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平生
新建的本科院校是指1999年以來新設本科學校,共有647所,約占全國普通本科高等學校數量的55.3%。新建本科院校為地方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培養輸送了大量的人才,但與此同時,來自地方社會的就業信息反饋表明,一方面是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較底,另一方面是技術應用型人才難以滿足地方用人單位的需求。作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也面臨一個如何轉型的發展問題,筆者結合該專業的建設實際,就轉型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建設提出一些思考。
一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內涵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內涵可以界定為,學生在掌握政治學與行政學基本理論的基礎上,適應地方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能實際處理地方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基層社區等工作崗位中的政務、行政管理、行政執法、社區服務等工作的應用型人才。有學者認為,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具備以下六個特征:其一,具備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理論基礎;其二,相對于學術型人才而言,更突出“應用”;其三,有較強的溝通與合作能力;其四,具備調研能力;其五,具有創新與應急能力;其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1]筆者認為,在界定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內涵基礎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應用型人才應具備專業知識能力、行政職業能力、綜合能力三種基本能力。三種能力的培養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要任務。
二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理念
人才培養的基本理念是貫穿于整個本科人才培養過程的對人才培養模式、培養路徑和培養目標選擇、本科教學方式方法的選擇等方面的基本認識和基本態度。人才培養的基本理念指導、制約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可以說有什么樣的人才培養基本理念就會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因此,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務必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基本理念的指導作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理念應凸顯其“應用性”,“應用性”的體現是“專業知識能力、行政職業能力、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因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都需要注重和加強對學生“三種能力”的培養和鍛煉。
三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一)構建以專業理論知識為基礎,行政職業能力與綜合素質能力為導向的“三位一體”課程體系
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必須通過專業設置的課程體系予以實現。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其專業的課程體系構建時,更多的是參照了國內重點大學關于該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而忽視了自己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和人才培養的規格要求,因而,出現“水土不服”是很自然的現象,學生的反饋是專業理論教學內容過多,培養實踐能力的教學課時偏少。另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大都由從前的師范專科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師資力量相對不足,“師資的缺乏,課程設置往往以老師研究的方向和興趣而定,由此產生了隨意性”,“不少高校在政治學與行政學教學體系中直接加入大量熱門課程,課程體系缺乏內在聯系,內容交叉重疊太多”[2]。筆者認為,在轉型發展的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應遵循以專業理論知識為基礎,行政職業能力與綜合素質能力為導向的“三位一體”課程體系(下述建議課程根據需要,可設為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具體分析如下:
1 專業理論知識課程群
掌握扎實的政治學與行政學基本理論知識是對該專業畢業生的一個基本要求,也是應用型人才培養“應用性”的一個基礎,專業理論知識課程群是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的一個重要平臺。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專業理論知識課程群根據本地方的實際情況,側重于基本理論知識課程設置,一般包括政治學原理、行政管理學、憲法學、地方政府學、公務員制度、中國政治制度史、西方政治思想史、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公共政策概論、市政學等。
2 行政職業能力培養課程群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在強調人才的專業知識性特征的同時更加注重本科畢業生的職業技能特征。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必須回應社會的需求,設置相關課程群,突出該專業學生的行政職業能力培養。可以說,專業能力是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內在基礎,行政職業能力是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外部體現。行政職業能力培養課程群的設置一般包括社會實踐與調查、行政文書與秘書、公共關系實務、管理溝通實訓、畢業實習、畢業論文、電子政務、辦公自動化、演講與口才、政務禮儀、情緒管理等課程。
3 綜合素質能力培養課程群
綜合能力是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畢業生組織協調能力、溝通應變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業務創新能力的綜合體現。該能力培養一般通過學校開設的通識課程來予以完成。
(二)推行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長期以來,在高校專業課程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傳統的授課方式是“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整個課堂教學環節中教師總是作為主體來組織教學,學生則是被動接受教師的教學內容,很少直接和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而且很少表達他們對于所學內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如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學生的能力培養受到很大限制。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必須對陳舊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推行“以學生為中心”的堂課教學模式改革,真正意義上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教師在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必須清醒認識到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滲透到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是一個引導者與相關疑難知識的闡釋者,師生處在一個平等的、開放的交流與探討的教學環境氛圍中,從而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達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目標。在實際推行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授課教師可根據所授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靈活采用“小老師”課堂教學法、專題討論教學法、案例式研討教學法、開放式教學法等多種具體教學方法。
(三)高度重視實踐教學是政治學與行政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礎與關鍵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古人的這一教誨道出了實踐對于理論的重要性。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學生在獲取基本的系統的理論知識基礎上,必須高度重視專業實踐教學,通過嚴格系統的實踐教學,方能培養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行政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能力。一般而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的實踐教學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如下:其一,專業培養實踐學分偏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實踐教學主要由畢業見習、實習以及畢業論文、社會調查等組成,實踐學分大約占專業總學分的15%左右,在轉型背景下,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相距甚遠;其二,專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舉步維艱。實踐教學基地是進行實踐教學的一個重要平臺和依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由于辦學歷史較短,和地方企事業單位、社區、行政機關、街道居委會等合作溝通較少,加之實踐教學經費的缺乏等多方面的原因,專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不盡如人意,甚至有的高校沒有該專業的實踐教學基地;其三,缺乏專業全程實踐教學計劃,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脫節。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教學往往只注重畢業見習、實習以及畢業論文、社會調查等純實踐性課程,而缺乏一種專業全程實踐教學的基本理念和培養計劃,導致的結果是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脫節,甚至出現為理論而理論,為實踐而實踐這種最壞的結果。
針對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人才培養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應高度重視實踐教學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加大對實踐教學的投入。
1 專業全程實踐教學
專業全程實踐教學計劃一般包括專業實踐教學的目的、專業實踐教學的保障措施、學期專業實踐教學內容及基本要求、專業課程實踐教學大綱、專業實踐教學的考核及評價等內容。
2 重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應充分利用地方資源,增加和地方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街道辦等單位的合作和交流,依托上述單位的資源,開展“共贏”合作,建立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的實踐教學基地,為教師的實踐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實踐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
3 培養“雙師型”教學團隊
為滿足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全程實踐教學的需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須采取多種有效保障措施以提高專業任課教師自身實踐能力。首先,根據專業任課教師的學科背景,鼓勵教師從事應用型的、實證型的科學研究;其次,鼓勵教師考取相關行業資格證并開展相關執業實踐,培養“雙師型”教學團隊;最后,根據專業實踐教學的需要,學校可聘請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等有實際行政管理經驗和行政執法經驗的工作人員作為兼職講師或不定期做專題講座。
參考文獻
[1]黎珍.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 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09(1).
[2]梁素貞,王武嶺.面向21世紀高校本科政治學與行政 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報告[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 院學報,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