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泠
由傳統企業IT部門轉型為獨立IT公司,徐工信息不是第一家也不會是最后一家,張啟亮看中的并非簡單的由成本中心轉向利潤中心,而是模式創新的未來。
2015年,徐工集團信息化管理部部長張啟亮多了一張新名片——徐工信息技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徐工信息”)總經理。從CIO到CEO,從甲方到乙方,伴隨著身份職責的變化,張啟亮握在手中的未來也日益清晰起來。
轉型
畢業就進入徐工的張啟亮回想起來,徐工信息化部門的定位一直跟隨徐工集團的戰略變化而不斷進行調整。
目前在全球工程機械行業排名第五的徐工集團,是國內工程機械行業連續24年的行業龍頭。在年銷售額突破1000億人民幣后,徐工的戰略目標是進入世界工程機械領域的三甲,成為世界級企業。但從2012年開始,已經習慣雙位數高速增長的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跌入漫長的“寒冬”期。根據各大工程機械公司公布的2014年業績預報顯示,行業內公司的凈利潤普遍出現了大幅度下滑,有的甚至下滑80%。
艱難日子里,徐工信息化部門的發揮三大職能:系統、流程、融合。
通過IT技術打通集團內部流程以及分、子公司數據共享后,徐工集團嚴格控制住了企業內部的三大費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讓實際執行情況跟年度預算匹配起來;徐工集團的管理層可以通過營銷地圖,對包括巴西、俄羅斯、中亞、中東、澳洲在內的全球市場的銷售發生、銷售收入、銷售回款情況都一目了然。國家統計局也在使用徐工集團的數據:通過各地混凝土、土石方的量來監測每個省的工程開工率,進而實時掌握各省的經濟變化。
在移動領域,不僅能夠通過移動應用考核徐工集團服務人員、銷售人員的績效,徐工信息化部門還應用物聯網技術為車主搭建了一個遠程監控車輛行為的手機平臺,杜絕了工程進展中的跑冒滴漏。“這個系統現在成為一個賺錢的系統,每個點每月80塊錢,我們全國各地10萬臺車在跑,這個錢加起來不少。”張啟亮說。
就在舉步維艱的工程機械產業擺好架勢,準備迎來第三個糟糕年份時,徐工集團將信息部門獨立出來,成立信息公司。
改制
2014月2月,張啟亮拿出了混合所有制的方案。在信息公司的設計方案中,徐工集團出資1200萬,占60%;徐工集團通過獎勵方式將400萬元以20%股權的形式獎勵給信息化團隊的核心骨干成員;剩下的20%股權由核心骨干以一元一股的形式購買。在方案討論的過程中,有人提出:既然拿出20%的股權獎勵給信息化團隊,財務團隊、人力資源團隊是不是也要獎勵?不然該擺不平了。
“這確實需要很大的魄力才能做到,這次徐工集團改革的重點就是推動核心骨干持股。”徐工集團是由徐州市人民政府100%控股的地方國有企業,徐工團隊雖然被給予了充分的管理權,但仍有不少體制因素限制了徐工集團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董事長王民希望通過改制讓徐工集團保持長久動力,形成真正的現代企業治理結構,而新生的徐工信息,正是徐工集團整體改制的先頭兵。
在張啟亮看來,推動徐工改制的最大原因就是新技術的應用。經過近20年的積累和沉淀,徐工集團的信息部門有50多名核心骨干,很多人都具備十幾次的大型系統上線經驗,徐工分、子公司的很多系統也都是信息部門開發的。如何能留住這批骨干?首先必須解決機制問題。“大多數人心目中IT在傳統產業只能做支撐部門,IT的工資再高還能高過研發嗎?說到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般都會講好的產品、強大的銷售能力,IT能成為核心競爭力嗎?”
其次需要解決的是資源問題。隨著系統的不斷上線與創新應用,需要大批人員來運營和改進提升,但如此巨大的成本中心會讓老板心里打鼓。張啟亮領導的信息化管理部,在徐工集團總部是人數最多的部門,但在分散的格局下,信息化團隊很難發揮整體優勢,形不成合力,干起活兒來同樣捉襟見肘。
經過2009年之后的高速發展,徐工信息化建設初見成效,但也面臨著挑戰——流程信息化、數字化工廠、電子商務、產品智能化、兩化深度融合、大數據挖掘、全球化拓展等方面,需要從徐工發展戰略的層面上對徐工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做頂層設計,同時需要專業化的信息技術團隊來支撐。
在張啟亮看來,成立專業化的信息公司,將信息技術進行公司化運作,是留住人才,盤活現有資源,搭建更高平臺,讓徐工信息化持續領先的一種戰略選擇。
創新
做出這個選擇,徐工集團和張啟亮都是有備而來。
在一次對董事會的匯報中,張啟亮專門用一頁PPT論述CEO、CFO以及CIO的未來職能變化:CEO負責戰略、文化和組織;CFO負責系統理財;而CIO的職責大大擴展——承接企業的戰略落地,負責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產品創新和全價值鏈的整合。
這一觀點得到了董事長王民的肯定。近兩年來,“創新”、“國際化”以及“信息化”成為徐工集團度過工程機械產能過剩 “寒冬”的三大引擎。“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與積累,中國的工程機械行業已經解決了90%的難題,但最關鍵的是要攻克最后的10%”。”現在的徐工集團,主機產品性能不低于發達國家水平,但核心零部件還需要有所突破。徐工集團也為此加快了全球化布局的腳步。2013年10月,徐工集團投資5000萬美元的歐洲研發中心在德國北威州克雷費爾德市正式運營。
“未來在互聯網環境下,制造企業的生產組織模式可以做到全程無人化,完全由機器人、機械手、3D打印來完成。”張啟亮說,在保證徐工集團內部IT建設的高質量和可持續性的同時,兩化融合咨詢、智能制造、咨詢實施、軟件開發、物聯網、電子商務、私有云正在成為徐工信息主要開拓的新業務領域。
作為《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管理體系要求》國家標準的起草人,張啟亮帶領徐工信息輕松獲得了工業和信息化部“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咨詢服務機構”資質,成為首批貫標咨詢服務機構。截至目前,徐工信息已經幫助開祥化工、青島紅領、無錫先導等7家企業通過了兩化融合管理體系的評估審核。
在人才儲備方面,因為改制后的徐工信息薪酬體系獨立,已經從IBM、戴爾、惠普、PTC等老牌外企挖來不少人。“我們有人才,有市場,有資金,為什么不做大?”在張啟亮的計劃中,2015年徐工信息的收入將達到2億元人民幣,2016年翻番達到4億元,2017年再翻一番達到8億元,2018年徐工信息計劃成為徐工集團的第二家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