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u Guozhen, famous arts and crafts master of China, came to Jingdezhen in 1954 when the traditional ceramic sculptures of Jingdezhen were almost themed with Buddhism. How to make innovations and create a new look for ceramic sculptures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challenges to Zhou Guozhen who thought the value of artworks laid in the epochal features of artworks. The creation process of Mr.Zhou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 hazy period(1954-1959), aesthetic period (1960-1981), archaic period (1981-1988) and new-expression period (1988-) .
周國楨1954年來到景德鎮,當時景德鎮的傳統瓷雕,基本上是清一色的佛教題材,在表現形成上是白瓷加彩二次燒成。如何打造一個新天地,走出一條新路子,是周國楨終生追求的目標。周國楨認為,藝術作品代表了今天,才能更有價值留給明天。周國楨的創作生涯可大致分為四個時期,即“朦朧時期”、“唯美時期”、“古風時期”和“新表現時期”,這四個時期面貌各不相同。
朦朧時期(1954~1959)
50年代以兒童題材為主。1958年塑造了在人民公社運動中老太太照看兒童的《好阿姨》形象;1960年創作了反映自然災害的《東山在望》等。作品無不緊扣當時的現實生活,為景德鎮的陶瓷雕塑注入了一股強有力的新鮮血液。所謂“朦朧時期”,是指雖然在題材上跨越了一大步,但在具有豐富材料的陶瓷裝飾上還沒有足夠的重視和運用,陶瓷雕塑應有的語言特色還沒有顯現出來,對它還處于朦朧的認識時期。
唯美時期(1960~1981)
60年代周國楨開始追求造型語言、形式的完美和豐富的釉色表現效果,有些作品有一種強烈的瞬間視覺效果,并加強了內在的感染力,體現了造型與釉色的完善結合。這時期創作了一批高度概括,線條流暢的表現形、神、理、趣意味的作品,自我意識正在不斷加強,如《獨立》、《西班牙舞》、《母子羊》、《母子雞》、《天亮了》等作品。

通過嘗試,他探索到不同的造型適用不同的顏色釉,使景德鎮瓷雕白瓷加彩一統天下的局面煥然一新,讓神奇莫測、千變萬化的高溫色釉又有了充分展現的新天地。這時期周國楨作品的釉色效果可以說是集全國之大成。但這五光十色的高溫色釉,只是為陶瓷雕塑披上了一件華麗的外衣,因而將這一時期稱為“唯美時期”。

古風時期(1981~1988)
進入80年代后,周國楨立足本土意識,又把藝術視野擴展到遙遠的西北文化,一次又一次從大西北的“黃色文明”中尋求生命重新喚起的力量,他把從原始藝術中體味到的“雅拙”,從漢代雕刻中感受到的“力度”,從唐代藝術中領悟到的“博大”,和自己的感性生命意識融合一體,塑造出一個充滿人性的動物世界。他從無意的殘缺肌理的出現到有意的殘缺肌理的追求,結果出現了各種各樣殘缺肌理效果,這樸素美、殘缺美,正符合當今世界所追求的返樸歸真、回歸大自然的審美需求。如集珠的《波斯貓》、氣泡的《黑葉猴》、縮釉的《金蟾》等。
他崇尚我們民族的意象化樸素、自然天成的藝術,大膽地單獨使用或混合使用匣缽土、大缸泥、紫砂泥等。于是1985年后又出現了古樸粗獷、手感泥味的大寫意作品,如《落葉歸根》、《牛脾氣》、《山魈》、《金絲猴》等。
新表現時期(1988年至今)
經過三個不同時期在材料和手法上的變革,周國楨的創作又開始了一個最富革命性的變革過程。這個過程使周國楨從更高層次燃起對人生欲求的火焰。這一時期的作品更多強調了藝術家自我精神的升華。他注重把握感情的偶發性和隨意性,注重材料的偶發性和隨意性,注重材料自身的表現力和泥土的運動,以及火焰的適應和運用。他用一種民間做大缸盤條成形法,信手拈來,一氣呵成,如作品《斑馬》、《角馬》、《犀牛》等,另一種方法是50年代的打泥板卷筒,如作品《靜觀》、《猶豬》、《羚羊》等,完全沒有雕塑成型的感覺,可以說是現代陶藝真正的表現語言。它既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既是民間的,又是民族的。在新表現時期,這些作品自身所構筑的框架顯現出一個富有深刻內涵和情感的視覺世界。


Zhou Guozhen was born in Anren county, Hunan Province in 1931 and admitted into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1951 with the major of sculpture. He has ever taken the positions of the Director of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Consultant of Sculpture Committee of Central Academy of Craft Art, President of Jingdezhen Artists Association, etc. He has held various solo exhibitions and group exhibi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since 1980, and many of his artworks have been collected by famous museums,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Besides, he also published many artworks collections, enjoyed a number of honors including the special allowance of the State Council.
周國楨,1931年生于湖南省安仁縣,兒童時期積極接受農家民間藝術。1948年入長沙華中高藝,1950年入蘇州美專,1951年入中央美院雕塑系,畢業后被留校,但卻要求到基層去,到民間去,1954年8月來到景德鎮陶瓷研究所,1976年3月調景德鎮陶瓷學院任教至今。
原為中國美協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顧問、中國美協江西分會副主席、江西雕塑學會會長、景德鎮市美協主席,首屆(1988年)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委、第二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評委。
1980年應邀于上海美術館舉辦個展,1986年由中國美協在中國美術館主辦“周國楨陶瓷藝術展覽”,同年四川美協在四川美術館主辦“周國楨陶雕藝術展覽”,1987年應邀于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舉辦個展,1991年湖南陶玻公司等在湖南師大美術學院舉辦“周國楨陶雕藝術展”,同年又在湖南安仁縣舉辦個展,2011年11月11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美術家協會、景德鎮陶瓷學院共同在中國美術館舉辦 “周國楨現代陶藝回顧展”,2013年12月30日由景德鎮陶瓷學院在陶瓷學院展覽中心主辦“一代名師·學術楷模”個展。曾在澳門、新加坡、韓國聯展多次。
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精品館、香港藝術館及海內外私人收藏其作品多件。
四川美術出版社、香港文化促進中心、中華兒女雜志社、景德鎮百花廣告公司等為其出版了專輯,2011年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又為其出版《周國楨現代陶藝作品集》。
2001年由費孝通題字成立景德鎮“周國楨陶藝館”。2009年錢紹武題字由老家安仁縣建“周國楨陶藝館”。
1959年國慶10周年,景德鎮市政府授予其“陶瓷美術家”稱號,1988年輕工業部授予其“全國輕工業科技先鋒”稱號,1991年被定為景德鎮市拔尖人才,1992年榮獲國務院特殊津貼,1993年英國劍橋世界名人中心授予其“世紀勛章”,2013年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授予其“中國陶瓷藝術設計教育終身成就獎”,2014年世界華人企業家協會授予其“中國陶瓷雕塑行業領軍人物”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