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詩茗
網絡的迅速發展給小學德育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然而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也給德育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筆者從小學生的上網情況、家庭網絡教育情況和教師的網絡德育狀況等三方面編寫問卷,對廣東五華縣梅林中心小學的150名高年級學生進行調查,共派發150份問卷,實際回收145份,有效問卷145份,有效回收率100%。通過對答卷進行綜合分析,試圖尋找有效應對E時代下小學德育面臨的挑戰的對策。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上網情況如下。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中國網民共計5.3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39.9%。網民正向低學歷人群擴散,小學及以下、初中學歷人群占比均有上升。而且,19歲以下的網民達143萬多,10歲以下的有64.5萬。
調查問卷的數據顯示,學生接觸網絡的時間集中在學校開始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三、四年級階段,其次是在一、二年級(占28.6%)。而且學生主要的上網環境集中在網吧和學校,上網地點在網吧的達30.9%,其次是網吧和學校。
調查顯示,38.5%的學生每天上網時間在2-3小時,而1小時以內的占51.1%。國外有關研究顯示:對未成年人來說,網上娛樂每天超過2小時,會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也容易導致網絡成癮。可以推測,所調查的學生中有50%左右的有網絡成癮的可能。網絡較大程度地影響著小學生的生活和學習。
E時代下小學德育面臨的主要挑戰是——
1. 學生人際交往方式改變
調查結果為:小學生上網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聊天,其次是玩游戲(占51.6%),學習的所占比例相對較低;小學生與人的交往方式以面對面談話交往為主,但QQ、微博等虛擬交往占了40.8%;在網絡虛擬交往過程中,較多學生會視情況確定是否說真心話,而會說真心話的只有13%。
2. 學生有網絡游戲成癮的傾向
2009年8月,全國首份《小學生互聯網使用行為調研報告》發布:小學生“網癮用戶”比例達7.1%,5%的小學生有網癮傾向。若學生產生無節制地花費大量時間上網,必須增加上網時間才能獲得滿足感,不能上網時就會出現異常的情緒,甚至向他人說謊以隱瞞自己對網絡的迷戀程度等現象,如此,該學生可能已經是網絡成癮了。
調查顯示,喜歡網絡游戲的人數達75.8%,大部分學生喜歡玩網絡游戲,而男生喜歡網絡游戲的程度比女生高。調查還顯示,竟有50.7%的學生在限定的上網時間內,需要長輩提醒才會停止上網。在上網時間方面,學生的自制能力不強,需要外界監督,否則學生較容易沉迷網絡。
3. 學生受到網絡垃圾的毒害
網絡是當今世界最大的信息集合體,其中不僅有學術信息、娛樂信息,還充斥著各種各樣的黃色、暴力等信息垃圾。
調查發現,總體上,學生的網絡道德水平較高。有82.6%的學生面對“網絡垃圾”選擇關閉;在對別人的隱私方面,87.6%的學生選擇尊重別人的隱私。但還是有10%左右的學生因為好奇而去窺視別人的隱私或瀏覽陌生或色情網頁。這樣的學生需要家長和教師的“網絡道德教育”和監督。
調查還顯示,有24.2%的學生選擇要成為有錢人,有8.7%的學生希望長大后能整天吃喝玩樂,這從一個側面顯示,部分學生的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想較重。
4. 家庭網絡德育弱化
調查數據顯示,有73.3%的學生是自己一個人上網的,有父母陪伴的只有5.1%,而且在上網過程中有64%的學生沒有父母幫助,有73.9%的學生家里電腦沒有安裝“互聯網訪問控制系統軟件”。可見,大部分學生都是在沒有成年人的陪伴下,暢游于“沒被篩選過”的網絡世界,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垃圾信息”污染學生提供了機會。
5. 教師對網絡德育不大重視
調查數據表明,有59%的學生認為教師在班里沒有舉行過有關“網絡道德教育”的活動,有58.4%的學生認為老師沒有推薦過一些健康、有用的或者輔助學習的網站給自己。即使老師認為自己有過以上兩種行為,可學生卻認為老師沒有做過,這說明教師在這方面做得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老師對小學生的“網絡德育”不重視。
一、E時代下小學德育面臨挑戰的原因分析
(一)網絡的虛擬性影響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美國畫家斯坦納畫過一幅漫畫:一只小狗坐在電腦前,它伸出前爪在鍵盤上敲擊了幾下,事后大概覺得自己做錯了,于是,它像偷了東西的小偷一樣環顧左右。然而,旁人則給它鼓勁:“在互聯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網絡的虛擬性。在網絡的世界里,人們都可以偽裝自己的身份跟不同地方的人進行交流、交往。虛擬世界里,打破了“熟人社會”中面對面交往時的道德約束,缺乏現實中法律等準繩的約束,人們的言行直率放任,大膽地張揚個性,所以在網絡世界中存在著很多“不確定”的行為和信息。然而,正是因為網絡具有虛擬性才吸引了小學生。網絡的虛擬性讓人們沒太多的顧慮,讓人們更容易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可能會達到最真實交流的效果。因此,較多學生喜歡通過網絡,利用QQ、博客和微博等方式和朋友交流。可是,因為中小學生對人際交往的準則把握不好,長期沉迷于網絡的虛擬交往,缺乏與身邊人面對面交流,會導致與社會成員的心理距離疏遠,人際關系意識淡薄,以及產生孤獨、退縮的情感,自尊和自信日漸喪失。慢慢地,他們不懂如何與人面對面交往,最終導致朋友越來越少,形成難以融入社會的不健全人格。
(二)網絡活動的趣味性導致學生網絡成癮
網絡世界是多彩多樣的,那里有新奇有趣、多種多樣的娛樂活動,在無時無刻地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從早期的“紅警”到2009年火爆的開心農場,再到CF、洛克王國等,不少的成人為之著迷、上癮,而好奇心理強、自控能力低的小學生更容易上癮。梅林中心小學的吳老師說,幾年前會有學生為了上網而逃課。不過近幾年,因為家長開始意識到網癮的危害,重視管理孩子的上網時間,逃課上網的現象減少了。不過,預防小學生網絡成癮還是刻不容緩。因為網絡成癮的學生,會花大量時間上網,有些會逃課或通宵上網,導致沒精神上課,學習成績下降。而且網絡成癮使學生對網絡產生強烈的心理依賴,從而影響正常的作息、飲食和生活習慣,造成生理機能傷害。因此,家長要對小學生上網時間的長短進行管理,要經常提醒學生:時間到了,停止上網。
(三)網絡信息垃圾的毒害
《中國教育報》曾對網絡信息所作的調查顯示:網絡上非學術信息中,47%與色情有關,而且每天大約有兩萬色情圖片進入網絡。在網上搜索資料的過程中,學生打開某些網頁,會隨之彈出一些關于成年游戲或者黃色視頻網頁的窗口,誘惑學生點擊。導致學生受網絡垃圾毒害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 從網絡垃圾自身特點來看,外國所制作的動畫片、電影等具有娛樂性和強吸引力;黃色信息的無孔不入和數量之大,加上網絡開放性導致管理的不便,使學生更加放肆地游走在網絡中。而且,黃色信息可以以多種形式呈現,如附在電影、游戲、小說等產物中。
2. 從小學生的自身情況看,低年級學生由于思維發展水平和自我意識發展水平的限制,他們對人對事的評價缺乏獨立見解,而且,小學生的好奇心理強,但自控能力弱,容易受外界事物影響,被外界事物誘惑。
3. 在家庭網絡環境方面,從問卷調查看出,學生上網的地點大多在網吧,獲得家長幫助的機會少之又少,而且大部分學生家中都沒有“綠色上網過濾軟件”來過濾網絡垃圾信息。這樣都為網絡垃圾毒害學生提供了機會。
4. 在學校德育工作中,從數據分析得知,大部分學生認為老師沒有開展關于網絡道德教育的活動。或許有老師會說有開展過相關活動,只是學生很快忘了。筆者認為,從某一側面來看,老師對網絡德育不十分重視,如果學校開展過活動且活動較生動的話,學生會忘記嗎?教師對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不重視,是導致學生備受網絡垃圾信息毒害的原因之一。
二、E時代下小學德育的應對策略
(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
提高小學生的是非分辨能力。為阻止網絡垃圾的侵害、預防網絡上癮等危害的發生,我們應該從學生自身觀念出發,提高學生的鑒別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學校可以經常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網絡知識競賽、網絡征文、網絡辯論賽等活動。學生參加網絡知識系列活動,通過搜集大量關于網絡的資料,會對網絡產生正確的認識。而通過舉辦網絡辯論賽,學生能多角度、全方位地認識網絡,提高自身的是非分辨能力。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育者的網絡素質。面對網絡時代的沖擊,現在大部分教師的網絡素養尙無法應付。作為德育隊伍的主體,教師應與時俱進,積極學習網絡知識,掌握網絡,走進網絡世界和學生的世界。教師可通過建立班群、班級網頁、運用E-mail、QQ等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引導學生開展討論,說出自己的看法,以此了解上網學生的思想狀況,掌握其內心需求和所關心的焦點問題,對癥下藥,發現和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問題。
(二)實行游戲分級制度,發展符合課程目標的游戲
中國青年網曾組織專家抽測了流行的423款網游,被專家初步認為不適合未成年人使用的游戲達332款之多,占總比的78.5%,適合6歲兒童使用的僅占2%。近七成被抽測的網游由于傳播低俗信息、鼓勵惡意PK等原因,被專家認為不適宜未成年人使用。如備受學生熱捧的《穿越火線》,其中就含有暴力、血腥元素,不適合小學生,而且會對學生帶來不良影響。北京市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員季秋發介紹:歐、美、日、韓等游戲發達國家從有益于未成年人的管理角度出發,對網絡游戲均實行了分級制度。而目前實行“適齡提示”的城市只有北京、上海。現在許多家長都不知道哪些游戲適合孩子,有的會采取“令殺錯不放過”的辦法,嚴禁孩子玩網絡游戲。筆者認為,我們應該抓住網絡游戲的趣味性,將其與教學任務相結合,發展“教學游戲”。或大力開發以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為內涵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網絡游戲,讓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學習祖國的優秀文化。
(三)加強網絡管理,凈化網絡環境
學校應主動與家長聯系,定期針對家長舉辦網絡知識培訓。對于網絡知識掌握得較好的家長,學校應該充分利用網絡作為與家長交流的平臺,加強家庭、學校聯系,如建立家長群,教師和家長在群中相互認識、了解,教師還可以向家長介紹與孩子的生活、學習息息相關的網絡信息;邀請家長通過瀏覽學校和班級的網站,了解孩子在學校參加的各種活動;聯絡家長共同監督孩子上網的時間和活動,盡量減少網絡垃圾對孩子造成危害。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上網,在上網過程中,與孩子溝通交流,一起分辨網絡信息的可信度并有效處理好“網絡垃圾”。
(作者單位:廣州市番禺區石樓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