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亮
【摘要】 21世紀新形勢下,通信信息技術取得令人矚目的發展成績,新形勢下,世界被信息技術連成一個整體步入互聯網通信時代。現代通信組網與程控交換是現代互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通信交換工程向前發展的切入點。本文立足現代通信組網與程控交換的技術現狀,展開對通信組網和程控交換重要作用和技術改善的具體分析。
【關鍵詞】 現代 通信組網 程控交換 通信交換工程 分析
隨著新科技革命的深入發展,人們對通信交流的理解掌握也進而深入,對技術的要求也漸漸提高。由于人們對于信息交流技術提高的迫切需求,對現代通信組網與程控交換的升級改造也就有了發展動力。為了滿足這種對于科技領域信息交流多方面的升級改造,針對通信技術工程的要點現代通信組網與程控交換技術的發展,采用最先進的技術保證通信的數量、質量、速度以及安全性能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這是非常有必要的研究分析。
一、現代通信組網與程控交換的重要性分析
1.1現代通信組網的重要意義
現代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通信網絡技術,隨著通信技術巨大威力的顯現,各行各業都廣泛的利用通信交換工程來進行生產經營。目前我國大量存在著的一般是傳統的通信交換網絡,功能有限、安全度低,對于高強度高復雜的數據的輸入和輸出都有不同程度的不適應。根據眼前的形勢我們可以判定,現代通信組網的面臨著現代化社會復雜的通信信息要求的巨大挑戰。過去通信技術不是很普及,傳統的通信工程供電業務和通訊電纜不是同一控制系統,供電就由供電公司管理,通訊的網絡模式由傳統的電力線載波和音頻電纜負責通信,這樣子的搭配在早些年代還足以應付通信業務的需求,而在現如今,在優化通信的質量和效果、提高通信安全性、開拓通信距離的民意呼聲下,尋求改變,尋求進步,成為時代的主題。通訊組網恰逢時機的出現了,它作為新時代下應對爆炸式增長信息以及擴大化的信息需求,對人們的生活,對社會的經濟都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現代通信組網的重要意義就在于滿足擴大網絡覆蓋,提高通信安全性,盡可能的通過高速科技的發展加快對于有效有保障的通信安全網絡的控制建設。
1.2程控交換的重要性
眼下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程控交換在經濟領域各行各業都有廣泛應用。為了擴大企業影響力和知名度,企業需要電話通訊的運用,可以說誰掌握了通訊的制高點誰就贏得了機會的先機。然而以往的程控交換機使用模式單一,不能滿足擴大化的通訊需要。而在程控交換的發展史上經歷了第一次的人工交換,第二次的機電交換和第三次的電子交換,技術的進步必然是伴隨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需求。有了程控交換的進步,就可以為經濟生活做服務。我們必須要理解程控交換機的功能,由于程控交換機的研發使用,一些新的功能業務得到開發和使用,遇忙回叫、縮位撥號、呼出加鎖、呼叫等待、呼叫轉移、熱線服務等,這些功能的開發為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捷。交換機的功能分為多功能,首先,應有監控功能以保障故障的及時修復,其次是防護功能,以保證軟件故障可以最小化。而這些功能的實現都是程控交換的重大意義。
二、現代通信組網安全及程控交換改造有效策略分析
2.1現代通信組網改造分析
首先是對通信設備的選擇和對通信設備的改造,先進且靈活的設備配置是對于通信組網的重大助力。合乎質量的通信設備可以一直保證通信的質量。在對通信設備的改造是通信組網的第一步,改造的要點在于改變硬件上的備用設置,革除冗余配置、減輕通信負荷,重要意義在于保證信號質量、擴大傳輸容量、擴大信號覆蓋面積、提高信號的抗干擾能力。其次是對于通信組網的檢測配置的改造,在對于通信組網的改造方面,對于系統故障的檢查也是格外重要的。傳統的供電方案過于遲緩,使用高頻DC/DC二次電源模塊供電會相當大程度的提高通信組網的可靠性和對故障發現的及時修復。同時注意備用系統的準備,當主機出現無法修復的故障,為了保護通信的完整性,接替主機的備用機是至關重要的。
2.2現代程控交換的改造分析
存貯程序控制交換采用電子計算機各種控制功能程序的編成和實現,電信通信網通過TST、CLOS、ATM、軟交換等方式實現對于程控作用的發揮。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程控交換機的優點,首先是它的便捷性,程控交換機的諸多功能可以達到省電質輕的優點。在后期的維護管理方面,程控交換改造也有很好的可靠性。對于程控交換機的軟硬件設計,可以向模塊的方向改造。
三、結束語
新科技革命的深入發展,科技也在更新,一方面科技創新加快通信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通信事業自身的發展也帶動了社會經濟的要求。現代通信組網與程控交換技術是通信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我們認識到通信組網與程控交換分析,拿出足夠的重視,其次我們需要及時跟蹤通信行業的最新技術,顯示出最強的競爭力。相信只要我們循序漸進找到訣竅,最后建設起通往高效又安全的通信工程事業。
參 考 文 獻
[1] 許曉文,逄成香. 電信網絡交換技術的發展及趨勢[J]. 中國新技術新產品. 2011(02)
[2] 孫嶸. 軟交換技術在軌道交通公務電話系統中的應用前景[J]. 鐵道通信信號.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