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花 任洪潮
【摘要】 為了進一步提高移動通信系統的傳輸性能,提高分集增益的發射分集技術已成為移動通信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本文通過分析發射分集技術專利技術進行了分析,為研究發射分集技術提供參考。
【關鍵詞】 發射分集 專利分析
一、引言
移動通信系統中,移動臺工作于城市建筑群或其他復雜的地理環境中,且移動的速度和方向是任意的,發送的信號到達接收端往往是多個幅度、多種相位的信號的疊加,幅度也是隨機起伏的,形成多徑衰落。分集技術是減少衰落對這些信號影響的技術。本文將主要從申請時間、申請國別、主要申請人以及技術分支等指標對涉及發射分集技術的專利進行分析。
二、專利分析
專利信息檢索是本文研究的基礎,首先通過閱讀相關專利和非專利文獻,結合發射分集技術的特點,篩選本文分析所需的中文專利申請共158篇文獻。
2.1 專利申請時間分析
通過對上述專利分析可知,早在1998年開始就已經出現了發射分集增益技術的專利,之后發射分集增益技術的專利數量不斷增加,在2013年達到一個新高度,這預示著發射分集技術在近年來已經開始走向成熟。2014年關于發射分集增益的申請公開量略微降低,可能原因相關專利申請仍未滿足公開時間。
可以看出近幾年來,隨著發射分集技術的發展,關于發射分集增益的創新活動也越來越活躍,相關專利技術年度申請量快速增加。
2.2 主要申請人和數量
通過對上述專利分析可知,針對發射分集技術的研究的國內外各種公司數量非常多,其中中心、華為的關注相較于其它公司、科研院校明顯較多,形成了一定的專利布局: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以占總申請量19%的比例高居榜首,緊隨其后的是以占總申請量14%的比例高居第二的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其次LG、高通、上海貝爾、松下、三星則分別占總申請量4%、4%、5%、3%、3%的比例份額,是發射分集增益技術的另外五大申請人。此外,阿爾構網絡股份有限公司、艾利森電話股份有限公司、等也申請了一定數量的發射分集專利。
可見,發射分集技術應用具有廣泛市場前景,這些大型公司均投入了一定的研發力量,在發射分集技術領域具有領先的優勢。
從專利申請的申請量和時間來看,國內的發射分集技術研究一定程度上還依托于國外技術,早期研究相對滯后,但目前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關于發射分集技術的大量專利申請在國內提出的同時也向其他國家,如美國、歐洲等專利局提出,在該領域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占有一席之位。
2.3 主要技術分支和數量
針對上述專利研究發現發射分集技術主要分為:開環發射分集和閉環發射分集,其中開環發射分集主要包括時空發射分集、延遲分集、時間轉換發射分集、相移發射分集、相位結合發射分集、正交發射分集;閉環發射分集主要包括選擇發射分集、發射自適應陣列。其中正交發射分集、選擇發射分集、延遲發射分集的技術研究起步較早,如2000年公開的、公開號為CN1253430 A的專利申請,且相關的專利申請件數相對平穩。
相移發射分集、相位結合發射分集的技術研究起步也較早,整體呈上升趨勢,2007年到2011年間發展相對較快,相關的專利申請件數偏多,目前已趨于成熟。
時空發射分集、發射自適應陣列技術專利研究始于2002年,并且在2009-2013年,其相關的申請量明顯高于其它幾個分支的申請量,可以推知,目前關于發射分集技術的研究工作重點偏向于時空發射分集、發射自適應陣列在(其中2014年的申請量還不能統計完全)。
從以上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前期關于發射分集技術的專利申請的研究重點在于相移發射分集、相位結合發射分集、正交發射分集、選擇發射分集、延遲發射分集,歷年申請量較平穩。
在2002年之后,時空發射分集、發射自適應陣列研究的專利申請量較多,2009年至2013年申請量明顯增多,可以推知,這段時間是關于時空發射分集、發射自適應陣列的發展期,而其余各分支技術 已經趨于成熟。
三、總結
隨著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各國都已經對其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做了相應的儲備,可以預見,未來對于這些技術的研究將繼續成為通信行業的一個主流。我國企業如何對其專利進行布局成為了值得思考的問題。希望本文的專利技術分析和研究能為國內企業了解國內外發射分集技術專利現狀提供參考。
參 考 文 獻
[1] 羅萬團等. 高速鐵路移動通信系統多天線分集接收方案,通信學報,第35卷第6 期,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