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曉霞等

摘要 [目的]篩選出水稻穗稻瘟病防效較好的化學藥劑。[方法]采用田間藥劑試驗研究了不同防治次數及殺菌劑對水稻穗稻瘟病的防治效果。[結果]在穗稻瘟病重發年份,必須在破口初期和齊穗期用藥2次,可選擇嘧菌酯等5種藥劑作為傳統藥劑三環唑的輪換品種。對于老病區和感病品種,可優先選擇嘧菌酯和三環·氟環唑。[結論]為生產上更好地控制該病的發生和危害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殺菌劑;穗稻瘟病;防效
中圖分類號:S48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08-087-02
穗稻瘟病(Magnaporthe grisea Barr)是典型的氣候型病害,其流行與否主要取決于水稻抽穗期的天氣條件和品種的抗性,目前有效控制該病害的化學措施是主動噴藥保護。2014年揚州市邗江區水稻抽穗期前后溫度偏低、降水量多,十分有利于穗稻瘟病的發生。為了驗證有效防治穗稻瘟病的次數并篩選出防效好的藥劑,筆者研究了不同防治次數、不同殺菌劑防治穗稻瘟病的田間效果,旨在為生產上更好地控制該病害的發生和危害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田概況 試驗田設在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方巷鎮聯合村,面積為1 666.7 m2,稻麥兩熟茬口,前茬為小麥。水稻品種為揚粳4227,于2014年6月14日人工移栽。試驗田土質為壤土,有機質含量24.55 g/kg,pH 6.75,土壤肥力中等。
1.2 供試藥劑 250 g/L嘧菌酯SC,上海穎泰精細化工有限公司生產;30%三環·氟環唑SC,美國世科姆公司生產;40%氟環·稻瘟靈SC,江蘇華農生物化學有限公司生產;75%戊唑·嘧菌酯WG,美國世科姆公司生產;75%肟菌·戊唑醇WG,德國拜耳作物科學公司生產;32.5%苯甲·嘧菌酯SC,先正達作物有限公司生產;42%咪鮮·甲硫靈WP,江蘇省綠盾植保農藥實驗有限公司生產;20%三環唑WP,江蘇長青農化股份有限公司生產。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9個處理:①250 g/L升嘧菌酯SC 600 ml/hm2;②30%三環·氟環唑SC 1 125 g/hm2;③40%氟環·稻瘟靈SC 1 200 g/hm2;④75%戊唑·嘧菌酯WG 150 g/hm2;⑤75%肟菌·戊唑醇WG 225 g/hm2;⑥32.5%苯甲·嘧菌酯SC 600 ml/hm2;⑦42%咪鮮·甲硫靈WP 1 200 g/hm2;⑧20%三環唑WP 1 125 g/hm2;⑨空白對照。
用藥處理分別設破口初期用藥1次、破口初期和破口后7 d用藥2次2種用藥方案。每個處理3次重復,共51個小區,每個小區面積25 m2,小區隨機區組排列。
1.4 施藥方法 8月22日下午水稻破口初期第1次施藥,藥后7 d(8月29日上午)第2次施藥,按試驗設計配好藥液后,用美谷牌NT-16型手動式噴霧器均勻噴霧,用水量600 kg/hm2。
第1次施藥當日(2014年8月22日)日均溫為26.7 ℃,降水量0,日照7.1 h;第2次施藥當日(2014年8月29日)日均溫為23.7 ℃,降水量1.9 mm,日照5.7 h;第1次施藥后15 d內(2014年8月22日至9月6日)平均氣溫為24.4 ℃;共計9個降雨日,降雨總量為141.0 mm,其中8月23日和8月31日降水量分別為63.5和38.4 mm;日照累計59.1 h。
1.5 調查與統計方法 在水稻蠟熟期開展穗瘟調查,每小區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100穗。記載病穗數并進行病情分級,計算病穗率、病情指數和防效。穗瘟調查嚴重度分級標準如下:
1級,個別枝梗發病,每穗損失5%以下; 2級,1/3枝梗發病,每穗損失6%~20%;
3級,穗頸或主軸發病,谷粒半飽,每穗損失21%~50%;
4級,穗頸或主軸發病,癟谷多,每穗損失51%~70%;
5級,穗頸發病成白穗,每穗損失71%~100%。
采用Duncan′s 新復極差法進行統計分析。
病穗率(%)=病穗數/調查總穗數×100
病情指數=∑(各級病穗數×相對級值)/(調查總穗數×5)×100
校正防效(%)=(對照區病情指數- 處理區病情指數)/對照區病情指數×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用藥1次后防效 由表1可知,在破口初期用藥1次后,250 g/L嘧菌酯SC和30%三環·氟環唑SC防效較好,分別為81.3%和79.0%,與40%氟環·稻瘟靈SC、42%咪鮮·甲硫靈WP和20%三環唑WP 3個處理差異達極顯著水平;75%戊唑·嘧菌酯WG、32.5%苯甲·嘧菌酯SC和75%肟菌·戊唑醇WG 3個處理防效達到67.8%~68.6%,與40%氟環·稻瘟靈SC和42%咪鮮·甲硫靈WP 2個處理差異達顯著水平;40%氟環·稻瘟靈SC、42%咪鮮·甲硫靈WP和20%三環唑WP 3個處理防效低于60%,在53.5%~56.7%。
2.2 用藥2次后防效 由表1可知,在破口初期和破口后7 d用藥2次后,各處理防效明顯高于用藥1次的各處理防效,防效提高7.6~16.5個百分點。250 g/L嘧菌酯SC和30%三環·氟環唑SC防效均在90%以上,與其他處理差異達顯著水平;40%氟環·稻瘟靈SC、75%戊唑·嘧菌酯WG、75%肟菌·戊唑醇WG、32.5%苯甲·嘧菌酯SC和20%三環唑WP 5個處理防效在70.0%~79.2%;42%咪鮮·甲硫靈WP防效較差,僅為64.7%。
3 討論
對于穗瘟的防治,一般認為在破口初期和齊穗期各用1次藥即可,若抽穗前后遇到20 ℃左右的持續低溫及陰雨天氣,易感品種要增加1次用藥[1],郭文深等[2]認為孕穗末期和齊穗期是防治穗頸瘟的最佳時期,抽穗后15~20 d是防治枝梗瘟和粒瘟的最佳時期。從該試驗結果看,防治穗稻瘟病,對于感病品種,在抽穗前后遇到低溫陰雨天氣,必須在破口初期和齊穗期用藥2次才能達到較好的防效。
目前報道防治穗稻瘟病的理想藥劑主要有肟菌·戊唑醇、三環唑、春雷霉素、稻瘟靈、咪鮮胺、嘧菌酯等[3-6],張傳清等[7]認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不會有藥劑能夠取代三環唑在稻瘟病防治中的特殊地位。三環唑由于防效好、價格低廉,在稻瘟病重發年份大面積生產上使用次數較多,考慮到對藥劑自身的保護,結合該試驗結果,今后可以將防效較好的嘧菌酯、三環·氟環唑、戊唑·嘧菌酯、肟菌·戊唑醇和苯甲·嘧菌酯5種藥劑作為防治稻瘟病的輪換藥劑,對于老病區和感病品種,可優先選擇嘧菌酯和三環·氟環唑。
參考文獻
[1] 沈兆龍,邰德良,吳澤楊.水稻穗瘟病重發原因與防治對策[J].上海農業科技,2009(4):142-143.
[2] 郭文深,劉海琴.稻瘟病防治的有效途徑[J].現代化農業,2009(8):32-33.
[3] 付久才,韓玉軍.不同殺菌劑對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4(1):54-56.
[4] 覃振新,林韋加,李春元,等.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防治水稻穗瘟、紋枯病、稻曲病試驗結果初報[J].廣西植保,2011,24(1):8-10.
[5] 劉佳,李易初.45%咪鮮胺水乳劑防治水稻穗頸瘟藥效試驗報告[J].北方水稻,2011,41(4):64-65.
[6] 張芳,張夕林.咪鮮胺防治水稻穗頸瘟田間藥效試驗[J].現代農藥,2004,6(3):45-46.
[7] 張傳清,周明國,朱國念.稻瘟病化學防治藥劑的歷史沿革與研究現狀[J].農藥學學報,2009,11(1):7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