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忠勇
技工院校學生就業困難的現狀
高就業率掩蓋下的“高級藍領”人才緊缺。伴隨著技工院校畢業生的高就業率,近年來“技工荒”日益成為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瓶頸。一方面,“招工難”現象將繼續存在。另一方面,勞動力市場“高級藍領”人才奇缺,技能型生產崗位人才難求。就許昌技師學院來說,在高校擴招背景下,很多學生為追求學歷選擇上三本以上院校,其次選擇高職高專,最后才是技工院校。如此一來,技工院校生源下降,中級工生源本來就很緊張,加之高級工、預備技師培養周期長,很多學生就業心切,選擇學習高級工和預備技師人數更是少之又少。
技工院校畢業生整體素養不高,影響就業質量。經過近幾年跟蹤和調查,可以發現以下現象影響畢業生整體就業質量:因為個人專業知識的短缺或技能的不熟練沒能達到崗位的要求,遭辭退或自動離職;工作上遇到問題、困難時,缺少吃苦耐勞和團隊合作精神,總是持有抱怨態度,不思進取,輕易跳槽,最終丟掉了工作;思想品質不過關,在單位不遵守員工守則。
職業指導開展不實,缺少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有效指導。調查發現,目前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方面存在四大問題:一是專業就業指導人員隊伍建設滯后;二是職業指導教材內容空泛,沒有把就業能力和學生實習、實訓聯系起來;三是學校開設的職業指導課一般安排在學社畢業前夕;四是就業指導工作仍然停留在事務性工作的層面上,提供一些就業信息。
改善我院學生就業工作的措施
增強組織領導的力度
更新觀念,加強就業指導工作。社會形勢不斷發展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時刻與時俱進,緊跟社會潮流變化,不斷修正學校就業工作的策略。要把學院就業率這一指標,深入到每一個教職工的心中。因為畢業生的就業率是我校社會價值的具體體現,對我校的長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每一個畢業生都可以看成是我們生產的“產品”,產品質量的好壞將決定我們是不是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可。就業指導不只是學生管理部門的事,不單是幾位任課老師的事。就業指導工作的開展,首先學校領導要重視,齊抓共管,才能把就業指導工作的實效性和學生未來發展結合起來。
積極開展就業指導課程的建設。就業指導課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師資的配備是個重要問題,我們應立足于本身培養和利用社會人力資源公司的力量來組織上好這門課程。為提高這門課程的有效性,把它列為必修課,與專業課一樣組織考試。重點培養行政人員參加這方面的學習和培訓,考取就業指導資質,豐富師資隊伍。
設立畢業生就業安置指導中心。選聘具有實際操作能力,又有教育學、心理學理論基礎的人員擔任工作人員,借鑒其他高校成功經驗,設立資料室,收集用人單位信息以及存放與就業指導相關的書籍資料;配備專門場地,用以招聘單位來我院選拔人才。
提高畢業生的綜合素質,靠質量贏得企業的認可。盡管技工院校招生形勢嚴峻,生源質量偏差,但是也絕不能以犧牲質量換取招生的繁榮。我們更應該憑借高素質的畢業生來贏得家長和用人單位的信賴。
拓展第二專業,建立有梯度的培訓機制。這也是解決畢業生就業困難、緩解就業壓力的有效手段,同時使待業的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的技能。
繼續完善統計畢業生就業率制度。我校對畢業生就業率統計的是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錄用情況。畢業生被錄取后的實際到位情況、自己創業的、一部分學生自己解決就業的數量不便統計,這就造成與實際就業率有很大的差距。實際操作過程也困難重重,主要是因為學生離校后經常更換聯系方式,并且很少在與學校保持溝通。每年畢業鑒定時,要求所有畢業生必須參加,這時搞一次問卷調查,通常這樣統計的數據準確度會更高一些。我們可以集思廣益摸索一套適合我校實際情況的統計方法。
(二)目前企業用工量少,學生就業不能再是坐在辦公室等企業上門,而是必須化被動為主動,積極去開拓市場。
學校除了做好上門來聯系的用人單位的服務外,還應每年組織負責畢業生就業安置工作的人員深入本地區企業,了解用工需求。走訪外地知名企業,加強外界聯系工作,拓展多途徑的安置方案。
發揮已參加工作校友的作用。利用各屆畢業生同學會的平臺,擴寬我校畢業生就業的門路。借助校友加強在校生與用工單位的聯系和溝通,以便建立互信機制;通過校友成功的職業生涯,啟發在校生更好的設計自己未來,做好職業規劃。
加強企業與學校之間的聯系。通過就業安置部門收集企業對錄用的畢業生的意見和建議,并且對本校學生在企業的工作表現進行調查。將所得到信息分門別類的統計后反饋給學校相關部門,供學校調整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時作為一項有益的參考。
讓學生入校就進行擇業教育的理念逐步實行起來。
就目前情況來看,擇業觀的教育必須貫穿技能教育的整個過程,決不能僅僅是在畢業前夕上幾節課或者搞幾場報告會就行的。只有讓學生知道、了解自己畢業后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才,才能更好的生活,由此才能更有力的促進學生在學校期間有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
促進專業思想教育,為學生未來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盡量多開設一系列的就業教育課程。針對學生暴露的問題,應多舉辦各種形式的擇業指導講座,請老師以及邀請與之相關的各界人士及取得一定成就的校友來進行就業講座,向學生闡述行業特征,求職要領和面試技巧等內容。提高畢業生短時期待業的心理承受能力,轉變擇業觀念。引導畢業時先就業、再擇業、再創業的擇業思路,降低就業的期望值,提高畢業生、家長和社會的承受能力。
加強就業實踐活動的指導。為達到使學生了解社會就業情況的目的,利用業余時間或者暑假寒假,組織學生進行工作實踐。通過假期工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畢業前的必要訓練,使他們對工作有一個大體的認識。學校每年為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提供必要的條件、創造不同的機會,并收集學生在實踐中的表現,用人單位的考評意見,作為學校優秀畢業生推薦的必要依據。組織學生實地參觀企業,增強與企業的互信,使學生能夠多崗位空缺、勞動環境及設施有更為深刻的了解,減少猜忌,促進穩定就業。
在一定成熟的條件下,鼓勵畢業生勇敢創業。通過國家的扶持,能夠使我們的學生在畢業時不僅僅是一位就職者,更應該向更高的目標努力,爭取成為一名成功的創業者。
利用網絡優勢平臺,系統科學的指引學生就業
面對就業市場不景氣的現實,要使我院畢業生就業合格率達到滿意的水平,就必須積極拓寬就業信息傳播渠道。發揮科技進步的優勢。利用校園網站、聊天工具及廣播站等平臺,盡量讓更多的學生都能及時的分享就業信息。同時為了說短就業信息的傳播時間,我們可以積極引入社會人才市場的招聘信息,使我們的學生更貼近社會,貼近市場。
(作者單位:濟寧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