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不覺間,酷熱的夏季已近尾聲,耳邊充斥著聒噪的蟬鳴聲,人們的心情不禁也跟著躁動起來。茶余飯后,迎著稍有涼意的晚風,漫步在秀美的園藝景觀中享受閑適的家庭生活,是備受當代人青睞的生活方式。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生活方式和環境關注度的提升,打造城市園藝景觀之風逐漸興起。除了供人們休閑娛樂的公園,很多現代化住宅區也開始注重打造小區內的景觀綠地。從高空中俯瞰下來,一塊塊城市綠地被建造出來,營造出油畫般的視覺享受,更自然健康的生活環境也隨之而來。而關于這一切,其締造者、博學的景觀設計大師們是功不可沒的。如何在現代化都市中打造更好的人居空間?如何讓本土設計成為時代的標志?如何將那些掛在嘴邊的“綠色”“生態”成為現實?這是景觀設計師們每天所追尋的。
近日,記者就專訪到一位國內景觀設計行業的大師級人物,大連慧昌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的設計總監崔萍,下面讓我們來分享她的設計理念與歷程。
記者:崔總監,您從事景觀設計十余年,您對景觀園林這種“設計的生態”如何理解?
崔萍:對景觀園林的設計工作,從本質上講是在環境中制造意義與美感。或許樹木之間,植物之間從未有過什么溝通,但幾百年來人類通過景觀布局的形式,以及對生態系統的學習與模仿設計出一個具有空間美感的微生態循環系統,對小范圍內環境的發揮凈化和改善作用。
記者:最初,我國的園林景觀設計特別注重美感的呈現,但在植被的選擇上沒有太多的講究,這與您的設計有很大的區別。我們看到您在植物的選擇與搭配的細節上非常考究,而且還能讓園林呈現出最佳的藝術形態,業內都稱您為“生態藝術家”。您是如何將外部的藝術形態、形式與其內部的生態功能相結合的?
崔萍:這個其實沒有想象的那么難,就是把所有的考慮都同步進行,直至設計的最終時刻。當了解到所有的工程需要及我試圖解決的具體生態學問題的時候,我才會選定其特定的形式。我會去尋找一種同我欲表達的信息相關、并且可以包容所有的內部功能以及我想付諸于項目的生態策略的具體形式。這就有點像一個人的身體,能容納所有必要的系統和器官,以保障一個統一、功能順暢的設計的完成。
記者:聽起來您的設計好像都是以生態為重點而不是藝術,那么,在您的觀念里,生態藝術家與生態學家在對于生態問題的關注方面有什么區別?
崔萍:兩者的差距可以說是微小的,也可以是巨大的。這取決于設計師個人以及項目本身。我解決生態和環境問題的方式更像是傳統的中醫而非西醫的外科醫生。在我看來,中藥是富于想象力的藝術與科技的完美結合體,其緩和了身體本身的生命能量,促進了進行自我治愈的良性循環。我的設計之中的生態學部分通常采用相同的邏輯——不是在即有的環境中引入粗暴的運行方式,而是建立起一種狀態,引領環境朝著健康的方向進行發展,然后再根據現有的植被進行一些藝術改造。其實見多了人工的園林景觀之后,你就會發現,自然的才是最美的。
記者:景觀行業相較于城市、建筑規劃來說,是個小行業,近五年逐步走向正軌。您作為國內優秀的設計師,還擁有在古建筑園林修繕方面的工作經歷,面對外來設計理念的沖擊,您是如何在本土設計中保留中國傳統的地域文脈?
崔萍:以我的經驗,重新利用它們,在利用中保護歷史遺跡,這比單純博物館式的保留更重要、更有效。現代景觀進入中國的時間雖然較短,但中國的造園歷史其實十分悠久,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利用空氣、水、石頭和植物,在宇宙力量與基本構成之間創造出微妙的平衡,以構建富有含義、具有象征性的景觀之美,這種強調“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觀,其實與我們這個“大景觀”理念有異曲同工的地方,就是都是強調要尊重自然、虔敬土地、崇尚綠色生態的設計態度,這也是我一直遵循的設計理念。國外的景觀行業發展時間較長,外來的一些先進的設計思想和理念,我并不認為那是一種沖擊,因為他們對于綠色生態、可持續性發展等的設計意識是十分值得學習和借鑒的。
記者:我們提及“景觀大師”,想到的大多都是如彼得·拉茨、彼得·沃克等國外著名設計師,您作為國內極少的景觀大師之一,也是2015年最具創意景觀設計師獎的唯一獲獎人,您認為塑造景觀設計大師應該具備哪些方面的素養?
崔萍:真正的“景觀大師”除了要有一流的讓世人稱道的設計作品,還必定是一個綜合性人才,需要具備景觀、生態、藝術、文學、建筑、規劃等各方面綜合的知識和實操經驗。國內目前的很多景觀行業的領軍人物,也都是在建筑、規劃、景觀等方面進行過多元化的學習和實踐。除了綜合素質的要求以外,國際化視野也是非常必要的。
或許是因為國內的現代景觀行業起步較晚,讓人們覺得可能更需要一些行業領軍人物,但我認為不管是“大師”還是“領軍人物”,其意義不在于到底叫什么,更在于這些人利用他們的設計理念及影響力,提高國內整個景觀行業的地位和整體水平,為人們提供更舒適更宜居的可持續生態環境,這比去塑造幾個大師更有意義。
記者:您和慧昌園林在未來景觀業務上有怎樣的發展方向和側重點?
崔萍:一方面,景觀項目里往往缺不了水,水體是一個造景要素更是一個生態要素,水環境的治理與景觀規劃密不可分。因此,我專門集結了一支專業的生態水環境設計團隊,從事生態水環境的治理和改造工作。將來與專業水環境治理結合的景觀設計會是慧昌發展的重點。
另一方面,旅游觀光類項目一向是我們引以為傲的設計業務之一。“大景觀”理念可以在這類項目中得到充分體現,對這類項目我們還會不斷加強,在中國特色風格的景觀園藝設計上會不斷延續和深化,設計出更多具有時代意義的優秀景觀藝術。
后記:每每談及景觀設計,崔萍總不忘叮囑這樣幾句:未來可持續的唯一希望存在于城市景觀之中,需要通過平衡人的需求、自然的進化及人類長期生存的目標,重建貫穿城市肌理的生態系統的連續性,重新連接古老的流動結構,構建既使人樂在其中又具有生態功效的公共公園。這在設計上并不困難,但問題在于作為一個社會,我們在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和城市房地產業不斷增加的利潤面前,是否愿意將藝術或者生態群落置于優先的位置。她呼吁,把綠地作為城市發展的第一步,讓城市的生態循環系統維持在健康的狀態,才是人類未來生活的基礎和保障,否則,犧牲環境的代價將是犧牲我們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