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臣 劉恩芹
摘 要:全球化語境下,當代版畫創作的民族性更加凸顯其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貴州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間美術資源,從而為貴州當代版畫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視覺圖像資源、獨特的藝術價值構建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成為藝術家不可多得的創作源泉。對貴州當代版畫的民族性文化特征與構建進行研究,可以為貴州當代版畫提供價值梳理和人文構建,從而拓展貴州當代版畫的語義邊界,為貴州當代版畫在當下的“突圍”提供現實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當代版畫;民族性;民間美術;文化特征;構建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4年貴州省教育廳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項目(項目編號:14ZC125)研究成果之一。]
貴州是一個少數民族眾多的省份,其中有苗族、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貴州少數民族由于其獨特的歷史和地理位置,保留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藝術,世代相傳。”[1]這些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且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民間美術資源,為貴州當代版畫的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基于貴州獨特的民族文化和豐富的民間美術資源,貴州當代美術以其別樣的視角和表現手法,呈現出了獨具一格的創作面貌,特別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曾以“貴州美術現象”引起美術界的極大轟動??v觀貴州當代版畫藝術創作,它們大多呈現出鮮明的民族性藝術特色,這種藝術特色使貴州當代版畫在中國當代版畫中獨樹一幟,在中國當代美術中異軍突起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貴州當代版畫中,這種民族性文化特征是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呈現和構建的。
一、民族民間元素的擷取與語言轉換
在貴州當代版畫創作中,藝術家善于從民族生活的經驗和民間傳統的實踐中發掘藝術創作的源泉,如從民間戲劇、民間蠟染等民族民間文化中,不斷提煉出鮮活的創作要素,并把它們轉換為版畫創作的獨特語言,從而使作品呈現出民族性的特點,使版畫畫面散發出原始和樸素的韻味。
貴州重要的代表性版畫藝術家董克俊先生的作品,是“淡化情節或消解情節,強化符號化的黑白語境產生的精神性表現力,取代直觀生活現象的描寫,讓傳統的民族民間資源在現代性中重組,促進圖像轉化創造精神性聯想的視覺結果”[2]。他的作品沒有學院派的約束和限制,而更多的是藝術創作中的自由和率性,他從民族民間美術中汲取養分,把民族民間元素發揮得淋漓盡致,作品呈現出鮮明的民族性文化特征。如《牧童和牛》、《櫻桃紅了》、《山娃子和大白》等作品的造型古樸簡率,色彩沉著而富有靈動性,使貴州山地簡單生動的生活畫面具有天籟一般的情韻。他的《烏蒙山新集》、《無極》等木刻版畫以線條、塊面的交織穿插體現出一定的哲理和思辨。而他作品的藝術價值也恰恰在于通過民族性文化特征與西方現代主義進行巧妙融合,擷取民族性的造型元素加以木刻語言的轉換,形成了作品特有的造型和色彩等語言特征。
與董克俊不同,蒲國昌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可以說是科班出身,接受過嚴謹和系統的學院教育,擁有扎實的繪畫基礎。但在對民族民間元素的擷取和語言轉換方面,他的敏感性和對藝術語言的敏銳性卻絲毫不亞于董克俊。從他創作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版畫和版刻作品中,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貴州民族民間美術的野性和張力、質樸和現代,以及民間藝術與西方現代藝術的碰撞,感受到藝術家生猛的創作激情。而這恰恰是源于貴州本土民族文化的滋養和民間美術的浸潤,正是這種滋養和浸潤,成就了他個性化的藝術語言,使他的創作能夠有別于同時代的其他藝術家。
通過對董克俊和蒲國昌作品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卻把貴州獨特的民族性文化融入自己的藝術創作,但這種融入不是簡單地把民族民間文化元素挪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更不是簡單地拿來主義,而是通過其與版畫本體藝術語言的融合與轉換,并與西方現代主義的藝術手法融會貫通,從而形成了版畫創作的民族性文化特征,并構建出了更具個性和獨特語言特征的作品。
二、多彩民族風情的眷戀與表現
貴州“各民族在這塊土地上生存和發展,不論是游牧民族、山地民族,還是稻作民族,都在對土地的開發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文化環境,并依托于這些環境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3]在貴州當代版畫中飽含著藝術家對生養大地深厚的感情和對多彩民族風情真摯的熱愛,這種感情和熱愛使貴州當代版畫散發出濃郁的民族色彩。貴州是高原,是山地,對高原的敬意、山地的膜拜,以及對多彩民族風情的眷戀,成為藝術家在版畫創作中的重要主題。
藝術家王建山的作品《璀璨的陽光》,曾獲得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銅獎等多個獎項。畫面中少女身上鮮明的民族服飾在陽光的映照下呈現出撲朔和變幻的光影,并成為畫面美感的著力點,使作品獨具民族性的魅力。而作品《和煦春風》則運用單純的黑白灰色調和點線面元素構成畫面,摒棄完全寫實性的描摹,使作品呈現出單純的語言之美。而李豐的作品則著力表現貴州獨特的民族村寨,從另一個角度演繹本土民族風情。如在《浮云積翠》、《山鄉物語》、《天高云淡》等作品中,藝術家結合貴州本土的山石結構、獨具審美特色的村寨等元素,營造出了中國古典山水畫的意蘊。鄧廣榮的版畫《多彩·無聲曲》以近乎線描的形式表現多彩的民族之美,畫面中無論是民族服飾、民族風情還是民族文化,所呈現出的點線面之韻律美都是一種客觀的無聲的存在,是一種華美、高尚、凝練而有氣度的美的贊歌。
貴州當代版畫抒發著藝術家對生養大地強烈的情和對多彩民族生活真摯的愛,傳達了藝術家對貴州多彩民族文化和生活的愛戀。這種感情的賦予使作品蘊含著豐富的人性之美,并把貴州民族性文化的魅力通過版畫進行演繹和傳播,又從另一個角度構建出了貴州當代版畫民族性的特點。
三、豐富民俗文化的融合與拓展
民俗文化是勞動者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創造的寶貴物質和精神財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文化傳承,使得貴州有著極為豐富的民俗文化和多彩的民俗生活,藝術家以獨特的生活感受和藝術體驗不斷發掘身邊的美,以版畫的手法融合并拓展了貴州多彩的民俗文化。
儺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積淀,是貴州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儺文化的面具藝術“在孕育、成長、成熟和繁榮過程中,逐漸形成固定的模式,從用以‘驅疫病或‘驅邪納吉的宗教祭祀活動,逐漸演化為娛樂的儺儀、儺舞、儺戲等多種表現形式”[4]。
藝術家朱世偉的版畫創作也融合了民俗文化要素來進行藝術語言的民族性構建。首先,從造型語言來看,畫面中具有鮮明的貴州民間儺戲元素的借用。在作品《清露》中,可以看到藝術家塑造的儺戲中的人物形象。人物造型完整、動態生動、神情微妙。通過畫面我們仿佛感受到在一個清新的、充滿潮濕露氣的早晨,一個頭戴面具,腰插旌旗,身著華麗戲服的戲劇主人公在他的世界中忘我地徐步游園,仔細品味著園中的遒葉勁花,它們都和主人公一樣綻放著生命的絢爛。在作品《儺韻》中,人物的造型被解構,在一張張隱約的面具和一組組戲劇圖式中可以領略到豐富而獨特的民俗韻味。其次,從畫面色彩語言的表現來看,朱世偉的版畫作品色彩豐富、鮮艷而又和諧,飽滿的色彩作用于觀者的視知覺,給人一種競綻生命和生機無限的視覺感受。民俗性的鮮艷而明麗的色彩沖擊著觀賞者的感官。在這里色彩是豐富而有層次的,豐富的色彩承載了民俗文化的多姿多彩,傳達了藝術家在藝術創作活動中飽滿情感下律動著的詩性靈感。
因此,藝術家對儺戲這一民俗要素的提取和運用,是民俗文化元素和民間美術資源,特別是儺戲的面具藝術在版畫作品中的轉換與構建。而且他把儺戲中民間色彩的鮮艷、飽滿、豐富進行融合延展,并將這一要素以藝術語言的方式進行構建,從而使他的版畫呈現出鮮明的民族性特征。
四、民族性文化特征構建過程中對東方藝術精神的傳承
貴州當代版畫在對民族性文化特征構建的過程中,不僅關注本地區域性的民族性,而且注重對東方藝術精神的傳承,從而使作品具有了更廣義的民族性文化特征。一方面,貴州當代版畫散發著一種渾然的東方民族精神,如很多作品中古樸的形象、稚拙的造型和沉著的色彩,都體現出“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東方藝術精神。另一方面,畫面中的構圖以及對形色位置的經營又體現出中國傳統藝術中的“有無相生”、“以黑計白”的辯證關系。
曹瓊德也是貴州版畫界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作品多次在全國性展覽中獲獎。他的作品《甲骨文》,在形式上猶如中國古代的錢幣造型,而且暗含天圓地方的古代思想和智慧。作品中的甲骨文、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數字相互疊壓和沖突,正如中西方文明的滲透與融合,使《甲骨文》更加具有符號性和觀念性,包含著東方的辯證思維,作品更具有廣義的民族性特點。由此可見,貴州當代版畫通過對東方藝術精神的傳承,使作品在民族性文化特征的構建過程中具有了更廣義的民族性風格,也拓展了貴州當代版畫的語義邊界。
五、結語
綜上所述,貴州當代版畫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特征,而這種民族性文化特征是藝術家通過民族民間元素的擷取與語言轉換、多彩民族風情的眷戀與表現、豐富民俗文化的融合與拓展,以及對東方藝術精神的傳承等方式構建和營造出來的。正是由于作品中民族性的重要特征的構建,才使貴州當代版畫具有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呈現出別具一格的創作面貌,并在中國當代藝術舞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1]袁行霈,陳進玉,顧久.中國地域文化通覽·貴州卷[M].北京:中華書局,2014:339.
[2]董克俊.命運的重量:一個藝術家大半個世紀的人生自傳[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218.
[3]謝廷秋.文化孤島與文化千島——貴州民族民間文化與社會發展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11:341.
[4]楊再偉.貴州民間美術概論[M].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09:114.
作者簡介:
李西臣,六盤水師范學院藝術系講師。
劉恩芹,六盤水師范學院藝術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