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春
1 國外研究現狀
美國、日本和西歐這些國家形成了現代化農機只能裝備技術體系,尤其是美國和日本,他們配備了大量的現代化智能裝備,農業水平還是較高的。
當今世界,實現現代化農機智能裝備的國家只有美國。早在一九四幾年,美國就率先實施機械代替人工的糧食生產模式。最近幾年,美國更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發展精準農業和機械化農業,從播種、田間管理、收割等幾方面改良裝備,致力于實時跟蹤、監控設備的作業情況。
日本目前的農田作業從耕地、播種、收獲等已全部應用現代化農機智能裝備,特別是他們國家的日光溫室作業的小型農機智能裝備也非常齊全,因此蔬菜、鮮花、菌類等全部均采用溫室栽培技術。
西歐國家的農業作物生產已實現了現代化農機智能裝備,實現了精確的農業作業。近年來西歐國家使用生物工程技術種植水果,研發并生產了相適應的收獲作業機械,令農機結合農藝,更好的促進農業的發展。歐美的農機企業發展迅速,特點是大型化、智能化。隨著行業的不但發展、壯大,發展中國家已成為歐美的拓展對象。
綜上所述,發達國家的農機裝備的發展趨勢是:操作越來越簡單,噪聲逐漸較小,提高工作效率,適合各種工作環境,朝大型、高效、智能化和機電液一體化方向邁步。而對于發展較緩慢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提高現有的農機裝備生產水平,加大力度發展農業機械化是當務之急。從全球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來看,確實存在著區域差異,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有待解決。
.2 國內研究現狀
占有96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中國耕地總面積為1.282億公頃,農業生產是國家命脈,現代化農機智能設備發展是農業生產的主要保證。中國農機裝備造業自新中國成立后,從無到有一點一點發展起來的。
現代農機智能裝備制造業主要包括種動力機械、播種機械、耕地機械、收獲機械、農產品加工業機械、農業運輸機械等7個類。因此,我國應致力于發展現代化農機智能裝備。
我國現代化農機智能裝備經過六十多年的發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不僅農機智能產品數量超過其他國家,而且產品銷量更是超過美日,特別是收割機,產量排名全球第一位。
中國第十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為了支持農業生產,促進農村發展,政府采取了減免、補貼等政策,國家更是加大了對農機裝備的財政投入。并把提高現代化農機智能裝備技術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重大措施。國家給予現代化農機智能裝備業政策鼓勵、資金投入、財稅優惠等各個方面扶持,同時隨著新技術、新產品不斷的問世、應用,現代化農機智能裝備產業邁著穩定、矯健、發展的步伐打拼出一片新的天地。
雖然我國現代化農機裝備產品數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受到我國人口基數大的影響,人均農機的占有量仍落后于全球人均水平。目前我國現代化農機裝備的綜合情況是:大中型機械明顯比小型機械數量少;耕種的機械水平較高,而播種和收割的機械水平明顯不足;山地和丘陵實現機械化比較困難;國內的產品技術落后,國外的新技術在國內又很難實施,導致整個行業的發展停滯不前。
2008年,陳德恩就RTK差分系統、數據采集、變量作業技術等方面對黑龍江八五二農場進行現場調研,八五二農場合理的應用RTK差分系統,其中區域自主型地面站的載波相位差分模式(RTK方式)的定位精準度很高,能夠精確到厘米。農場采用美國凱斯2388型聯合收割機產量監測系統,應用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精準農業技術研究中心編寫的精準農業變量施肥控制軟件,使用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與黑龍江省白樺農業機械設備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基于GPS定位的2BJ-6W型變量施肥精量播種機,并配備GPS導航。
2011年7月至9月,北京農業信息研究中心的“現代農業公共服務裝備與設施工程”課題組對農業智能裝備的應用進行了普查,李瑾等對全國的大部分省市采取了調查問卷和實地走訪的方式。調查結果顯示:廣大的農民還是采取人工的方式農業種植,農業智能裝備普及的情況較差,而且農民不注重對環境的保護。根據以上情況分析,導致這種情況大概有這幾點原因:農民土地面積小,全年的收入就是糧食,因此收入較低,而且農業智能裝備不適合小規模生產。針對這種情況,政府更應該加大減免、補貼的力度,幫助農民提高機械化種植的思想和意識,經常召開農業智能化學習大會,增加農民的轉型意識,與此同時更應該鼓勵知識人才下鄉扶貧,是中國農業盡快走向現代化。
綜上所述,現有現代化農機智能裝備技術的調查內容不夠專業,調查方法不夠科學,調查研究主要存在著很多問題:第一,調查研究的范圍比較狹窄,只對個別的技術進行調查,而且對調查結果的分析不夠具體,不夠全面,具有片面性;第二,對農機只能裝備技術的調查分析僅僅是描述性的,沒有對農機智能裝備技術應用的情況做具體的分析,也沒有對農機智能技術未來的發展及應用前景做深刻的討論,理論深度不夠。針對這種情況,本文利用社會調查法,使用調查問卷和實地走訪兩種方式,進一步了解現代化農機智能裝備技術的應用和現實生產工作中產生的問題,對農機只能裝備技術未來的發展做出有效的分析與大膽的猜想,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中國的農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作者單位:黑龍江農墾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