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逸楓
2015年,中國房地產界最大的事件莫過于“二萬聯手”了。萬科與萬達的合作主要通過聯合拿地、合作開發等形式來進行,即由萬達投資項目中商業部分,萬科開發項目中住宅部分,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實現互利共贏。根據協議,萬達和萬科將共同組成由雙方集團高層擔任領導的聯合協調小組,互相交流項目合作信息;雙方將長期進行合作;由于萬達和萬科都有海外發展計劃,未來雙方的合作不僅限于國內,也將在全球展開。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表示,中國房地產市場已進入供需平衡為主要特征的發展新階段,房地產企業發展需要新思維、新模式。萬達與萬科的戰略合作是一次全新嘗試,對萬達來說,通過與萬科合作,萬達可以集中精力,加快實施輕資產戰略。同時雙方合作也是對行業和社會的貢獻,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社會資源,減少浪費,對行業發展起到示范作用。
萬科集團總裁郁亮表示,“白銀時代”傳統業務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也將萌發許多新的機會,這為優秀企業之間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和萬達的合作,有助于充分發揮萬科在住宅領域的專業優勢,獲得更多的客戶和發展機會;也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商業地產能力,推動公司更好的向城市配套服務商轉型。
目前按照合作的內容看,“二萬”兩個重量級企業戰略合作,實質上是強強聯手,優劣互補,不是重組,意在共同“瘦身”,實現轉型——從重資產的開發公司轉變為輕資產的服務型企業。這從某種程度上說明未來房企轉型與合作是大趨勢,“1+1>2”必天下無敵所向披靡。“二萬”聯合必然掀起房地產行業變革、房企洗牌的大潮,意味著競合新模式、互補新時代的來臨。
從合作協議的內容看,兩家巨頭此番攜手,將在土地獲取、投資開發、輕資產運營、互聯網金融創新、海外市場領域,進行一系列深度合作。一家是全世界最大的住宅開發商,如今要轉型為城市配套服務商;一家是中國最大的持有物業開發商,已經走在商業消費和文化旅游的道路上。萬科與萬達的合作,最終指向雙方共同的一個愿景:轉型為輕資產的服務型公司。
轉型的路徑便是輕資產模式與資本模式,就是從今年開始,投資萬達廣場的錢不用萬達出,都是投資機構出,萬達負責選址、規劃、設計、建造、招商、運營管理,使用萬達的品牌。所有投資獲得的收益,萬達跟投資方35/65分成。王健林說,這個模式現在已經正式在運行了。在這個模式中,萬達不需要以前的“以售養租”了,也就是說,住宅和公寓對他來說不用再先賣掉作為融資手段了。萬達可以把這部分業務全部交給萬科來做。過去重資產模式下,萬達進入哪個城市看的是房價,這個地區房價到了8000元,或者到了10000元,賣房有利潤,才會考慮去投資。但變成輕資產后,現在進入三四線城市,不用考慮房價了,因為這個投資它不銷售。需要關心的就是人口、當地城市的租金和投資之間的比例關系。而對于萬科來說,跟隨萬達的商業做住宅,萬達的招商配套可以提供很好的支撐,再加上萬科的成本控制和品牌溢價,市場占有率將加快提升。萬科在合作開發、小股操盤上的經驗極為豐富。這是萬科的輕資產模式:品牌和管理輸出。至于未來是萬科僅品牌輸出收管理費和分紅,還是股權合作,可能就雙方具體去談了。
在筆者看來,“二萬聯合”比萬科的合作制、合伙人制度更具有優勢,更能在房地產市場形成巨大的影響力,它不僅能改變房地產市場的格局,更會在土地、資本市場上形成巨大影響。“二萬聯合”最終的愿望就是通過優劣互補,合作共贏。一是土地市場可稱霸。一方面,萬達最大的優勢是商業綜合體投資、開發、運營,而萬科的優勢是住宅開發,兩方可以在項目業態與業務上進行分工合作,共同聯合拿地;另一方面,可通過“合作”的組合方式聯合拿地,不僅土地價格低、開發周期短、資金周轉率高,還可以在后續共同投資、共同開發、共同運營、共同收益。 二是資本市場可稱王。一方面是萬達有金融板塊,如未來與萬科聯合金融方面的合作,必然是如虎添翼;另一方面是萬達、萬科在融資方面各有優勢,如聯合更是不可估量,可共同進退。三是開發成本大幅下降。一方面是土地交易與開發成本必然下降;另一方面是可以節約時間與融資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四是擴大市場占有率。特別是二三四線城市的市場。王健林曾提出,萬達要下沉到三四線城市,2020年要確保萬達廣場開店數超過400個,這意味著未來的5年內每年平均開80個;而萬科的目標則是10年后年銷售額將超過4000億,總體市場占有率超過6%。
與輕資產模式相適應的,是房地產的資產證券化、金融化趨勢。萬科在這方面動手更早。2013年以來,萬科已先后與凱雷、領匯、鵬華基金等企業簽署合作協議。“萬科的商業地產一開始就想做輕資產,而且因為總資產量大,要用輕資產讓其持續健康發展。”原萬科集團高級副總裁毛大慶曾多次如是表示。萬達也在大刀闊斧地進行輕資產轉型。自今年初王健林明確推出“輕資產轉型”概念以來,萬達商業地產即與光大安石、嘉實基金、四川信托和快錢公司簽署投資框架協議,首批涉及投資約240億元。萬達不僅有廣泛的基金、保險等外部管道,同時具備內部融資管道。通過成立電子商務公司、收購快錢支付公司以及對眾籌等新的理財產品的籌劃,萬達打造的自身金融體系,已經能夠覆蓋支付、理財、眾籌等功能。從轉型經歷上看,萬科在自身平臺和資源基礎上,有著很強的品牌和資產要求,尋求與資管平臺多種方式合作,但保留品牌和經營權的控制;萬達則正在建立完善的外部和內部融資管道,一定程度上對外的合作和依賴欲望在減弱。兩家的合作,可能不在于具體項目的獲取,而更多在于現有資產、品牌價值、管理體系的協同和輸出。
那么,回歸主題,為什么“二萬聯合”?因為合作共贏,雙方有利。其背后的推動力量,一半是市場迫使,一半是時代變化,一半是房企轉型,一半是利潤下降,一半是保持領導位置。只是,小伙伴們“萬萬”沒想到,中國房地產商業、住宅兩大“霸主”竟會“牽手”千億級合作,結成“親家”,形成房地產市場最強組合的“二萬聯盟”。雖是門當戶對,一見鐘情,這絕對不是外人所理解的一場男女“閃婚”,而是一場“有預謀、有組織、有計劃”的戰略式“戰爭”,只有兩大巨頭的領導者知道。合作意圖,一為應對新常態與時代變化及行業變革,合作是市場主流,轉型是行業大趨勢。二為應對政府改革與成本上漲及利潤下降,合作才是生存之道,轉型是發展之路。“二萬聯盟”正印證了一個真理:商場如戰場,亦敵亦友。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合作共贏才是市場不敗的致勝王道。
如此巨大的“聯盟”,是“強強聯合的合作”,還是“行業變相的排他、壟斷”?究竟是為生存發展,還是為稱霸房地產,統一房地產市場?這也許是中國房地產市場最可怕、最危險、最瘋狂的事情,過去由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未來又將由買方市場轉向賣方市場。不可否認的是,未來房地產市場會有更多的“聯盟”出現,其巨頭們的“集中度”與“占有率”會兇猛上升,特別是國企與國企、央企與央企、民企與民企、國企與央企、國企與民企、央企與民企。譬如綠地、恒大、保利、中海、招商、碧桂園、雅居樂等千億以上房企,都可以聯合。一旦形成香港大房企“格局”,中國內地新一輪中小房企淘汰出局的命運不可避免,破產、收購、退出、合作的選擇必然成為現實。
毫無疑問,“二萬聯盟”已經掀起中國房地產市場“大震蕩”,未來會有更多的“大事”發生。“二萬聯盟”作為實現行業變革與房企轉型途徑之一,正式開啟房企強強合新模式的互補時代,也開啟由競爭走向競合的新合作模式。
作者系亞太城市房地產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