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水墨創作的多元化發展,使得新形式的水墨作品不斷涌現。但是無論當代水墨在形態上如何變化,都離不開自己的傳統文化土壤,它的核心依然是筆墨的表現性以及筆墨的審美意味和情趣、人的生命意識、宇宙意識、人格精神以及形而上、象之外的藝術思維方式和天人合一思想等中國哲學思想所構成的筆墨精神。
關鍵詞:當代水墨;筆墨精神
“水墨”一詞的運用使得中國的傳統繪畫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開放,徹底打開了一個新的水墨實驗空間。水墨畫創作的多元化的發展,使得以水墨為媒材的作品不斷涌現。盡管當代水墨與傳統藝術有很大差距,但是它始終沒有脫離筆墨精神這個核心。所謂筆墨精神,就是筆墨的表現性以及筆墨的審美意味和情趣,人的生命意識、宇宙意識、人格精神以及形而上、象之外的藝術思維方式和天人合一思想等等,是我國哲學思想在意識領域內的折射。當代水墨的筆墨精神,始終圍繞著筆墨這個有形的線索,貫穿著藝術創作的始終。同時也向我們展現了中國文人在水墨藝術創作中追求的宇宙觀念,自然觀、人生觀,生命存在的無限性,它是我們在水墨藝術中超越有限、追求無限從而達到永恒的一種精神存在狀態。
一、“文人”群體的變化
在傳統水墨藝術的發展過程中,文人繪畫成了主流,其主要原因是中國歷史上特殊的一個階層——“文人”的存在。它是兩千多年傳統農業文明中的一種價值體系,它所長期延續的價值理想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作為傳統水墨藝術的創造者,文人所堅持的人格獨立性和學術純粹性深深地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而筆墨本身實質上成為了傳統文化知識分子價值理想的實現方式,同時也表達了他們對于人類終極關懷的向往和畢生追求。也正是在此前提條件下,傳統水墨才被賦予了獨特的文化含義。
隨著時代的發展,“文人”群體發生了顯著地變化,當代的“文人”已經打破了古代仕階層的概念,更多的是藝術科研機構和美術院校的師生,以美術為主的職業畫家群體。他們基本上都受過嚴格的學院派教育,打下了堅實的藝術功底。具有這樣特征的一個從事藝術創作的“文人”群體既具有像宋代畫院畫家那樣的藝術創作條件和社會地位,同時又有元代文人畫家那樣的自由藝術探索的氣氛。20世紀80年代,當覺醒后的年輕一代在向西方學習的狂潮中發現了西方繪畫的新鮮和價值,便有了用西方美術觀念改造中國水墨的實驗和主張,在反復地探索過程中,在文化的不斷碰撞和交融的過程中,現代知識分子從表現文化憂思的被動狀態下逐漸走上了文化立場的回歸之路。90年代,知識分子群體關注到了生存環境和生存狀態的問題,并將目光注視到城市生存空間,關注到當代人的價值理想和生存空間問題。對于人性的思考逐步成為當代水墨藝術家所共同關注的話題。因此,當代水墨并不只是一種藝術語言工具,它還代表著一種價值觀和生活態度。此外,“水墨”不但是一種理想的寄托,同時也具有現實批判精神。當代水墨藝術家作為一個社會群體,關注到了由于社會快速發展造成的文化失衡和精神上的傷痛,面對文化的沖突和文明的差異,他們用水墨語言來講述對社會現狀的懷疑和對價值觀的動搖,表達著各自的態度和觀念。這就是水墨當代性的最好體現。
二、“六法”觀照下筆墨精神的延續
謝赫的“六法論”提出了品評和創作的繪畫理論,是中國審美理論和創作規律的總結和提升,奠定了中國繪畫的基本美學原則和獨特的表現法則,形成了中國特有的藝術審美特征。“氣韻”作為藝術生命的存在形式,是中國藝術精神的核心內涵之一。藝術中情感的表達,藝術的評價,其要旨就是人物怎樣在畫家的筆下變得生動起來。“傳神”是一個總體目標,而“骨法”等則是具體的方法和要素。用筆,結構,色彩,構圖和摹寫作品等各方面,成為歷代畫家所遵循的金科玉律和藝術傳承的重要標準。
中國當代水墨是傳統藝術在向西方學習過程中延續“六法”筆墨精神的結果。在中西方美術觀念的綜合作用下,傳統審美理論指導下的當代水墨藝術形式構成發已經生了重要變化。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傳統章法的突破。中國當代水墨的價值正是在于它的開拓創新性,它把語言形式、筆墨形態、筆墨關系當作平面的結構來進行把握和處理,把造“型”和造“境”組合在一起同時表現了出來。然而這里的筆墨已脫離了傳統書法用筆的規范,指向筆運動軌跡的效果以及這種效果中所蘊含的情感因素。因此藝術家對筆墨的駕馭能力以及筆墨效果中各因素的關系就成為畫面結構。
在傳統畫論中,“經營位置”說明古人對畫面表現對象的安排非常講究,這和西方藝術所強調的構成有異曲同工之妙。傳統中國畫把表現物象的組織稱為“經營位置”或“章法”,而章法在古代又被稱為“畫之總要”。畫家通過經營位置布“氣”,決定畫面的總體結構和意態,它是立意的第一步,也是中國水墨藝術作品生命力基礎。
位置是藝術家進行空間布局的手段,不過它與真實空間是有區別的。中國傳統的審美理想造就了中國畫對意境與情趣的特殊關注,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空間觀念。它既不特別強調對客觀世界的忠實再現,也不過分夸大主觀精神的作用。中國畫在對自然的體悟中主張目識心記,用散點透視來布局畫面的空間,形成了獨具東方特色的畫面組成系統。比如,山水畫中運用的“高遠、深遠、平遠”的空間樣式,和“起、承、轉、合”的構圖原則。經營位置是運用傳統觀念中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觀念作指導,“寓變化于統一之中”,有意識地對畫面中各元素進行強化或割舍、增強或減弱,使位置擺布呈現出統一的傾向,并運用對比突出重點。
通過中國水墨畫與西方繪畫相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它們作為造型藝術有許多相同之處。首先,傳統書畫的章法要求與西畫的平面構成都是在二維空間內以形式美法則作為指導思想的;其次,二者在效果的追求和期待上是一致的,不管是水墨畫中象征、寓意手法的運用,以形寫神的觀照,還是意象造型的體現,與西畫中各造型元素的組織、排列規律探索中對于空間結構的思考方向卻是相同的。當然,也有許多不同之處,這也正是不同文化的魅力所在。比如在處理點線面在空間構成中的意義和視覺的表達方式就有各自的特點,在對形式美法則要求下的偏好,在民族共同審美特征在視覺形象上表現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絕不能理解成為簡單的排列組合。
在中國水墨的當代化思考過程中,藝術家突破了傳統的既定模式,用當代審美意識主宰著中國畫創作的方向。在中國水墨畫創作過程中,有意識的平面構成觀念在其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平面構成滲透和改造了我們的創作觀和創作方法,并在形式美法則的指導下更加注重畫面的構成秩序和構成趣味。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墨的形式多樣化,豐富了水墨章法的表現空間,也在橫向上拓展了傳統文化的寬度。
三、筆墨成為當代水墨發展的紐帶
傳統筆墨精神是中國的民族文化精神的體現,并為筆墨賦予了程式化的形式和超越物質特性的精神內涵。這種筆墨內涵的核心是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系列規范的、穩定的創作、品評標準。因此不管當代水墨如何變化,工具材料如何改進,構成要素如何處理,空間關系如何改變,筆墨精神是不會改變的。尤其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當筆墨被現代水墨藝術家從傳統精神控制中解放出來僅僅作為一種語言媒介的時候,水墨藝術便找到了與外來藝術結合的缺口。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當代水墨也逐漸從媒材的形式興趣走向了新的筆墨形象下的精神文化關注,它的最高評判標準“品”“格”變成了審美,把現代審美情感化作了點、線、墨、色,去營造一處處精神的家園。這不僅是一種繪畫的表達,同時也是對人的精神在當代的概括與歸納。通過對現代意識的追求與自覺,揭示著畫家內心深處的某些層面,也意味著對人的當代精神的尋找與回歸。在西方現代藝術的邏輯思維下,中國當代水墨走完了被現代主義及后現代主義藝術觀念的影響和改造歷程,并且始終將“筆墨精神”作為維系這一藝術范疇的紐帶。
四、當代水墨創作的筆墨態度
作為當代藝術創作群體,不管其文化背景和藝術修養如何,在對待筆墨問題上都有自己的藝術觀念,都有自己的立場和態度。
(一)水墨不只是水墨畫
水墨不只是水墨畫,水墨畫也不只是“中國畫”。這個觀點是基于水墨在多元價值取向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第一,水墨畫作為中國的傳統藝術形式,賦予了我們對筆墨約定俗成的認識,而且文人畫在傳統水墨藝術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而當代水墨卻是反傳統的,是想走出傳統拓展水墨藝術的發展路徑;第二,淡化水墨的畫種界限之后,從事其他方面藝術創作的藝術家要參與進來,用水墨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藝術主張,用一種自己熟悉的異于傳統筆墨技法進行藝術創作,并創造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時代新作品。筆墨在這里,既不是指材料,也不完全是形式和技法。
(二)從解構到重建
中國當代水墨,從一開始就趨向于以破壞的方式來建構新的藝術空間。從革“四王”的命開始到今天的百年時間,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西方現代主義,破壞性的侵入,通過反叛、背離、批評傳統的方式給中國的藝術現狀和教育模式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解構是認識問題本質的一種方式。水墨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并不完全是一個藝術形態的問題,而是包括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歷史學等多種學科方面的問題。水墨藝術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在80年代也承擔著反思歷史、反思文化變革的使命。在這樣特定的歷史時期,水墨藝術也參與了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反撥與疏離,對西方文化藝術的吸引與拒絕,促使水墨藝術向多元化發展。90年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當代水墨進入了一種文化自覺狀態,從反叛轉向自我文化身份的構建。21世紀以來,以谷文達、張羽、閻秉會為代表的藝術家,豐富著當代水墨的語言,拓展著水墨藝術的邊界,在藝術創作與本土文化和藝術的發展演化上進行了深度地思考,對當代水墨藝術創作具有方法論的意義。十多年來,這些水墨藝術家更加重視水墨藝術表現語言和價值體系、評價標準的重建,這不僅包含了對傳統水墨藝術的態度,而且也表明了對西方當代藝術影響的回應。
當代水墨創作的多元化發展,使得新形式的水墨作品不斷涌現。但是無論當代水墨在形態上如何變化,都離不開自己的傳統文化土壤,它的核心依然是筆墨的表現性以及筆墨的審美意味和情趣、人的生命意識、宇宙意識、人格精神以及形而上、象之外的藝術思維方式和天人合一思想等中國哲學思想所構成的筆墨精神。
參考文獻:
[1]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2]鄒躍進.新中國美術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3]徐恩存.焦慮與突圍——現代水墨藝術[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
劉明,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