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2009~2013年,廣東海洋經濟競爭力排名穩居全國第二位,且與排名首位的上海之間的差距明顯縮小。這種競爭力的相對提升主要受益于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和環境資源狀況的明顯改善,而科技實力和綜合管理方面與上海的差距逐漸擴大,應推動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海洋科技向創新引領型轉變,海洋開發方式向循環利用型轉變,海洋管理向綜合服務型轉變,持續提升海洋經濟競爭力。
[關鍵詞] 海洋經濟 競爭力 層次分析法 動態評估
[中圖分類號] F1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5)06-0070-04
[作者簡介] 洪偉東(1967 — ),廣東湛江人,吉林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海洋經濟。
海洋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環境和重要資源,是世界各國進入全球化體系的重要通道。隨著陸域資源開發趨于有限,世界各國日益重視海洋價值,開發領域不斷向海洋延伸。海洋經濟已高度滲透到國民經濟體系之內,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一、國內外海洋經濟形勢
從國際形勢來看,通過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尋找經濟新的增長點,成為世界沿海主要國家和地區的重要發展戰略。2010年,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有關海洋、海岸帶和五大湖開發與保護方面的跨部門海洋政策任務書。隨后美國國家海洋委員會進一步制定海洋執行規劃,開始就相關海洋發展規劃進行意見征詢。為推進海洋事業發展的綜合決策與管理,歐盟委員會頒布了《歐盟海洋綜合政策藍皮書》。2012年,歐盟進一步提出藍色增長戰略,認為海洋是歐盟實現創新與增長的重要領域和潛在機遇。澳大利亞、日本、韓國都提出了海洋發展規劃和戰略,尤其注重深遠海和極地開發,并且與具體產業發展規劃和領軍企業發展計劃相銜接。隨著沿海國家和地區再次將發展目光轉移到海洋上來,全球海洋經濟實力擴張和海洋高技術競爭將進入更加激烈的時期。
隨著“海洋強國”和“一帶一路”上升為國家戰略,我國海洋經濟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突出。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和發展海洋科學技術,將海洋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成為海洋經濟新的發展方向和重要使命。
為優化全國海洋產業空間布局,打造海洋經濟增長引擎,推動海洋經濟科學發展,近年來,國家相繼批復《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發展規劃》、《福建海洋藍色經濟試驗區發展規劃》、《天津海洋經濟科學發展示范區規劃》。海洋經濟成為沿海各省、直轄市產業轉型與戰略拓展的重要方向。這也意味著沿海省市將在海洋經濟領域展開新一輪的激烈競爭。
二、廣東海洋經濟發展概況
廣東既是全國經濟大省,也是全國海洋經濟大省,海洋經濟規模連續多年領跑全國沿海地區,在全國海洋經濟中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此外,海洋經濟在促進全省經濟發展、推動全省對外開放與合作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從產業結構來看,全省海洋經濟以第二、`三產業為主,第三產業比重超過50%,基本形成以海洋科教管理服務業、濱海旅游業和海洋交通運輸業為優勢產業的格局。廣州、湛江被確定為國家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廣州南沙新區通過國家科技興海產業示范基地評審。
同時,廣東海洋經濟還面臨一系列問題,包括傳統產業比重較大,海洋科技創新帶動能力有限,部分地區海洋生態環境壓力較大,海洋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和可持續性有待提高等。此外,受交通區位、科教資源和城市自身的發展水平影響,全省海洋經濟高度集聚在珠三角地區,尤其是廣州、深圳和珠海三個沿海城市,而粵東、粵西地區經濟規模較小,海洋經濟在空間上呈現出明顯的非均衡發展特征。
三、海洋經濟競爭力評估
(一)評估方法
根據海洋經濟競爭力評估指標體系構建的一般原則,同時結合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的建設目標①,本文利用層次分析法,從經濟發展、科技創新、資源環境和綜合管理四個維度建立海洋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向海洋經濟專家和管理者發放調查問卷獲取各指標相對重要性的數據,然后利用yaaph軟件計算得出各指標的權重。
(二)數據來源及處理
本文所需數據主要來自2010年和2014年《中國海洋統計年鑒》,選擇2009年和2013年兩個年度進行評估。樣本包括全國沿海11個省、直轄市。其中,單位岸線海洋生產總值、人均海域面積分別根據全省海洋生產總值和岸線長度,以及全省海域面積和常住人口數據計算而得,其他數據直接取自《中國海洋統計年鑒》。
由于海洋經濟競爭力綜合評價體系包含不同量綱的指標,為保持可比性和進行最終的綜合匯總,必須對各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本文利用標準化法對數據進行處理,消除不同指標之間的量綱差異。風暴潮受災人口、風暴潮直接經濟損失屬于成本性指標,在標準化處理的基礎上再取相反數。
(三)評估結果與分析
從綜合得分結果來看,廣東海洋經濟競爭力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發展勢頭良好。2009~2013年,廣東、上海和山東始終處于全國沿海地區海洋經濟競爭力前三強,排名保持不變,其中廣東位居全國第二,領先于山東,落后于上海。但從競爭力指數來看,廣東與上海之間的差距明顯縮小。這種競爭力的相對提升主要受益于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和環境資源狀況的明顯改善,而科技實力和綜合管理方面與上海的差距逐漸擴大。
從經濟實力來看,廣東海洋經濟實力僅次于上海,穩居全國第二。依托優越的區位、資源條件與產業基礎,廣東現代海洋產業快速興起,傳統優勢海洋產業持續發展,推動全省海洋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廣東海洋經濟實力與上海的差距明顯縮小,這種優勢的提升主要由于海洋經濟規模的壯大,而海洋產業結構轉型和生產率提高對經濟實力的提升作用并不明顯。目前,廣東海洋經濟雖然規模處于全國領先地位,但總體上仍處在規模擴張型的粗放式發展階段,產業結構和勞動生產率方面與上海尚存在較大的差距。
科技創新能力方面,廣東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在海洋科研機構經費收入、專利申請受理數和授權數等方面快速增長的推動下有了小幅提升,但由于數量和質量上的雙重差距,海洋科技創新能力仍落后于上海和山東。廣東海洋科研機構多而不強、相對分散,主要分布在海洋漁業、海洋生物和海洋環境等基礎性科研領域,在海洋船舶制造和海洋高端裝備等更具輻射帶動效應、更易形成產研轉化的領域實力相對不足,導致其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受到較大制約。
由于受海洋自然災害影響顯著,廣東海洋環境資源水平處于全國中等偏下水平。近年來,全省加大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大力推進海洋保護區和人工魚礁的建設,逐步完善海洋災害預警與應急系統,組織實施海洋生態整治和修復工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成效。
在海洋綜合管理方面,廣東省海洋綜合管理排名從全國首位下降到第二位,僅次于浙江。2013年,浙江省通過開展實施系列海洋污染治理項目、加強海洋站基礎設施建設,海洋管理水平取得顯著提升。而廣東雖然頒布實施了一批海洋相關的地方性法規,但在海洋污染防治、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進展相對緩慢,因此海洋管理水平被浙江超越。
四、對策建議
一是推動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在保持海洋經濟穩步增長和領先地位的同時,加快推進廣東海洋產業結構轉型,推進珠三角和粵東、粵西兩翼海洋經濟協調發展。圍繞“綠色化、新興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構建低消耗、低污染、高收益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以國家、省級產業園區為依托,鞏固壯大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加快發展海水利用業,扶持培育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以及海洋可再生能源業,帶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以遠洋漁業和海洋交通運輸業帶動海洋經濟“走出去”,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下深化與東盟全方位海洋經濟合作,拓展海洋經濟戰略空間。
二是推動海洋科技向創新引領型轉變。充分發揮廣州、深圳在科研與技術方面的領先優勢,以海洋科技為導向和內生動力,引領海洋傳統產業向新領域、新產業和新技術發展。爭取在海底探測和深水資源勘探開發、海洋能、海水利用、海洋健康養殖、海洋生態環境監測保護與修復、海洋衛星、海洋環境觀測預報、海洋權益維護等高技術方面取得重大原創成果。構建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信息服務共享平臺和檢測鑒定技術服務平臺,提高對海洋產業新業態、新產業的支撐能力。此外,大力實施“人才強海”工程,建立健全全省海洋科技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機制,優化人才發展環境。
三是推動海洋開發方式向循環利用型轉變。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經濟發展環境將是提升海洋經濟競爭力的重要基礎。以“美麗海灣”為重點,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建立陸海統籌運行機制,探索建立陸源入海污染物總量減排控制制度及其配套措施。加強保護區機構和管控能力建設,對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敏感區、重點海洋開發區等實施全天候監視監測。完善海洋環境突發事件應急反應機制,加快建立實施溢油等海洋環境事故的生態損害評估和賠償制度。
四是推動海洋管理向綜合服務型轉變。研究落實全省海洋經濟試點和海洋經濟改革創新任務,進一步明確加快完成海洋經濟試點任務要求。加強對海洋經濟的規劃指導和監測評估,制定促進海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認真落實海洋功能區劃,嚴格執行圍填海計劃和審批,保持海岸的動態平衡。完善海域使用管理相關法規,加大海洋執法力度,加強海監、漁政等海洋執法力量建設,強化對全省行政管理海域的巡航監管,加強對圍海填海、海砂開采和無居民海島開發利用等活動的監管。
[參考文獻]
[1] 張耀光等.關于我國海洋經濟地域系統時空特征研究[J].地理研究,2005(1).
[2] 殷克東,李興東.我國11省市海洋經濟綜合實力測評[J].統計與決策,2011(3).
[3] 范斐,孫才志,張耀光.環渤海經濟圈沿海城市海洋經濟效率的實證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1(6).
[4] 趙昕,郭愷瑩.基于GRA-DEA 混合模型的沿海地區海洋經濟效率分析與評價[J].海洋經濟,2012(5).
[5] 王雙.我國主要海洋經濟區的海洋經濟競爭力比較[J].華東經濟管理,2013(3).
[6] 馬仁鋒等.長江三角洲地區海洋產業競爭力評價[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2(8).
[7] 向曉梅.廣東海洋經濟競爭力評估[J].開放導報,2013(1).
[8] 蔡兵,張海梅,江依妮.建設海洋經濟強省:廣東的機遇與挑戰[J] .嶺南學刊,2012(4).
[9] 狄乾斌,韓增林.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探討[J] .地域研究與開發,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