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恒

最近,國家級規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公布。此前,廣東、天津、福建自貿區方案通過,自貿區擴展為四個。“一帶一路”與自貿區戰略有著緊密聯系,標志著我國新一輪改革開放有了新的支點。
“一帶一路”:開放新前沿
“一帶一路”對于中國的意義,不僅在于拉動經濟增速,更在于構建新的開放格局。有分析認為,“一帶一路”戰略是中國新的對外開放體系的建構,至少包括三個層面:國內沿線省區市的開放與發展,中國周邊國家的開放合作體系,以及包括中東、歐洲在內的大周邊合作體系,可以說是三環相扣的開放經濟體系。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認為,“一帶一路”也是世界外部經濟失衡的環境要求。美國和歐洲都沒有能力再平衡世界經濟,中國有這個能力。為什么呢?第一,中國有過剩的資本,肯定要走出去。第二,中國的巨大產能,也要有出路,“資本需要投資空間,過剩產能需要新的市場”。
“一帶一路”開放格局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其規模之大——域內有60多個國家,約44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63%。那么,其經濟內涵具體是什么呢?《愿景與行動》給了明確回答:發掘區域內市場潛力,促進投資和消費,創造需求和就業。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工程、道路、港口、通信……有太多需要投資的領域。據預測,至2020年,亞洲地區需要投入八萬億美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才能支撐目前的經濟增長水平。
鄭永年說,東南亞、中亞都需要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所以中國建立亞洲投資銀行,進行互利互通的基礎設施建設,對方有巨大的缺口需求。“歐洲沒錢,中國有錢,中國過剩。因為中國的老百姓和銀行手里有很多現金,這么龐大的現金要轉化成資本走出去”。
視野回到國內。新格局的構建,意義更在于把中西部推向開放的前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說,中國將充分發揮國內各地區比較優勢,進一步優化西北、東北、西南、沿海和港澳臺、內陸五大區域的定位與布局,加強東中西互動合作,促進全面釋放內陸開放潛力、提升內陸經濟開放水平。
四個自貿區:改革新高地
從上海自貿區擴展到從南到北的四個自貿區,很多人相信,自貿區作為改革開放試驗田,其最終目標是要將成熟的經濟和金融制度向全中國推廣。
以開放倒逼改革,歷史上中國的四個經濟特區有著成功的經驗,它們發揮了拉動中國改革的作用。如今,四個自貿區的起點已不可同日而語,它們有著更深層次的追求。當年的經濟特區,目的是對接港澳臺,引進外資和技術,重在開放。而如今的自貿區,形成南北呼應,重在自我轉型和升級,意在改革。
當下的中國早已是世界第一貿易大國,無論是貿易總量還是GDP總量在全世界占比都早已突破10%大關,中國經濟也正式宣布進入新常態。自貿區所要面對的是新常態下進行的新一輪體制創新的先行先試。新常態之下,是高水平的開放、高質量的發展和高標準的改革。
商務部官員透露,在未來一段時間,四個自貿區將進一步開放,金融、教育、文化、醫療機構、建筑、設計、會計、統計、電子商務、商貿物流等都是未來自貿區重點開放的服務業領域。“未來一段時間四個自貿區會進一步開放,有的自貿區經驗會在全國推廣,這就是自貿區作為改革開放先行者的目標所在”。商務部部長助理王受文說。
一種解釋認為,在這個中國改革開放的新版圖中,如果把“一帶一路”看作是橫向鋪開的話,那么,四個自貿區的意義就在于縱向深入。當“一帶一路”在開辟對外開放新通道時,作為傳統開放起點的沿海地區,在嘗試著把改革開放“掘”得更深。
(殷欣奎薦自2015年4月29日《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