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畫是一種綜合藝術,在對“書畫同源”十分重視的今天,對“詩畫同源”的重視和落實卻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此對于“詩畫同源”概念的重申,以及結合這一理論對現狀的中國畫發展困境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詩畫同源;中國畫;發展困境
周積寅《中國歷代畫論》中提到畫是一種綜合藝術,而且首先提到了畫與詩歌的關系。“詩畫同源”的提出,首見于元代胡助題北宋郭熙《雪林曉霽》的一首詩:“郭熙能事乞真宰,萬里之勢歸咫尺。要知詩畫本一緣,筆端須有千鈞力。”宋代蘇軾繼提出 “詩畫本一律”后又對王維做出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高度評價,并由此暗示著詩和畫之間的一種聯系。藝術來源于生活,從這個層面上講,各種藝術形式之間必定具有相通的規律和特點,故詩與畫必有其相通之處。我更加贊同潘天壽的理論——“詩畫同源”,亦類同“書畫同源”。 在李亮的著作《詩畫同源與山水文化》中從三個方面來考察詩畫的同源,明朝惲向論畫山水時提出:“詩文以意為主,而氣附之,惟畫亦云。無論大小尺幅,皆有一意,故論詩者以意逆志,而看畫者以意尋意。古今格法,思乃過半。”他也論證了詩畫意境的會通。而山水詩人與山水畫家共同的自然審美觀,是詩畫同源之根,成長之本。
一、詩與畫緊密聯系,相互滲透
詩句中透露畫象,畫象中蘊含詩意。不僅蘇軾對王維有著“詩中有畫”的中肯評價,《宣和畫譜》亦記載:“維善畫,尤精山水”,“觀其思致高遠,初未見于丹青,時時詩篇中已自有畫意”。北宋張舜民《畫墁集》卷一《跋百之詩畫》中言:“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有聲畫”“詩傳畫外意”“詩不在畫外,正寫畫中態”等中國繪畫理論和公元前500年的希臘哲學家、詩人基奧的西蒙尼德斯的“畫為不語詩,詩是能言畫”一語都形象、直接地說明“詩中有畫”,而“畫中有詩”可由“文者無形之畫,畫者有形之文”[1]“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寫作無聲詩”[2]“少陵翰墨無形畫,韓幹丹青不語詩”[3]等詩中得出。由此觀之,這種空間藝術與時間藝術雖然“異跡”,卻有著隱匿的包含關系。
詩和畫都是個人修養的重要表現,詩畫皆來源于生活,卻又是生活高度地提煉和概括。從畫面中可以體會詩意,由詩意中亦能幻化出畫境。
二、詩與畫雖然不同體,但卻相互補充,
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由詩可以幻化出象,由象可以梳理成詩。徐復觀在東海大學建校十周年紀念學術講演中提到詩與畫融合歷程的第二步就是把詩作為畫的題材進行創作。杜子美云:“花遠重重樹,云輕處處山。”此詩中畫也,可以作畫本矣。石濤的《陶潛詩意圖》《東坡詩意圖》等系列亦是詩中畫的優秀范例。唐人畫《桃源圖》,舒元輿為之記云:“煙嵐草木,如帶香氣。熟視詳玩,自覺骨戛青玉,身入鏡中。”此畫中詩也[4]。不僅詩畫本體可以相互轉化,對于它們共同的發生體“人”來說,一個懂畫的詩人在寫詩時可以豐富詩的意境,而畫家若有詩的根底,則能使其畫作脫俗增韻。明朝孫鑛總結得甚為恰當——“然詩中畫非善畫者莫能拈出,而畫中詩亦非工詩者莫能點破”。當然,并不是說所有的詩畫都能相互轉化的。明朝李流芳道:“夫詩中意有可畫者,有必不可畫者”。明朝張岱也對借詩作畫和憑畫吟詩的行為指責道:“若以有詩句之畫作畫,畫不能佳;以有畫意之詩為詩,詩必不妙。”并以李青蓮《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句和王摩詰《山路》“山路原無雨,空翠濕人衣”句為例論證并非入詩者皆能入畫。南宋吳龍翰在《野趣有聲畫》中總結得客觀準確:“畫難畫之景,以詩湊成,吟難吟之詩,以畫補足。”詩和畫也的確存在這樣的相互補充、相互輔助的關系。
三、詩與畫雖然表現方式不同,
但發生主體和創作來源是一致的
首先,詩與畫的發生主體都是人,這些藝術形式都是由人創造和實踐的。詩和畫都由心而發,卻是陶冶性情之事。畫法與詩文相同,都有書卷氣。“畫者,文之極也……其為人也多文,雖有不曉者寡矣;其為人也無文,雖有曉畫者寡矣。”[5]潘天壽在論詩與畫的關系時,形象親切地稱詩畫是姐妹的關系,是同源的。它們所表現的都是客觀事物的形象、體態的變化,以及魅力的色彩、韻致、情味等。詩和畫卻是經過意識思維、藝術處理,用繪畫形式和詩的組織而完成詩和畫的。由此提煉出詩和畫的發生主體均為人,皆是性情所致,客體則是客觀的事物,而媒介則是不同的表現形式——詩文和繪畫。
其次,中國畫與中國詩一樣,強調以形寫神,氣韻生動的創作特點,注重形神兼備,虛實結合的藝術境界。所謂“形”是指創作對象的外在表象形狀;所謂“神”是指創作對象的內在本質特征;所謂“氣韻”,既指創作對象的本質特征,也指創作主體的精神氣質[6]。
除此之外,詩的表現上有關格調、韻律、音節、氣趣等等,與繪畫表現上的風格、神情、氣韻、節奏等等也是完全相互而相同的。畫的選材、加工與詩的選材加工也是相同的。下因為詩畫是相通的,是同源的,所以它們之間是可以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正如溫克爾曼說“繪畫可以和詩有同樣寬廣的界限”,無論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復雜,對詩畫關系的把握和學習都有助于我們的繪畫創作和未來的發展。
現今,中國畫發展困境表現為許多作品缺乏傳統文化的積淀,而集詩書畫印這些表現形式為一體的精品更為難得。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中國畫與中國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例如,中國繪畫理論的“虛靜”、“空靈”境界就來自道家美學觀點中的“正反相成”、“虛實相生”等審美范疇,在繪畫上形成了“計白當黑”、“以簡馭繁”的表現形式。玄學亦處處滲透在山水繪畫“簡淡”的筆墨表現風格和“天人合一”的最高繪畫境界中。凡有成就的畫家無一不在中國文化上造詣深厚。就如唐代王維的詩畫造詣,清石濤提出的“一畫論”近代國畫大師黃賓虹繪畫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完美融合等都充分地體現了這個道理。中國畫雖然一直鼓勵和提倡文人畫及詩書畫印結合形式的國畫作品,但是能真正做到這些的卻少之又少。多數人在畫面上題跋多為落款而非題寫,對“書畫同源”的提倡和推廣使多數畫家重視書法和繪畫的關系,可是對“詩畫同源”的關注雖多卻未能落實到創作中。正因如此,今日中國畫的創作,人人都提倡要創新,卻提出的只是一些新概念、新形式,或者玩弄筆墨,創造新技巧。而真正對內容的創新,對傳統的繼承和創作上的改革力度是不夠的,一味追隨時尚之風卻不能“筆墨當隨時代”,各種所謂的“新水墨”、“試驗水墨”、“符號水墨”等概念走馬燈似地輪流轉,他們打著發展、創新的口號,對傳統筆墨半拋或全拋,東奔西突,力求找到替代傳統筆墨的表達方式,而不從傳統中吸取精華,最終使創作生硬,無內涵,經不起反復咀嚼。用與詩相通的心靈、意境,乃至用作詩的技巧,畫出一張畫,或用一首詩將此心靈、意境,詠嘆出來,再附以與繪畫相同的書法表現,題在畫面恰當的空白處,使三者互相映發,這豈非由詩畫在形式上的融合而得到了藝術上更大的豐富與圓成嗎?白石老人雖是木匠出身,卻也拼命地作詩,刻印,畫畫,老了還天天作詩,故能有今天的成就。中國畫是心的藝術,從古至今都對個人品格的完善、學養的豐富、性情的陶冶十分重視,文人畫亦是中國畫的中流砥柱,“文心”更是作為一個中國畫創作者應該落實的。
唐代王維《山水訓》中有言:“凡畫山水,須按四時。或曰煙籠霧鎖,或曰楚岫云歸,……如此之類,謂之畫題。”題畫詩簡單地說是在中國畫的空白處由畫家本人或他人題上一首詩。詩的內容或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談論藝術的見地,或詠嘆畫面的意境。中國的題畫詩是世界藝術史上一種十分特殊的美學現象,它將文學和美術緊密結合,在一幅優秀的美術作品中無論是構圖、意境上卻是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總之,題畫詩之于書畫,可謂點睛與畫龍。劉海粟說“題畫不是賣弄文采和書法,而是為了內容和形式上的必需。……至于字的大小,題的位置、長短,用什么印章,都能反映出作者美學修養。”然而美學修養的提高離不開文學的積累,同時包括對詩的學習和研究。在深知“詩畫同源”這一觀點后更應認真學習詩文化,提高自身文學修養,消除“畫好時防俗手題”的憂患,做到詩畫相生相融,完美結合。
注釋:
[1][北宋]孔武仲.宗伯集(卷一).東坡居士畫怪石賦.
[2][北宋]黃庭堅.山谷集.次韻子瞻子由題《憇寂圖》.
[3][清]馮應榴.蘇文忠公詩合注(卷五十).韓幹馬.
[4][明]李贄.焚書·讀史(卷五).詩畫.
[5][南宋]鄧椿.畫繼》卷九
[6]梁勝明.詩畫結合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李亮.詩畫同源與山水文化[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周積寅.中國歷代畫論[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3.
[3]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4]陳永怡.潘天壽美術文集[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3.
[5]王玲娟.中國古代山水畫研究的主要成果及發展趨勢[J].藝術百家,2006,(02).
[6]盧培培.當代中國畫發展困境的思考[J].美術教育研究,2010,(04).
作者簡介:
冀思,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專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