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玄傻
喜峰口戰役是載入中國歷史課本的一場戰役。在這場戰役中,中國軍人用傳統的大刀,憑借著血性和民族情感,戰勝了日本的精良武器和武士道。
喜峰口戰役的主力是西北軍第29軍。西北軍屬于雜牌軍,所以29軍不但糧餉不足,缺乏重武器、彈藥,而且連樣式陳舊的步槍也數量不足,步槍上甚至連一把刺刀都配置不上。
當時,29軍駐扎在山西。山西自古出產鋼鐵,民間鐵匠眾多。29軍將領征集民間鐵匠,為士兵們鑄造大刀。大刀是用一整塊鋼鐵捶打而成,刀背很厚,看上去很笨重。刀的手柄較長,可以單手揮舞,也可以雙手持握。刀尖傾斜,十分利于劈殺。刀柄末端有一個圓環,上面綁纏著紅色綢布,揮舞起來獵獵作響。
為了在裝備落后的情況下應戰,29軍每人都配備了一把大刀。29軍中常年有一批武術教官教授刀術,最著名的是河北鏢師李堯臣。李堯臣為29軍編了一套“無極刀法”,此種刀法簡單易學,實戰性強,深受官兵歡迎。
不久,喜峰口戰役打響。此役結束后,29軍大刀隊名揚天下。
1933年,日軍占領東北三省后,又分兵三路攻占熱河省。民國時期的東北共分四省,熱河省包括現在的河北承德、內蒙古赤峰、遼寧朝陽和阜新地區。當時,守衛熱河的是湯玉麟部。日軍攻打熱河,湯玉麟的軍隊不放一槍,向南逃跑。29軍群情激奮,向北迎擊。
1933年3月9日,日軍兩個旅團占領了喜峰口,宋哲元命令距離喜峰口最近的29軍37師一個團奪回前沿陣地。這個團的團長名叫王長海。當時,王長海團駐扎在河北遵化,距離喜峰口還有百多里地。王長海命令全團跑步前進,趕到喜峰口的時候,已是夜晚。
王長海決定趁著夜晚突擊日軍。特務營營長王寶良對戰士們說:“弟兄們,快跟我來!殺賊雪恥,正在此時!”夜半時分,他們悄無聲息地攀上喜峰口東北高地,手提大刀,和日軍展開了拼殺。
激戰到黎明,特務營奪回了喜峰口東北高地,而營長王寶良壯烈殉國。
天亮后,日軍在飛機、大炮和坦克的立體攻勢下,又奪回了陣地。
夜晚,29軍決定再次發動夜襲,用大刀將日軍砍出去。大刀隊由趙登禹旅長帶領。大刀隊中有一個班長名叫侯萬山。在這晚的突襲中,侯萬山手中的大刀砍下了七名鬼子的腦袋,刀刃都卷了起來。
那天晚上,喊殺聲響了一夜,天亮的時候,500人的隊伍,只下來了20多人。
日軍占領喜峰口的第三天,37師全部趕到。雙方對陣形勢是,日軍是第14獨立混成旅團,中國方面是29軍的37師。獨立混成旅團是日軍在“九一八”事變后特有的一種軍隊編制。事變前,日軍僅有17個常設師團,每個師團下設兩個步兵旅團。而事變后,因為需要向中國境內大量派兵,日本就將每個步兵旅團擴編,增設炮兵、騎兵、工兵、坦克兵等兵種,可以獨立作戰,這就是獨立混成旅團。
3月11日夜,37師兵分兩路,一路由趙登禹率領,一路由佟澤光旅長率領,再次偷襲日軍。
趙登禹這一路摸進了日軍的騎兵大隊。這支騎兵大隊剛剛來到喜峰口增援,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強悍異常的29軍大刀隊這么快又再次突襲。日本鬼子的騎兵驕傲得很,他們完全沒有把29軍放在眼里。夜里,他們連站崗放哨的都沒有,馬拴在馬圈里,槍架在院子中,人都脫得光溜溜地躺在炕上睡覺。
這一夜,200名日本騎兵全被殺頭,一個不留。
另一隊也戰果輝煌。
這一仗,29軍用大刀手刃日軍近千名,其中軍官就有63名,軍銜最高的是炮兵大佐。
此后,在喜峰口,日軍增兵,29軍亦增兵。從12日到14日這三天,喜峰口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激戰。武器占據了絕對優勢的日軍,卻沒有占到任何便宜,不得不從喜峰口撤離。
被打怕了的日軍竟連夜趕制了幾千個鐵護脖,戴在脖子上。他們吃飯的時候戴著,上廁所的時候戴著,甚至連睡覺的時候也戴著。很快,鐵護脖的“先進經驗”傳遍了在華北的日軍,所有日軍都須臾不離戴著鐵護脖。
日軍戰報說,此役喪盡“皇軍的名譽”,是皇軍“前所未有的恥辱”。日本報紙還評論說:“明治大帝造兵以來,皇軍名譽盡喪于喜峰口外,而遭受60年來未有之侮辱?!?/p>
而中國的報紙則評論說:“大刀大刀,雪舞風飄。殺敵頭顱,壯我英豪!”
在河北省遷西縣喜峰口戰場故地,《喜峰口長城抗戰紀念碑記》中這樣寫道:“喜峰口,古稱蘭陘,位于遷西北部,奇峰聳峙,險要天成,乃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公元一九三三年初,日軍侵占熱河,進逼平津,長城抗戰全面爆發。宋哲元所部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臨危受命,開赴喜峰口一線,據險抗敵。三十七師師長馮治安、三十八師師長張自忠親臨前沿,指揮督戰;一零九旅旅長趙登禹身先士卒,裹傷陷陣。全軍將士揮舞大刀,浴血拼殺;關內民眾舍生忘死,奮勇支前。硝煙彌漫,日月因之失色;刀光閃爍,倭寇為之膽寒。自三月九日起,戰數晝夜,斃敵五千余。日酋哀嘆:“明治大帝造兵以來,皇軍榮譽盡喪于喜峰口外!”
捷報傳開,舉國振奮,《大刀進行曲》由此誕生,唱徹華夏。
(摘自《老兵口述抗戰①:隨棗、百團、上高三大會戰》 ?華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