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碩鵬 卜菲菲
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要求,高等院校在公共藝術課程教育教學實踐中,通過各種途徑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高雅的審美品位,提高人文素養;了解、吸納中外優秀藝術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發展形象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1]。那么,近些年來美育教育在中醫藥類院校中開展得如何,在特色中醫藥類院校中美育教育開展有哪些途徑和方法,本文試從學校教師素質、課程設置、學生接受等方面,分析美育在中醫藥類院校中的開展情況,并針對中醫藥類院校美育教育開展,談一些淺薄的認識。
一 中醫藥類院校大學生美育教育現狀分析
(一)學校開設美育課,學生漠視美育課
蔡元培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大學美育是完善大學生知識體系和提升大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美育教育更是醫學生醫德積淀的內在要求。美育的缺失必然導致大學生審美能力的不足和審美情趣的低下,有的學生專業本領很過硬,但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2013年4月復旦醫學院的投毒案,說明一些大學生缺乏人際交往能力,這背后與長期以來社會上只重視自然科學教育忽視人文素養教育有關。無論是學生自身還是學校、社會,都應該盡快亡羊補牢。在學校層面重視人文素養,尤其是要加強美育教育。此外,學生也要擯除以往人們固有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觀念,全面提升自身的藝術素養,從生活中發現美、感悟美。
(二)高素質美育教師的短缺是美育教育的瓶頸
高素質美育人才的短缺造成美育教育教材等不能滿足高校美育課的教育教學。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美,就是人性。善良情感和誠摯態度的具體體現。”審美應該貫穿于醫學,醫學也應滲透著審美,在特色中醫院校更需建立適合中醫學生學習的美育教育教材體系,高素質的美育教師可以引領學生豐富學習情趣,使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審美理想,心靈得到凈化,對生命給予全面的人文關懷,“至善方能至美”,這也是積極構建“和諧醫患”的基本要求。
(三)中醫藥類院校學生接受美育情況分析
中醫藥類院校中文理兼收,文科學生對美育課反響較好,理科學生因為對于文學藝術等課程不太重視。“陽春白雪,和者甚寡”,理科學生上課時表現得過于沉悶,多數學生關注的是專業的學習,在課堂上與教師的交流溝通較少。文科學生相對來說在公共藝術課程上與教師互動較為積極,而且很容易與教師尋找到藝術的共鳴點,美育課程開展效果比理科班顯著。這一點也凸顯出美育教育在初高中階段的匱乏,以及文理分科以后對學生綜合素養提升產生的影響。其次,學生盲目學習美育課。重視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影視鑒賞課程,輕視具有文化底蘊的音樂、美術、書法等鑒賞課程。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上呈現出一股浮躁之氣,無形中影響著學生的價值取向,表現在美育教學中學生更多的是喜歡上影視鑒賞課,僅僅停留在眩人耳目的影視作品上,不愿意更多地去深思藝術作品的深層次意蘊,單純從外在的感官選擇審美的對象,表現在公共藝術課程當中,學生在選課時多數會選擇影視鑒賞課,在影視鑒賞課上只追求播放更多的影視作品,不愿意去深入鑒賞,深層次去分析解讀作品,流于表面化。另外,高年級的多數醫學生處于“滿眼都是藥,缺乏色彩與音樂”的狀態。美育的培養和潛移默化也就逐漸成為空談。
二 中醫藥類院校開展美育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一)藝術與醫術、醫道與藝道的融通
中醫藥大學必然與綜合性大學有所區別。國醫大師裘沛然先生曾經這樣說道:“醫學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小道易通”。在中醫院校中開展美育教育,要切合實際情況將藝術與醫術、醫道與藝道巧妙地融合匯通在一起,使學生在專業學習中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在美育的學習中感受到醫道的博大精深。學生更愿意聽到與自身專業相關的博學多識的藝術家醫學家,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拓寬自身的知識結構,更多地學習中醫藥文化知識,將美育潛移默化地融入到課堂教學當中。
中醫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有著內在的關聯,在中醫院校開展美育課程,要緊密圍繞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這一主線,讓學生在美育課程的學習中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對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藥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文化自豪感。中國古典音樂、中國傳統書法、繪畫與中醫之間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古時候曾有聽音樂、觀繪畫治療疾病的案例,同時又有兼具書法繪畫與醫術的醫學藝術家,譬如傅山在醫學領域里有著巨大成就,他在內科、婦科、兒科、外科都有很高的技術,尤其以婦科為最。其著名的代表作有《傅青主女科》《傅氏幼科》等。他的畫也達到了很高的境界,所畫的山、水、梅、蘭、竹等均精妙,被列入逸品之列。《畫征錄》評價道:“傅青主畫山水,皴擦不多,丘壑磊可,以骨勝,墨竹也有氣。”他的字畫滲透了自己孤傲崇高的氣節,流溢著愛國主義的氣息,在中國古典書畫藝術中頗具特色。醫學與藝術有著相同之處,流芳千古的藝術家和醫學家多數是具有深厚學養。在中醫院校開展美育課,美育課教師需要尋找到與學生更多的文化認同感,學習中醫藥文化知識已勢在必行。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藝術與醫學文化的契合,來激發學生學習藝術的興趣,從而使學生學到藝術本領。
因此,在高等中醫藥類院校,開設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文化課程,加強中醫傳統醫德教育,增強中醫人的認同感和責任感,樹立良好的中醫藥類院校品牌形象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課堂引導為主,學生活動為輔
美育教育的實施要以美育課程為主體渠道。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美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項關系到中華民族素質的系統工程,有著政治思想教育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課堂教學是美育的主渠道[2]。在課程建設方面,要把美育課提到與思政課、人文素質課程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來對待,根據教學的需要,進行中醫院校美育的課程建設,如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大綱、選編適合目標培養的課程教材等。在教學質量控制上,把美育課納入課程考核體系中,使之占一定比例的學分,同時作為人才培養評估的組成部分。
加大美育實踐類課程的比重。如,音樂、舞蹈、書法、繪畫、京劇等藝術類課程,加強實踐課程的比例,多方位立體化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切身感受到美育的力量。比如,書法繪畫的實踐練習在中醫類院校當中意義頗為重要,學生可以通過藝術實踐的鍛煉,感悟到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對于理解中醫文化有著促進作用。中醫本身就是中國哲學的另一種體現方式,與中國書畫有著內在的聯系。“美術可以表見文化,美術可以輔翼道德。”王國維認為,“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者,必其物之于吾人,無利害之關系而后可;易言以明之,必其物非實物而后可。然則作美術何是以當之乎”[3]。所以,在中醫類院校開展美育教育,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多開展與中國傳統文化、傳統藝術相關的課程和內容,使學生在學醫的過程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在學習藝術的過程中體悟到中醫的智慧,兩者相互交融相互促進。
(三)立足通識文化教育,依靠專業知識教育
醫學院校中從事學生教育的教師隊伍是實施美育的主要策劃者和執行者。美育教育不能僅停留在公共藝術課上,其他各學科中都包含有豐富的美的意蘊。專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可以更多的從美的角度來設計課程,如課件的精美制作、板書的工整書寫等,將美育教學于潛移默化中傳遞給學生,使學生在春風化雨般的學習中受到美的沁染。
加強美育建設既要依靠專業教育同時更要立足通識教育。公共通識課與美育課有著密切的聯系,大學生人文藝術素養的提升,有賴于思政課教師、公共藝術教師及大學語文教師的共同努力。正如蔡元培所說:“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損,而使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學生在通識課學習過程中提高對美育的認識,充分發揮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美育與其他專業教育有所不同,但可以滲透到各個專業教育當中。在學校教育中形成合力,全面培養學生的審美趣味,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真正領略到人生的真、善、美。
(四)從社團活動方面引導學生開展美育教育
中醫藥類院校的社團有自身的特色和文化優勢,主要以繼承和弘揚中醫傳統為主,同時有豐富的文藝團體,大學生杏林文學社、書畫社、舞蹈社、動漫社、攝影協會等。大學生要通過文藝活動的參與,來充分發揮個人的藝術創造天賦,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展現自己的藝術才華。只有親身參與、體驗,才能真正領略到美的內涵。
美育教育不能完全依賴課堂教育,要以課堂教育為主導,學生活動為主體。目前多數高校團委都有學生社團活動,美育教育的主要陣地除了美育課之外就是學生社團活動。大學生加入社團基本是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美育活動的開展可以依靠社團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社團活動中藝術特長得到發揮,與人溝通的能力得到提升。通過豐富多采的審美教育活動,陶冶情操,發展個性,完善品格。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 [G]//教育部政策研究與法制建設司.中華人民共和國 現行教育法規匯編2002-2007:下卷[M].北京:法律出版 社,2008:595-596.
[2]范玫,孫曉安.醫學院校更應重視美育[J].遼寧教育研 究,2004(09)92-93.
[3]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王國維文集[M].北京:中國文 史出版社,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