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莉
暮春,一堂語文課上,翻開書本,我和學生們一起品讀《最大的麥穗》。
這篇文章是蘇教版第十二冊的課文,講述了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讓弟子們到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弟子們挑挑揀揀,最終兩手空空的故事。它所在的第五單元還有兩篇課文,分別為《天游峰的掃路人》《山谷中的謎底》,都屬于“人生感悟”式的文章,深刻的哲思蘊藏在平淡淺顯的語言文字后面,符合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興趣,同時又能激發學生對生活的思考。
從一個老師的角度看來,這篇文章語言通俗易懂,表達清晰,學生理解起來應該沒有問題,文章的重難點是如何理解“最大的麥穗”。于是,在課堂初始,自讀課文之后,我提問:“你從課文中讀懂了什么?”大部分學生舉手,一一回答,我發現了他們基本都了解文章大意,但對于文中蘊含的哲理,如我所料,只能把關鍵句子“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找到讀一讀。當我追問如何理解時,他們都面面相視,作不得聲。
我不由得一笑,打破了略有凝滯的氣氛,激勵道:“你們也很不錯了,讀了一遍故事,就能了解大意。蘇格拉底是古希臘的大哲學家,地位與我國的孔子不相上下,他的這番言論又是意有所指,所以確實需要我們細細品讀。現在,我們再讀一遍課文,老師請你帶著兩個問題去思考。”我投影出兩個問題:
1. 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完成蘇格拉底交給的任務?
2. 什么是“最大的麥穗”?
教室很快又被“嗡嗡”聲淹沒,每一個學生都再次認真地讀起了課文,手中的筆圈圈畫畫。
教學一篇文章,細枝末節,枝枝蔓蔓的地方不需要在課堂上贅言,最好是“四兩撥千斤”,從小切口入手,講到點子上,起到一通百通的效果。而這篇文章,重中之重,就是這兩句話:
1.“這塊麥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麥穗是你們剛剛摘下的。”
2.“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
據說,蘇格拉底常用啟發式教育引導自己的弟子,在這個故事中,蘇格拉底是將弟子的實踐轉化成人生道理。我是教師,在這堂課上,想要真正把這個道理說通說透,除了帶著學生品味這位哲人的話,還應引導他們把書本上的道理轉化成自己實際生活的事例。如能圍繞這兩句話,引導學生們結合自身的生活實踐加以思索和理解,效果必定不差。
當學生們讀完課文時,一向活躍的小然首先回答說:“我會把看到的大麥穗摘下,拿在手里,直到遇見下一顆大麥穗。”
“我也是。” 許多學生附和。
“如果你一直沒有看到滿意的大麥穗呢?”我追問。
小樂站起來說:“當蘇格拉底說‘時間到的時候,我會把身邊的麥穗摘下來。”
“對,哪怕隨便抓一把麥穗。”小睿補充。
此番言論又獲得一致認可。
看來很多學生都領悟到:盡管“最大的麥穗”是最終目標,但不能為此放棄眼下的“麥穗”。
“是呀!”我總結:“生活中,我們有時候也會遇到這樣的選擇。比如小陳同學,他要競選大隊委,在成功競選之前……”
“他得先當好班上的班干。”有嘴快的學生補充。
“恩,沒錯。”我看看小陳,笑瞇瞇地說,“在競選大隊委的機會來臨之前,小陳得踏實當好班干,不能丟開班里的事情,能力出色才可能競選成功。”看到小陳點點頭,我轉而問全班:“你們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在實現你的目標之前,你會怎么做呢?”
“我以后想做個鋼琴家,現在的我會多參加比賽和考級,鍛煉自己。”小玉站了起來。
“我希望將來能上清華大學,現在,我每一天都好好學習,做優秀的學生。”又一個孩子站起來說。
“我想做詹姆斯那樣的籃球明星。現在,我正天天練習,努力提高自己的籃球水平。”高個子的體育委員站起來說。
我笑了,補充道:“前一階段的籃球賽,你表現很好,已經是全年級的‘籃球明星了。將來你一定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
“完善自己,等待機會,總有一天會成功!”學習委員揮了揮胳膊,似乎在做總結。
“是的,踏踏實實完成當前的任務,不失時機抓住眼前的機遇,這樣,才不會像文中的弟子們一樣最終兩手空空,一無所獲。”我又示意學生再三品讀“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這一句話。
“所以,蘇格拉底的這段話中,‘眼前的麥穗,它還意味著什么?”我問。
“機遇。”大家異口同聲。
課堂進行到這兒,按照課文最后的揭示,學生們似乎已經領悟了故事所蘊含的哲理:人生旅途上,要善于抓住眼前的機遇,不能好高騖遠,東張西望,以致錯失良機。這是課文和教參給出的解釋,自然很有道理,尤其考慮到學生們長大之后都要走向社會,為自己的生存發展而拼搏,從小培養他們對“機遇”的重視就顯得很有必要。不過,課文雖然言盡于此,可這則故事真的意盡于此嗎?我認為不然。我總覺得,課文和教參的解釋太接近“成功學”了,在此,不妨引導學生嘗試另一種理解。
第二課時,我繼續引導學生思考。
“昨天你們提到,一邊行走于麥地,一邊摘下自認為最大的麥穗。也有人會在蘇格拉底叫停的一瞬間,摘下當時認為是最大的麥穗。但是,如果你手中的這株麥穗和別人比起來,確實不那么飽滿,不那么大,請問你此時會想些什么?”我手掌向上虛托著一株并不存在的麥穗。
教室里靜了好一會后,小赟舉手說:“老師,也許它不是最大的,但它是我能看到的最大的,我還是會留下它。”小赟剛說完,小袁旋即舉手補充說:“我也會珍惜我的這株麥穗,因為它才是我實實在在拿在手上的。”小袁的話得到其他人的贊同。
“對!珍惜,我很喜歡你的這個詞。”我轉身在黑板上板書下“珍惜”兩個字。“蘇格拉底在給學生的這堂課上一共只說了三句話,第三句話最重要,是他這堂課最終想告訴學生的。”我請一位學生站起來讀“這塊麥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麥穗是你們剛剛摘下的”這一句話。
“為什么蘇格拉底的弟子最終兩手空空,大家明白了嗎?”我問道。
教室里很安靜。最終,還是小袁打破了沉寂:“因為他們沒有珍惜摘到的麥穗,覺得它們不夠大,總想找到那株最大的麥穗,可麥田很快走到了頭。”
其他學生聽了小袁的話,也都若有所悟似地點了點頭。看來,小袁這孩子的悟性不錯。
“沒錯,弟子們一直想挑選最大的麥穗,就算這片麥田永無盡頭,他們也不可能找到。”我最后深情地對學生們總結:“麥地里那株最大的麥穗在哪里呢?它一定是存在著的,但是沒有人知道它在哪里。它可能并不在蘇格拉底弟子所經的道路上,它可能雖然在經過的路上卻因隱藏得太好而不能被及時發現,它甚至可能還沒有完全成熟,此刻在弟子眼中還算不得最大……蘇格拉底說得太對了,‘你未必能碰見它,即使碰見,也未必作出準確的判斷,真是道盡了人生的不完美,不如意。最美的花,最好的人,最幸運的事……就如那株最大的‘麥穗,我們知道它存在,卻不一定能遇到。所以,如果能擁有‘最大的麥穗,那真是上帝的寵兒!但更多的人并沒有這樣的好機遇。他們所獲得的,并不是最好的,或者不是自己最滿意的。但請記住,不管別人怎么想,自己都要珍惜所得到的。這,叫悅納,悅納并珍惜自己手中擁有的東西。”我轉身在黑板上重重地寫下“悅納”兩個字。
教室里又是一片安靜,同學們在思考,我知道他們有所觸動。我喜歡這種氛圍,抽絲剝繭的閱讀,以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感悟。學生們對文本有更深體味的同時,我也積淀了對人生的深刻思考。也是在與孩子們一起品讀、回味時,我才領悟到,“最大的麥穗”不在麥地里,而是在每個人的心中。許多人放棄了一株株“麥穗”,是因為他們一直在尋找心中“最大的麥穗”。他們就算走再遠,挑再久,也找不到那株“麥穗”。只有悅納并珍惜自己手中的“麥穗”,才能擁有真正意義上的“最大”和“最好”。所以,抓住眼前的機遇固然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接受,是欣賞,是珍惜,是悅納自己獲得的一切。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師范第二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