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哲友

摘要:分析了我國現有家庭農場的成功經營模式特征,包括集體承租模式、家庭農場示范戶模式和專業農場模式,并對我國家庭農場路徑選擇依據和對策進行系統性分析,強調土地流轉是家庭農場發展的核心保障基礎,城鄉協調是家庭農場發展的合理化途徑。
關鍵詞:家庭農場;經營模式;路徑選擇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08-267-03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穩步深入推進,我國社會經濟取得重要成就,而發展過程中城鄉二元化現象越發明顯,尤其是“三農”問題,已經逐步制約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我國政府在進一步總結2003~2012農村工作基礎之上,政策制定和農業產業引導方面,更加重視農戶自身創造性、參與性和主導性,著眼于構建符合我國社會發展國情新型農業產生經營組織創新模式。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家庭農場”概念[1],之后,這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各地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家庭農場的農業經營模式,強調管理現代化、生產集中化和技術先進化,是農戶個人經營的升華。作為一種新穎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家庭農場在我國發展必然是一個不斷培育、發展和完善的過程。積極探索我國家庭農場經營模式和發展路徑,不僅符合家庭農場這種規模化農業生產模式的可持續發展,更是豐富我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理論體系結構,對促進我國的城鎮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1 我國家庭農場經營模式分析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農村經營體制由集體經營體制轉變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模式,解決了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但是卻遺留下了農戶經營規模細小、細碎化嚴重,人均收入低、荒地閑置等后遺癥。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各地出現了一批規模經營大戶,有了家庭農場的雛形。我國最早出現的家庭農場是1983年創辦的江蘇省黃海職工農場[2]。近年來,在探索我國家庭農場經營模式上,以上海松江、吉林延邊、安徽郎溪為主要試點,形成了多元化的新型家庭農場經營模式,積極推進了我國現代農業生產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截至2012年,農業部確定的33個土地流轉管理示范區里建設6 670個家庭農場。2013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伴隨著農村土地流轉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在各地催生了一批批具有現代化農業經營特征的家庭農場。據2012年農業部統計調查,全國30個省、區、市(不含西藏)建立家庭農場87.7萬個,經營土地面積達到1 173.33萬hm2,平均經營規模為13.35 hm2,平均每個家庭農場有勞動力6.01人。據上述統計,2012年我國家庭農場總收入達到1 620億元,每戶平均收入為18.47萬元。表1是我國家庭農場規模分類。從表1可以看出,經營面積小于6.67 hm2的農戶,占總農戶的76.8%,說明大部分家庭農場面積還比較小,有較大的發展潛力。綜合考慮我國家庭農場規模發展趨勢和經濟效益優勢,可以預見將會大力促進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目前我國家庭農場主要有幾下3種經營模式。
1.1 政府引導下的集體承租模式 集體承租模式代表性地區是上海松江區。上海松江區是以非農業生產為主的區域,其就業率高達。2007年在松江區政府的政策引導下,對松江區農業耕地實施集體承租,以科學合理的分配給有意欲的生產農戶。而這些農戶利用現代農業種植技術和管理辦法,取得可觀的農業經營效果。截至2012年底,家庭農場中每一戶所種植面積達到7.55 hm2,種養結合的農戶達到13.2%,平均收入達到10萬元[3]。
松江區家庭農場集體承租模式的主要特征:一是政府的導向性支持。上海市松江區政府為有效促進農業生產效益增加,先后出臺多項家庭農場保障性政策,規范家庭農場經營和發展模式,加大農田基礎性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給予糧食生產和土地流轉補貼資金,實施家庭農場生產的保險補貼機制,為家庭農場的有序化發展,構建出科學合理的發展體系。二是規范土地流轉管理,將農民手中的土地流轉到村集體,然后區地方政府,協同農業生產部門,進行系統地科學規劃,減少土地流轉過程中的矛盾。三是建立家庭農場配套服務體系。家庭農場經營管理過程中,要強調一體化經營,產前需要在農業科學技術部門的指導下選擇適合土地生產的品種,科學合理的規劃農業生產,產中重視農業技術的實際推廣,逐步實現標準化生產,產后提供市場供需信息,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從而完成家庭農場模式的一體化平臺構建。
1.2 家庭農場示范戶模式 我國家庭農場經營模式中的農戶示范模式的典型代表為安徽郎溪,自2009年,依據國家相關政策性引導,安徽郎溪逐漸實施土地流轉,并且建立206個家庭農場,人均占有耕地實際面積為3.33 hm2,年人均純收入達到2.92萬元[4]。
安徽郎溪家庭農場示范戶模式有如下特點:一是郎溪縣政府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對于管轄區域所評選出的優秀家庭農場,給予資金上獎勵、財政扶持和信用擔保貸款,并且有針對性的實施農業科技人員定向幫扶。這種家庭農場的模范示范作用,真正在安徽郎溪積極激發了農業生產自我創造性、主動性和積極性。二是建立安徽郎溪縣“一村一品”的家庭農場經營管理品牌模式,構建農產品從種植到銷售的一體化經營,即引入現代企業品牌建設理念,支持和挖掘出安徽郎溪縣以村單位特色農產品商標,形成一個農產品特色品牌為核心,區域經濟發展、家庭農場和合作社融合協同發展模式。三是建立信息化的農業組織配置。對于安徽郎溪選定區域實施的農業生產的機械化過程,通過互聯網信息的單式管理,溝通和建立農村與企業之間橋梁,有效減少農產品銷售過程中的中間性成本,提高農民實際收益。
1.3 專業農場經營模式 我國家庭農場經營模式中專業農場經營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吉林延邊。延邊地區是從2008年起著手土地流轉和專業農場建設。延邊州把專業農場定義為: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從事農村土地規模經營的農業生產經濟組織。對于上述農業生產經濟組織,吉林延邊并未只限制農民家庭,允許城鎮居民、企業法人等經營農場。截至2014年6月末,延邊地區創辦各類專業農場886個,專業農場面積達到6.5萬hm2,其中流轉土地5.6萬hm2,流轉農戶1.9萬戶。吉林延邊地區專業農場模式主要特征如下:一是擴大家庭農場適用范圍。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民族構成,延邊地區海外勞務者較多,農村勞動力較少,光靠農村居民普及不了家庭農場。從2008年起延邊地區積極鼓勵土地流轉,允許工商企業及城市人參與到家庭農場建設中。截至2014年6月末,共創辦專業農場886個,其中農民個人創辦546個,城鎮居民創辦65個,農民合伙創辦225個,企業創辦18個,股份制等其他53個。二是建立和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為規范耕地的私下不合理流轉,防止土地糾紛,延邊州政府建立了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和地價調節機制,同時制定了規范的土地流轉合同樣本和相關的備案程序,使土地的私下交易明顯減少,土地流轉價格也從原來的2 000~3 000元/hm2提高到3 000~4 000元/hm2。三是加強專業農場扶持力度。從2009起陸續頒布專業農場專項補貼、專業農場保險補貼、農業財政補貼、農機補貼等政策,提高了農場主的積極性,解決了資金不足的難題。2013年延邊州專業農場專項貸款貼息總額400多萬元,專業農場農作物保險補貼404萬元[5]。
2 我國家庭農場路徑選擇依據和對策
該研究通過對近年來我國典型家庭農場經營模式分析,以及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對于家庭農場建立、發展特征和政策性建議進行總結和對比,研究家庭農場發展路徑特殊規律性,認為土地流轉是家庭農場發展核心保障基礎、城鄉協調是家庭農場發展科學合理化途徑。
2.1 土地流轉是發展家庭農場的核心保障基礎 規范土地流轉制度是家庭農場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性基礎,必須構建科學發展觀視角下土地產權關系,協調好土地流轉執行順序,選擇多種措施協同推進,加快土地資源優化配置,有效實現現代農業經濟健康穩定發展。一是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城鎮化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走出原有土地是實現土地流轉的重要前提,也是不斷推進城鎮一體化建設的有效途徑,要充分認識農村務農人員的城鎮化問題,有序提升城市農民工勞動生產素質,建立完善的農民工就業相關保障性體系。二是實現多元化的土地流轉方式。目前農村土地流轉方式上主要分為2大類,即家庭承包和其他承包方式,在家庭農場經營生產模式創新發展過程中,要重點強調和豐富土地流轉模式,例如應用反租道包、土地生產要素股份制等。三是避免土地流轉的二次承包。在我國土地流轉深化改革過程中,要強調法律保障和監管查處力度,實現土地流轉承包權的確定性登記機制,以及規范土地流轉合作,避免土地的二次承包性流轉。
2.2 城鄉協同是家庭農場發展科學合理化途徑 家庭農場的可持續發展路徑中要始終堅持城鄉協調發展的思路,這一點在吉林延邊地區取得實質性應用。轉移農村勞動力,加速土地流轉進程,實現家庭農場土地規模化經營管理,將取得傳統農業無法比擬的社會經濟效益,而家庭農場發展,提升農民人均收入,同時解放更多農村勞動力,促進農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動,加速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一方面,家庭農場是農業現代化、專業化程度較高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從這一角度看,家庭農場是促進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徑。家庭農場模式下更加強調農產品深加工,更加重視自身農副產品的品牌建設,將更能實現現代農業與服務產業模式融合式發展,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堅實的發展基礎。另一方面,新型城鎮化建設將會為家庭農場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政策、資金、互聯網信息技術等多維度支持,能夠科學合理的構建出,以家庭農場為農產品生產基地,通過城鎮農貿市場以及專業化的農產品銷售企業銷售農產品,同時借助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公共基礎性設施、社會保障體系,有效支持家庭農場的可持續發展,確保廣大家庭農場主的根本權益的現代家庭農場發展模式。
可見,城鄉協調發展是家庭農場科學合理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全面小康社會的基礎,將會更加推動我國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N].人民日報,2013-02-01(1).
[2] 謝梅芳.家庭農場的推廣難題及實施建議[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3(6):49-50.
[3] 韓志華.上海松江區家庭農場發展現狀與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4(4):240.
[4] 丁忠國.合肥家庭農場經營模式探討與思考[J].中共合肥市委黨校學報,2013(3):29-30.
[5] 劉文清.延邊家庭農場發展新動向[C].延邊大學農村經濟問題論文集,2014:146.
[6] 鄧宗兵.發展家庭農場需破解四大難題[J].農村經營管理,2013(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