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陽 黃萍
2014年12月14日,“長江上游生態旅游扶貧與防災減災戰略論壇”在四川成都召開,與會學者從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出發,從加大長江上游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的角度,從多學科角度組織了討論,通過不同視角的對話,探索生態旅游發展之路和有效實施災害的科學管理。
2014年12月14日,由德國艾伯特基金會﹑四川省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都信息工程學院主辦,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科技處、管理學院和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氣象災害預測與應急管理研究中心共同承辦的“長江上游生態旅游扶貧與防災減戰略論壇”會議在成都信息工程學院龍泉校區召開。來自政府部門、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各領域的8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生態旅游、災難文化、數字減災與應急管理主題展開了熱烈的學術討論與交流。與會專家學者綜合分析了我國面臨的災害現狀及其發展變化趨勢,分析了國家當前應對災害問題的成就、優勢與薄弱環節以及體制、機制、法制中存在的問題,從綜合減災理念、原則、戰略目標和減災文化建設、減災能力建設、減災機制建設、減災投入優化以及重點減災領域、減災措施等多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論壇背景
長江上游是長江流域水資源的根基與源泉,也是一個自然區和經濟區交疊的區域,其間分布著重要的自然與文化遺產。20世紀50年代以來,單一的追求經濟發展造成了長江上游生態系統失調、環境質量下降,制約著流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國家“十二五”規劃第六篇“綠色發展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中指出: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生態文明水平?!蓖瑫r在第二十六章加強水利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中指出“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在繼續推進大江大河治理的基礎上,積極開展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強城鄉供水和防洪能力。特別指出要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預報和信息發布系統建設。提高地震監測分析與震災防御能力。健全防災減災體系,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蓖瑫r,在“十二五”規劃中還將旅游業確定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產業,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的深入發展,高速交通體系的快速完善,將生態旅游與安全提升到重要位置。
然而,近40年來,每年由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平均因災死亡數萬人。中國約有70%以上的大城市、50%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農業產值分布在自然災害嚴重地區。所以說我國面臨的自然災害形勢嚴峻復雜,災害風險加劇。四川省是我國地質災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頻發。氣象災害如2006年特大干旱,2013年特大暴雨, 強對流、冰雹、大霧等災害天氣。地震災害如“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蘆山地震之后,全省地質環境背景條件遭到嚴重破壞。地質災害如2010年“8.14”映秀特大山洪泥石流、2011年“7.03”羅圈灣特大山洪泥石流、2013年“7.10”特大山洪泥石流。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也明確提出“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御能力”的戰略任務。基于此背景,本次會議就“長江上游生態旅游扶貧與防災減災戰略”議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學術綜述
與會代表就“長江上游生態現狀、旅游扶貧、生態旅游智能化、文化困境與出路、西部生態保護”等議題進行了發言和討論,聯系國內外對旅游與減貧的研究現狀,從旅游流量和旅游結構兩個關鍵因素給與會者講解了發展旅游業對于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影響,指出了“旅游扶貧”要進行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旅游與反貧困”的行動,確保一個地區旅游產業的發展能切實的保障當地居民脫貧而并非是僅僅增加政府和開發商及少數特殊群體的收入。其次學者們展示了具體的數據及圖片從而引起了各位專家學者對社會發展給生態帶來的影響以及如何探索保護生態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途徑的思考。再者從旅游、信息和文化產業相結合的角度,結合大數據技術,提出傳統生態旅游應借助現代信息化手段得以轉型升級,竭力促進智慧旅游的建設。更有學者指出我國科學文化原創所面臨的困境主要有:西方文化通過物質、精神和戰爭的方式強勢入侵;資本主義陣營對社會主義陣營的科技封鎖;應試教育體制不鼓勵原創;復合型人才的缺口比較大,并認為解決這些問題的出路就是政府走原創科技文化事業化道路,民間走原創科技文化產業化道路。
與會代表以“中國數字減災與應急管理學科發展、災害管理學科建設、地震文化、災害預測預防”等議題進行了積極的發言和討論。從獨特的視角提出了基于災害預測預警的精細化分析方法及應用,在講解過程中大量列舉我國災害科學研究實踐案例,讓與會者在活躍的氣氛中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嚴謹的科學問題。分析了《數字減災與應急管理》學科建設的現狀,并提出現行的學科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學科體系不健全,學科的科學技術整體支撐能力弱;防災減災理論和科技發展緩慢,管理缺乏綜合協調,科技資源尚待優化配置;防災減災高水平科技人才嚴重匱乏。認為災害是快速變化問題,用傳統學科和理論來解決防災減災問題比較困難,所以培養專業的《數字減災與應急管理》學科人才是迫在眉睫的。更有學者分享了其對公共服務的空間相關性和影響因素的研究,認為當前中國的政策環境有利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災后重建地區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高效供給,但偏高級公共服務供給的過度聚集還未引起政策層面的重視,針對不同的地域應采取差異化的供給策略。
與會代表以“震后生態系統重建模式、災害應急管理、物聯網在減災中的應用、智慧旅游應急管理”等議題進行了積極的發言和討論。各位學者結合自己長期工作經驗,并對巨災的特征總結,據此對構建與巨災相適應的應急管理體制發表了個人意見,講述了物聯網在數字減災中的應用,指出通過在某一地區放置特殊傳感器可以獲得當地的溫度﹑濕度﹑位移﹑壓力等信息,通過對實時參數的分析可以繪制災害的趨勢圖從而有效的預測災害并進行預警。同時指出四川省世界遺產信息平臺的建設為提高四川省世界遺產管理信息化水平,為世界遺產保護管理﹑遺產地旅游管理和災害應急管理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提出應加強 “旅游政府上網工程”的建設,即地方政府(旅游局)將自己的宣傳引導、應急疏導、服務溝通信息發布到手機電子地圖上,實現全域旅游宣傳、突發事件應急指揮、社會矛盾及時化解等智慧旅游功能。透過上述框架的搭建,將建立起各地政府共同參與的旅游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它不僅有助于加強旅游宣傳,引導游客旅游,更能在旅游電子商務、應急管理、黃金周游客預測預警等領域發揮巨大作用。
會議小結
會議最后,黃萍教授對本次會議做了評議,并對下屆論壇的美好前景進行了展望。她對本次會議的學術討論進行了總結,認為本次論壇是一次跨學科、跨部門、跨領域、跨代際的多元化的論壇。這次學術論壇主要取得了“三大成效”:與會人員采用不同的方法,多側面的對生態旅游扶貧﹑生態保護﹑災害預測預防、數字減災與應急管理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等問題從理論和實踐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已展現出了較高的研究的價值;本論壇提供了一個理論和實踐相互結合的平臺,為各位專家學者在論壇之后對某些問題進行深入合作研討奠定了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各位專家﹑教授的發言給新生代學者如何從事科學研究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形成了很好的學術氛圍。
(作者單位:成都信息工程學院)
地址及收件人: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幸福路10號王曉陽收 18408295103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 管理學院 四川成都市 610103)
作者簡介:王曉陽(1988-), 女 河南汝州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 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項目管理、智慧旅游
黃 萍(1963—), 女,貴州貴陽,博士,成都信息學院管理學院 教授,研究方向:旅游信息化、旅游規劃、文化遺產與旅游、旅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