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哲 曾金炳



不等式是初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是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等內容的進一步發展.
不等式與方程、函數作為刻畫現實世界的數學模型,三者構成初中數學課程教學的最重要內容.
一、不等是大千世界中普遍存在的關系
對于某一變化過程中的兩個量a、b而言,隨著運動變化,a與b之間的關系有時相等,有時不等,這種數量關系就成了數學的研究對象之一.
1.不等是普遍的關系,而相等卻是暫時的、瞬間的關系.
對于運動變化過程中的兩個量a、b而言,其彼此相等往往是暫時的,而不等卻是普遍存在的.
例1 甲、乙兩位老師相約乘坐城際高鐵到省城參加教研活動.乙住處距省城64km,甲住處位于乙住處與省城之間,兩個住處相距12km.兩人乘坐高鐵(勻速行駛)同時同向出發,其距乙出發點距離與時間關系如圖1所示.那么,兩人8min后能同時到達省城嗎?其各自所乘坐高鐵的速度分別為多少?
2.尋找差異是衡量不等關系的重要工具,求差法、求比法是判斷不等關系的重要方法.
對于不等關系a>b,通常采取求差法進行分析研究,當a、b均為正數時,也可以采取求比法進行分析研究.
二、準確把握不等式所蘊涵的基本思想
學習不等式,除了理解、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質,還要注意體會把握不等式的重要思想方法.
1.模型思想.
與相等關系相比,不等關系是現實世界中更為普遍的關系,不等式是刻畫不等關系的重要模型.這種模型經常與方程、函數聯系在一起,三者都是刻畫現實世界中量與量之間變化規律的重要模型.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往往需要合理選擇這三種重要的數學模型.
例2某工廠現有甲種原料360kg,乙種原料290 kg,計劃利用這兩種原料生產A、B兩種產品,共50件,已知生產1件A種產品,需用甲種原料9kg,乙種原料3kg;生產1件B種產品,需用甲種原料4kg,乙種原料10kg.如果設生產A種產品x件,則按要求分別需要甲、乙兩種原料各多少?
按要求安排生產A、B兩種產品,可以有哪幾種方案?請你幫助設計.
解析:在這里,最重要的信息就是“計劃利用這兩種原料生產A、B兩種產品,共50件”,這里包含著兩個關鍵的數量關系:生產A、B兩種產品所使用的甲種原料的數量不超過360 kg,生產A、B兩種產品所使用的乙種原料的數量不超過290 kg.
如果設生產4種產品x件,那么,生產B種產品(50-x)件,于是,按要求需要甲種原料[9x+4(50-x)]kg,乙種原料[3x+10(50-x)]kg.從而,上面的兩個關系可以等價地表示為:生產A、B兩種產品所使用的甲種原料的千克數9x+4(50-x)不超過360.生產A、B兩種產品所使用的乙種原料的千克數3x+10(50-x)不超過290.
由上述過程知,建模包含了這樣的過程:
首先,用自然語言描述現實問題;其次,發現現實問題中的量,用自然語言描述多個量之間的不等關系;再次,用只含一個未知數的式子描述這些量之間的不等關系;最后,用不等式(組)表示不等關系.
2.辯證思想.
相等關系與不等關系是一對矛盾關系,但是,在引入松弛量的前提下,“a>b”與“存在一個正數c,滿足a=b+c”卻是等價的,這就是一種辯證思想.這意味著,即使是相互矛盾的一對關系,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相互轉化,
值得一提的是,恰當地運用這種思想,可以輕松解決相當多的問題,教材中本章的大部分問題,幾乎都可以利用這種思想加以解決.不等式的所有性質幾乎都可以采取引入松弛量的方法加以證明.
3.數形結合思想.
數軸是描述不等式(組)的解集的最佳方式之一.其主要的依據在于,每一個實數都能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數軸上的每一個點都對應著一個實數.右邊的點對應的數總比左邊的點對應的數大.
從而,所有大于a的數對應的點,都排在數軸上數a對應的點A的右側.
按照這種思想,解不等式(組)就變得自然、簡單.
事實上,我們在解不等式(組)時,運用數軸表示不等式(組)的解集,就是數形結合思想的具體體現.
可見,在解決與不等式(組)有關的問題時,我們要注意數形結合,尤其要注意聯系數軸或者方程、等式等內容,注意不等式與等式之間的轉換.同時,要深刻體會不等關系的廣泛存在性,注意使用恰當的不等式來刻畫這種不等關系.
還記得解方程的核心方法是“化歸”嗎?解不等式其實也是如此,事實上,無論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題過程,還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題過程,都是憑借不等式的相關性質,化繁為簡、合并消元,最終化歸為x>a等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