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視為國家頂層戰略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于今年3月28日公布,實施至今已逾百日。這一宏大戰略,對內深度涉及18個省(市、區),有利于把中國廣闊的內陸腹地推向開放新前沿,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助力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對外涉及60多個國家(地區),惠及全球半數人口,有利于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經濟。但是,面對復蘇乏力的世界經濟形勢,紛繁復雜的國際和地區局勢,沿線國家文化傳統、政治體制和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差異,要落實好這一戰略,必須客觀評估面對的風險和挑戰,堅持科學謀篇布局。
為此,我們專門組織了一組文章,就一帶一路戰略的重大意義,尤其是實施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各種風險和挑戰,進行深入探討。
作為曾參與一帶一路決策和規劃的學者,原商務部研究院院長霍建國,對一帶一路戰略愿景進行了較為全面宏觀的解讀,提出了實施過程中需要把握的重大原則;復旦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史正富,延續了他此前在學界引發熱議的《超常增長》一書基本框架,認為一帶一路戰略實現的關鍵在于投資機制的創新,提出設立多元資金構成的、承擔宏觀戰略使命的準市場化投資基金,將國家宏觀戰略目標與基金的市場化運作有機結合。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國友教授認為,推進一帶一路,要堅持合作理念,尤其要注重和美國的合作,避免中美對抗,為一帶一路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兩位國際戰略學者王義桅和鄭棟,深度探討了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過程中可能遭遇的非傳統安全挑戰。
中亞地區是打通“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必經之地,國防大學經濟研究中心盧周來、劉珺的論文,專門討論了這一地區中國企業的投資環境和可能面臨的市場風險,并提出了對策建議。亞投行的快速發展在全球范圍引起了廣泛關注,中國社會科學院王永中、李曦晨的論文,從投資規模、區域分布、行業結構、企業類型等角度,深入分析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直接投資、承接大型工程業務和投資失敗項目的特征,客觀評估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風險。浙江工商大學青年學者陳宇鋒,通過分析亞投行擴大所引起的政治文化分布變化,就未來可能對亞投行運營產生根本影響的因素和問題進行了預判,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同樣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專家,鐘春平、潘黎提出,有鑒于海外長期投資項目的風險和沿線各國的政治局勢,政府層面的溝通應強調命運共同體理念,企業則需要客觀評價市場收益與風險,實時監控風險,牢固樹立企業的社會責任。
最后,為更好地了解國外學者型官員如何看待中國一帶一路戰略,我們特地約請了巴基斯坦防務學院公共政策和國家安全專家伊斯哈克 . 瓦西姆陸軍準將,就一帶一路及其經濟走廊的重要性、理念內涵以及沿線國家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有意義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