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玉花 劉清揚

摘 要:吳昌碩是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詩書畫印堪稱一絕。近年來對吳昌碩的詩、書法、山水花卉寫意畫及他的篆刻都有很深的研究,唯獨他的人物畫很少被提及,本文將通過分析吳昌碩的人物畫的特點以及市場行情,來展現人物畫在吳昌碩的藝術生涯中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吳昌碩;海派;人物畫;市場行情
吳昌碩(1844—1927),中國清末民初畫家、書法家、篆刻家、詩人。關于吳昌碩的山水和人物畫,諸宗元在《缶廬先生小傳》中有過這樣的論述:“畫則以松梅,以蘭石,以菊竹及雜卉為最著。間或做山水,摩佛像,寫人物,大都自辟町畦,獨立門戶。”諸宗元的評述很是精確,從吳昌碩的傳世之作來看,其花卉畫兩千,山水畫不過數十,而人物畫只存幾件。正因如此,人物畫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一、吳昌碩的人物畫
吳昌碩一生繪畫作品眾多,但據史家記載的人物畫真筆傳世的僅有十余幅。提及吳昌碩的人物畫就不得不說海派的繪畫大師任伯年,兩人在上海結識,由于志趣相投,很快成為好友。因為任伯年曾不斷地為吳昌碩畫肖像,如著名的《蕪青亭長四十歲小影》、《酸寒尉圖》、《棕蔭納涼圖》、《棕蔭憶舊圖》等,吳昌碩則善題詩,酸語哭調,諧趣橫生,而又警策動人,深入底蘊。這種抒寫現實人生的題吟,正是促使吳昌碩一試人物畫的動因。而經過任伯年的指點吳昌碩的繪畫有很大的進步。吳昌碩早期也有人物畫作,光緒十九年(1983年)為石墨臨金冬心筆意的《鐘馗圖》其筆意古拙,略顯幼稚。1914年71歲時另有一幅《鐘馗圖》寫其爛醉一態,其人物取高古拙趣,而以切中時弊諷詠現實為指歸。《挑燈讀書圖》(中國美術館藏)則更有深度,墨筆人物,倚卷觀書,胸前置一架油燈,畫中一片空靈,如油燈耿耿之光,逼近吳昌碩早年經歷的生活苦境,極為感人。吳昌碩的人物畫繼承明末“白陽青藤”以來的水墨寫意傳統,并將書法、篆刻的用筆融入繪畫,以蒼勁酣暢的用筆,淋漓的墨色,鮮艷強烈的敷彩,創造出氣勢磅礴的藝術形象。吳昌碩的人物畫是在72歲以后開始創作,通過吳昌碩的年譜可知他從78歲后更加淡薄名世,修身養性,時常以佛教為題材進行創作,如:《達師航海圖》、《布袋和尚圖》、《老僧圖》、《觀音度海圖》等。這正表明了吳昌碩在晚年的心態,而他的藝術成就和黃賓虹、齊白石一樣都是晚年輝煌。80歲以后的創作比以前更多更好。細觀他的人物畫可知他并不像白石先生一樣經常畫一些同類的題材,而都是自己的新得和創作,如:《自寫小像圖》(吳昌碩紀念館藏)、《達摩面壁》(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藏)。84歲也是他創作的最后輝煌階段,不少名篇也都是這一年創作的,如:浙江博物館藏《墨筆山水冊》、《壽佛圖》,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藏《達摩面壁圖》、《富貴神仙圖》等。
二、吳昌碩的人物畫的特點
首先,吳昌碩的藝術是對前人的繼承和發展,是對傳統題材的創新性的再現。關于這一點可以用“古人為賓我為主”來說明。同樣也可以從他的后期作品中體現出來。學八大而不像八大;“仍是大聾何耶?”,也許并不是一個疑問的語句,而是吳昌碩生命中的烙記。學古人不似古人,學自然不似自然,正是他一生刻意追求的境地。吳昌碩汲取各家之長,“師古而泥古”,獨創一格,從平凡的事物中看到特殊,透過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質。這并非偶然而是與他早年避兵亂,謀生計,浪跡南北兩地,游歷名山大川的豐富的生活經驗有關。
其次,書印入畫重視神韻。吳昌碩有著很深的書法和篆刻功底,他自己說:“我平生得力之處在于能以書法作畫”。他的用筆采用懸腕中鋒,筆力蒼勁老辣,力透紙背。構圖布局講究氣勢。吳昌碩的構圖與書法、印章的布白相似,喜取“之”字和“女”字的格局,或作對角斜勢,題詞或長或短,都根據畫面氣勢來安排。
再次,色彩追求鮮艷厚重。喜用對比強烈的色彩,尤好用西洋紅,色調鮮艷強烈,題款吟印十分講究,位置意趣,筆韻處理妥帖,與整體的畫面相得益彰。他的畫不僅有自然之美,還有寄物于情的特點,不重形而重勢;外形拙樸,內涵豐富。
最后,吳昌碩的人物畫還具有民間化的特質。他與“人民藝術家”的齊白石有“南吳北齊”之稱。吳昌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把民間常見的事物作為題材,以詩書畫印結合的形式表達對世人社會的看法。雖然寥寥數筆,但表現幽默有趣的同時更具有深刻的警示性,如他筆下常畫的《鐘馗圖》。
三、市場行情
吳昌碩的作品歷來被人們所珍視,早在民國就有極高的聲譽。當時畫價與張大千、吳湖帆不相上下,屬市場最高的。20世紀20年代,日本人來上海買畫,開價達100兩銀子。那時應酬多,有時不得不請弟子趙子云代筆。80年代他的作品開始進入海外拍賣行,每幅作品數萬元。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他的作品在海內外收藏家的追捧下,扶搖直上。1998年盡管我國受到了金融危機的影響,但其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五月中旬,在北京舉行的嘉德2004春季拍賣會近現代書畫專場中,吳昌碩的《花卉十二屏風》以1650萬元成交,創下了吳昌碩書畫作品拍賣的世界紀錄。這一數字不僅大大超出了此前所有吳昌碩書畫作品在中外公開拍賣會的成交價格,而且名列中國近現代書畫作品在中國內地拍賣市場成交紀錄的第三名。1650萬遠遠不足以體現吳昌碩《花卉十二屏風》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隨著中國民間經濟實力的增強,越來越多中國傳統藝術品將回歸其應有的市場地位,在拍賣會上與西方藝術品相匹敵。
從目前市場上吳昌碩繪畫作品交易的情況來看,基本以寫意花卉畫為主,而人物畫偶爾會出現在市面上。人物畫少的原因當然是,所有商品都遵循“物以稀為貴”的原則。只要吳昌碩的人物畫在市場上流通,必然會引起軒然大波。吳昌碩的書畫在當時就賣的很好,從70歲后他不斷修訂的“潤格”,可以反映他的畫價在飛快的增長。適以四尺整幅為例,1913年為八兩(大洋為十一元四角),1919年為十八兩(大洋二十五元兩角),而1920年為三十兩(大洋四十二元),這時畫價已相當可觀。1914年一元大洋在上海能買44斤大米,也可以供五個人去中檔的餐廳吃一頓西餐。民國前期,北大教授生活優越,家家都雇聽差、保姆,甚至還雇廚子、車夫,全部全下來一個月無非花上30個大洋。此外他比較少畫的山水畫,比花卉價格增加三倍。并附注:每兩作大洋一元四角。此外,他的另一不成文規定,畫佛潤格加倍。在中貿圣佳2012春季藝術品拍賣會上,吳昌碩的《竹林七賢》以5520000元的價格成交。《竹林七賢》為畫家晚年之作,所繪山石懸崖、蒼石竹林、席地高士,皆古樸有致,渾厚高古。整幅畫以水墨寫出,淡墨施染,用筆渾拙古厚,構圖左右開合,中間溪流坡石,意境深邃。畫面中七人的分布較為散。下方道中二人,各帶一書童,前行高士身旁一書童,負笈低身隨行,溪橋上高士策杖,身旁書童攜琴隨行;亭中四人,坐而論道,亭子四周翠竹環繞;遠山崖石突兀處一高士盤坐,似為觀望遠處。吳昌碩此作有追摹沈周(石田翁)筆意之感,似有“粗沈”風格。這件作品刷新了其價格新高,也是吳昌碩人物畫的一個杰出代表作品。對于研究吳昌碩晚期的繪畫有著很重要的參考價值,更是研究他人物畫的一個重要的摹本之一。
不管是經濟上的不景氣,還是藝術市場的不穩定,吳昌碩的藝術作品上升趨勢都是很明顯的。投資吳昌碩是個不錯的選擇。對于一個如此受市場追捧的藝術家來說,偽贗品自然很泛濫。投資者應注意。對此,給出以下建議:
1. 從人物的畫法來說,主要有三種:其一為人物只勾衣紋不渲染,一為人物只不渲染勾衣紋,一為人物既渲染也勾衣紋。凡勾紋者,其線條必可見吳昌碩書法之用筆,晚年多為草篆之法,粗獷蒼勁。2.在用印方面一般來說,四十五歲之前,吳昌碩多用“吳俊”,其后至六十九歲用“吳俊卿”,期間也用“昌碩”“ 倉石”“ 老缶”“苦鐵”尤其于冊頁上,字號并用的情況很多。六十九歲后多用“吳昌碩”。晚年則還有用“缶翁”“大聾”等。早年題款下只用一印,晚年則一朱一白雙印。[5] 3.關于代筆問題,王一亭喜用硬毫,吳喜歡用羊毫,王是以硬寫柔,筆勢剛峭。吳是以柔寫剛,金石情味必現。在筆線和水墨的深度及內涵上,吳更勝一籌。雖然是代筆,但有吳昌碩的吟印,一般的贗品還是無法與其相提并論的。4.人物畫基本有兩種,一種是山水畫中的點景人物,如《竹林七賢》;一種是以表現人物為主的繪畫,如《鐘馗圖》。從筆墨角度看,主要看他的氣魄和力量。筆意漸老辣蒼茫。
參考文獻:
[1]葉子、江吟主編;丁曦元.現代名家翰墨鑒藏叢書(卷一)吳昌碩[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
[2]]李開周.民國一塊大洋能買什么江西人民日報[J].2012.12
[3]王家誠.吳昌碩傳[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
[4]吳東邁著.吳昌碩[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5]劉國生主編.中國繪畫收藏與鑒賞全書(下)[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5.
作者簡介:
司玉花,西華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13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書法篆刻藝術。
劉清揚,西華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碩導,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書學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