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韓 / 政黨治理與全面從嚴治黨思考
從嚴治黨屬于政黨治理范疇。深化對新形勢下全面從嚴治黨特點和規律的認識,應當從政黨治理的內在規律、方位現狀、經驗教訓出發,把握從嚴治黨的一般規律、特殊使命和實踐路徑。從政黨治理的內在規律來看,全面從嚴治黨的基本出發點是增強政黨認同,內在要求是鞏固政黨權威,外在要求是樹立政黨形象。從政黨治理的方位來看,全面從嚴治黨必須具有鮮明的時代意識和問題意識,積極適應全球化和信息化兩大新趨勢,適應民主化和現代化社會發展新動向,堅持以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為總要求,不斷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在解決突出問題中增強全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從政黨治理的經驗教訓來看,全面從嚴治黨在制度路徑上應健全保障從嚴治黨實踐的黨內制度體系,在價值路徑上應建設引領從嚴治黨實踐的黨內先進文化,在教育路徑上應建立推動從嚴治黨實踐的黨內教育機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5年第2期)
馬懷德 / 完善權力監督制約關鍵在于決策法治化
決策權是國家公權力的最重要表現形式之一,也是使用最為廣泛的權力。但是,我國目前對各級黨委政府的決策權尚無有效的制約手段,決策權限和決策程序處于無法可依狀態。實踐中隨意決策、錯誤決策、決策不負責任等現象十分普遍。完善權力監督制約體系,必須首先規范重大決策行為,實現決策法治化,科學合理界定各級政府和黨委的決策權,健全完善決策機制,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提高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水平。為此,建議盡快制定《行政程序法》或者《重大行政決策條例》,將重大決策納入法治軌道。重大決策程序條例應當重點規定以下制度和程序:合法性審查制度、專家論證制度、集體決策制度、風險評估制度、決策公開制度、決策評估制度、決策追責制度等。
(《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5年第3期)
齊衛平,徐 偉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統文化滋養與現代性生長
傳統文化和價值觀是塑造一個國家民族品格的兩個基本層面。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正確認識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當下的關系,必須堅持傳統文化滋養與現代性生長的雙重關懷。傳統文化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合理性來自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一種文化剩余的歷史沉淀和價值觀的歷史傳承;核心價值觀的現代性生長是時代變化的必然要求,是現實存在的立足基礎,體現著當下現代化實踐的人本關懷。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必須重視傳統文化滋養與現代性生長的雙重關懷,以現代性生長來喚醒和激活傳統文化的滋養價值,通過現代性的發育實現對傳統文化的“祛魅”與整合。
(《社會科學戰線》2015年第6期)
竺乾威 / 政治生態變化中官員的公民身份認知回歸
官員通常集職業身份和公民身份于一身。我們以往對官員身份的認識更多的是看重他的職業身份,強調對官員的道德制約,這與中國傳統的“好人當官”的意識相關,也與官民雙方對官員身份的認知相關。在加強對官員進行監督的今天,我們需要從兩個方面來認識官員的身份。官員的公民身份表明了他的理性經濟人的一面,而官員的職業身份則表明了他的社會性的一面。對這兩種身份的全面認知和理解有助于對官員的監督和管理,也有助于官民關系的改善。
(《探索與爭鳴》2015年第6期)
吳陽松 / 新媒體時代中國共產黨執政形象建構的邏輯與路徑
在現代政黨政治的背景下政黨形象問題日益凸顯,而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又極大地助推了政黨形象的重要性。新媒體重構的信息傳播方式、傳播格局和傳播關系改變了傳統的政治生態環境,使傳統的執政形象自上而下、單向度的塑造模式和傳播格局被打破,轉變傳統的建構邏輯、探索新的政黨形象塑造和傳播模式成為一個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新媒體視閾下黨的執政形象建構的邏輯轉換務必要摒棄傳統的“管控”邏輯,樹立“對接”理念,要切實提升黨員領導干部的媒介素養和媒介執政力,要處理好政黨形象的“做”與“說”的關系,要在應對、處置重大突發性媒介事件的同時積極修復、維護、提升黨的執政形象。
(《探索》2015年第3期)
劉雪華,辛璐璐 / 公民參與視野下的政府信任差序化危機及應對
在西方的語境下,“距離悖論”問題廣泛存在,即公眾對地方政府的信任高于中央政府;相較于西方,中國公眾對政府的信任隨著行政層級的降低而降低,即存在所謂的“塔西佗陷阱”。公眾對基層政府的低信任度,不僅使得基層政府難以達到善治的目的,而且會增加改革的成本,增加改革被拖延或被終止的風險。面對這種情況,吸收公民參與治理活動,監督治理進程,了解治理信息,分享治理成果,是修復信任障礙的有效路徑。為此地方政府亟需通過公民參與,提高公民政府治理的制度信任、情感信任、過程信任和理性信任。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
高 斐 / 當代中國農民政治認同的利益滿足分析
當代中國農民的政治認同與其利益的滿足息息相關,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構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共同對農民的政治認同發揮作用,其中經濟利益為政治認同提供物質前提,影響政治認同的狀態;政治利益為政治認同提供民主基礎,影響政治認同的形成方式;文化利益為政治認同提供精神動力,影響政治認同的內容。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民的政治認同達到一次高峰,根本原因是農民的利益需求得到滿足。伴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需求會逐漸提升并在影響農民政治認同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5年第3期)
馮 莉 / 世界社會主義的日常生活轉向及其政治后果分析
無論是革命低迷時期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自我拯救,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之后的實踐所需,世界社會主義在20世紀初就開始了從宏大革命敘事到日常生活滲入的轉向。這一轉向,承接了馬克思恩格斯對自身理論的“自我修正”尤其是晚年的思想轉變,是對馬克思主義在社會文化領域的新推進,但也因為遠離生產關系和國家政權的改造,缺乏馬克思的政治經濟斗爭傳統而受到了諸多的批判。世界社會主義的日常生活轉向帶來了重大的政治后果,它造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界的新分裂,也導致了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的分裂;它促進了資本主義因素和社會主義因素的相互融合,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它推動著無產階級政黨從“得天下”到“治天下”的大轉型,推動著社會主義國家職能的轉型,也推動著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關系的當代轉型。但無論如何,世界社會主義的日常生活轉向并不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最終目的,它只是一種手段,一種迫不得已但卻是對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的前進方略。
(《社會主義研究》2015年第3期)
喬林生 / 當代日本“世襲政治”的文化解讀
“世襲政治”是當代日本政治的重要特征之一。亞洲民主國家日本緣何出現這種“政治返祖”現象?僅以政治方面的選舉制度或經濟方面的結構性利權關系難以說明,實際上日本作為資本主義后進國家,雖經歷了明治維新和戰后民主化改革,然而傳統文化中的家族制度理念、身份等級意識和恩情主義觀念依舊無處不在地影響著現實政治生活,其突出地表現在“民主的本質——選舉”上,表現為政治家們將代表民意的公職——國會議員作為“私有物”變成世襲傳承的對象,表現為選民對世襲政治和等級序列相當程度上的認同,亦表現為義理與人情關系基礎上的政治生態。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
責任編校 王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