穗數363.0 萬穗/hm2;穗長較小,為16.7 cm;穗平均總粒數為123.3粒,結實率為86.0%,穗實粒數為105.9粒;籽粒正常,千粒重為25.5 g;對條紋葉枯病抗性較好,對黑條矮縮病抗性一般,黑條矮縮病穴發病率為5.02%,稻瘟病、稻曲病發生均較輕;植株高度適中,為99.2 cm,抗倒性好;熟相和群體整齊度一般。
2.2.6 武運粳21。實際產量居第6位,為9 306.0 kg/hm2,分蘗性較差,成穗率較高,高峰苗偏少,為429.0 萬苗/hm2,有效穗數偏少,為306.0 萬穗/hm2;穗長一般,為17.0 cm;穗平均總粒數為122.8粒,結實率較高,為94.9%,穗實粒數為116.5粒;籽粒較大而飽滿,千粒重為27.6 g;對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抗性一般,黑條矮縮病穴發病率為11.26%,稻瘟病、稻曲病發生均較輕;植株高度適中,為96.2 cm,抗倒性較好;熟相較好,群體整齊度較高。
2.2.7 蘇北9號。實際產量居第7位,為8 754.0 kg/hm2,分蘗性較差,成穗率一般,高峰苗偏少,為448.5 萬苗/hm2,有效穗為319.5 萬穗/hm2;穗長適中,為17.4 cm;穗平均總粒數較多,為145.6粒,結實率較高,為81.8%,穗實粒數為119.1粒;籽粒正常,千粒重為24.3 g;對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抗性較好,黑條矮縮病穴發病率為1.41%,稻瘟病、稻曲病發生均較輕;株高適中,為94.8 cm,抗倒性較好;熟相和群體整齊度一般。
2.2.8 鄭稻18。實際產量居第8位,為8 721.0 kg/hm2,分蘗性、成穗率一般,高峰苗為454.5 萬苗/hm2,有效穗354.0 萬穗/hm2;穗長較短,為15.6 cm;穗平均總粒數為115.0粒,結實率為82.7%,穗實粒數為95.1粒;籽粒飽滿,千粒重較高,為27.9 g;對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抗性較好,黑條矮縮病穴發病率為1.26%,稻瘟病、稻曲病發生均較輕;株高適中,為94.8 cm,抗倒性一般;熟相和群體整齊度一般。
2.2.9 徐稻5號。實際產量居第9位,為8 137.5 kg/hm2,分蘗性、成穗率一般,高峰苗為418.5 萬苗/hm2, 有效穗325.5 萬穗/hm2,穗長一般,為15.7 cm,穗平均總粒數為139.5粒,結實率為74.0%,穗實粒數為103.2粒;籽粒正常,千粒重為25.4 g;中感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發病率較高,穴發病率為11.33%,稻瘟病、稻曲病也有所發生;株高為101.2 cm,抗倒性較好;熟相和群體整齊度一般。
2.2.10 華粳6號。實際產量居第10位,為6 003.0 kg/hm2,分蘗性、成穗率較高,高峰苗為565.5 萬苗/hm2, 有效穗379.5 萬穗/hm2,穗長較短,為13.4 cm,穗平均總粒數為96.2粒,結實率為72.9%,穗實粒數為70.1粒;千粒重為27.0 g;易感稻瘟病,后期稻瘟病嚴重發生,為4級,黑條矮縮病發病率較高,穴發病率為6.78%,條紋葉枯病、稻曲病也有所發生;株高為106.4 cm,抗倒性較好;熟相和群體整齊度一般。
2.2.11 新稻18。實際產量居第11位,為5 586.0 kg/hm2,分蘗性、成穗率一般,高峰苗為468.0 萬苗/hm2, 有效穗346.5 萬穗/hm2,穗長為16.0 cm,穗平均總粒數為127.8粒,結實率為54.5%,穗實粒數為69.7粒;千粒重為26.1 g;易感稻瘟病,后期穗稻瘟病嚴重發生,為4級,黑條矮縮病穴發病率為2.20%,條紋葉枯病、稻曲病發病較輕;株高為104.1 cm,抗倒性較好;熟相和群體整齊度一般。
3 結論
從2014年展示的11個中熟中粳組新品種來看,在相同的種植方式、管理水平下,整體長勢較好,絕大部分品種適應鹽城市當地物候季節,各個新品種表現出了不同的優、缺點。在具體生產上應綜合考慮茬口、土壤墑情、地力水平等因素,充分挖掘各個新品種的增產潛力,促進增收增效[2]。在展示的中熟中粳新品種中,徐稻3號、徐稻4號、鹽粳11號、連粳4號、皖稻54等品種綜合表現尤為突出,可以成為鹽城市水稻種植的首選品種。
參考文獻
[1] 丁海.2013年盱眙縣鐵佛鎮水稻新品種展示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14(13):46-47.
[2] 黎武生.2013年武寧縣水稻新品種展示試驗[J].安徽農學通報,2013(22):4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