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乃祝 肖地楚
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迅猛擴張,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一些辦學歷史悠久,辦學實力較強的高職高專院校,經調整、合并升格為地方本科院校,它們的辦學思路有別于傳統本科院校,主要是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面向生產、服務、管理和科研一線的應用型人才。然而,隨著高校擴招,它們的師資力量、教學設施、圖書資料等教學資源明顯不足,成為制約教學質量提高的瓶頸。英國教育家皮特·斯科特認為,大眾化過程中和大眾化之后,隨著數量的擴張,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自身發展十分關鍵的,也是社會各界最為關注的問題[1]。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我國政府組織實施了高校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和水平評估,與此同時,高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也逐步建立起來。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在構建高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過程中借鑒本科生導師制成功經驗制定和實施了教職工聯系學生制,本文僅從教職工聯系學生制基本涵義、實踐運行中存在問題以及制度的改革與發展等方面進行探討,以期持續推進教職工聯系學生制健康運行和良性發展,為地方本科院校內涵式發展注入新活力。
一 教職工聯系學生制是地方院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中的一項重要制度
(一)教職工聯系學生制涵義
教職工聯系學生制是指學校為了貫徹落實“辦學以教師為本,教學以學生為本”以及“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要求學校具備一定條件的教職工必須負責聯系15~20名學生,對其大學四年的思想、學業、生活、職業規劃等進行全過程、全方位指導,努力促進每個大學生個性化發展,使其成為全面發展的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應用型人才。教職工聯系學生制是一項教師參與人數多、覆蓋全體學生的學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制度,對于教職工責任感的增強,能力、素質的提升,師生關系的改善,教學質量的提高都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二)教職工聯系學生制主要內容
教職工聯系學生制是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4)16號]以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制定出來的,其精髓是通過教職工的啟發引導,激發大學生的求知欲和思想火花,通過傳授知識、教授智慧,提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促進其全面而健康發展。
1 思想引導
關心、了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意識、誠信意識和合作意識;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認識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2 學業引導
幫助一年級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了解所學專業培養目標和規章體制;掌握大學學習的特點和學習方法;幫助大學生適應學分制的學習要求,指導大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興趣、特長選擇學習的課程,確立個性化的學習目標;對大學生選修、考級、考證、考研等給予建議和指導;指導高年級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指導大學生參與課題研究、閱讀專業書籍、撰寫專業論文,培養大學生的專業興趣、學習態度和科學精神。
3 生活引導
加強對大學生生活理想教育,引導大學生形成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指導大學生合理安排大學生活,學會正確處理學習、社交、戀愛及文體活動的關系,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社會的關系,正確處理所面臨的困難、壓力和挫折等。
4 職業引導
引導大學生制定適合個人實際的職業發展規劃,積極開展就業形勢和擇業觀教育,幫助大學生調整就業心態和職業定位,提高大學生職業適應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
(三)教職工聯系學生制主要特點
1 專業教育與思想教育有機結合
專業性是高校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大學生的許多思想問題與所學專業有關。對于這些問題,正確的解決辦法就是結合專業進行思想引導,教職工聯系學生制就是專業教育與思想教育有效結合的最好形式。高校教職工大多是專業教師,他們專業知識較豐富,科研能力較強,人生閱歷較多,能夠將專業教育與思想教育有機結合,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
2 個性化教育與集體教育有機結合
教職工聯系學生制規定一位教職工負責聯系一個班級的15~22名學生,教職工在教學、科研之余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實施因材施教,通過個別談話、電話交流、QQ咨詢、集體座談等方式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思想動態及各種困惑、愿望等,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并在大學生涯中付諸實施。
3 分階段、全方位進行大學生涯的科學指導
教職工聯系學生制要求全體教職工關注學生從入學至畢業整個教育階段的學習、工作、生活等環節,對學生的教育具有整體性和一貫性,同時按照大學各階段任務與要求的不同進行分階段、全方位指導,指導更具科學性和針對性。大一階段,主要是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特點和要求,完成好從中學到大學的過渡;大二、大三階段,既是學習專業知識的關鍵時期,也是面臨著如何處理好學習、生活與社交三者關系的重要時期;大四或臨近畢業階段,考研、找工作、畢業論文(設計)等又成為學生所要面對的實際問題。
二 教職工聯系學生制實踐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作為地方高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重要制度的教職工聯系學生制,是在借鑒本科生導師制成功經驗基礎上的一種創新。本科生導師制起源于14世紀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19世紀后在歐美國家得以廣泛應用和不斷完善[2]。地方本科院校教職工聯系學生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職工教育觀念的變革和學校教育質量的提高。但是,該項制度作為大學生教育管理新模式仍處于探索、發展階段,實踐過程中潛伏著不可忽視的問題與危機。
(一)傳統高校教育管理理念未能根本扭轉,教職工聯系學生制需深入宣傳,形成共識
教職工聯系學生制作為一種學生教育管理新模式,其目的就是充分激發全體教職工的育人責任感和教育服務意識,幫助和指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生活態度,培養學習、科研、創新和做人做事的各種能力,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可是,有些教師傳統教育管理理念根深蒂固,認為大學生教育管理是班主任、輔導員的職責,教師只負責教學與科研兩大任務。實際上教書育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教書是手段,育人才是根本目的。正因為如此,教學過程中就要堅決摒棄重“傳授”輕“啟發”、重“說教”輕“引導”、重“管理”輕“服務”的傾向,注重培養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自主意識,否則就會導致大學生學習茫然,缺乏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不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全面可持續發展。
(二)高素質教職工相對匱乏,教職工聯系學生制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教職工聯系學生制有效運行的一個基本前提是教職工要具備較強的敬業精神、高尚的職業道德以及較高的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擴招,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特別是高素質師資引進困難,教職工整體素質有待提高。我們知道,困惑的教職工是難以解決大學生的困惑的,尤其是當下高校功利主義思想盛行,許多教職工人生理想迷茫,學術視野短淺,職業道德水準下降,給教職工聯系學生制的實施帶來不利影響。愛德華·吉朋批評19世紀英國導師制時所說的話——他們的談話停滯在學院事務、托利黨政治、個人瑣事和隱私丑聞的圈子里。他們沉悶乏味的耽酒使年輕人的痛快暴飲得到了借口……[3]就足以引起警示。因此,大力提升教職工職業道德素質和專業教育素養,形成健康向上的政治思想品質、嚴謹求實的學風、勇于鉆研不畏艱難的精神和為國家社會服務的職業道德是教職工聯系學生制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
(三)教職工聯系學生制度有待完善,教職工的責、權、利急需統一
當前高校學生教育管理的傳統模式是輔導員和班主任相結合的制度。我校自教職工聯系學生制實施以來,學校對于該項制度的本質和內在機理尚缺乏深入的認識和研究,實踐也停留在表層階段,由于缺乏制度的嚴肅性和約束性,教職工開展聯系學生工作隨意性大,難以取得制度設計之初所預期的效果。據調查,盡管大學生對教職工聯系學生制持歡迎的態度,但對當前教職工聯系學生制工作評價不高,主要原因是學校對教職工聯系學生制的工作職責、權力和報酬等未做系統規定,工作隨意性強,管理難以規范。
(四)教職工聯系學生制評價體系科學性不高,難以真正起到調動教職工積極性的作用
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是教職工聯系學生制有效運轉的機制保障,也是充分發揮教職工工作積極性的保障。當前我校教職工聯系學生制實踐過程中評價指標體系欠科學研究,評價過程過于隨意和草率,教職工干與不干一樣、干多干少一樣、干好干壞一樣,導致許多教職工產生抵觸心理,難以真正起到調動教職工積極性的作用。
三 教職工聯系學生制的改革與發展
高校教育管理需要制度創新,才能激發教職工活力,實現高校培養人才的教育目標。而制度創新需要頂層設計,即高校的核心領導層以高校教育、教學基本規律為依據,對高校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新生事物進行經驗總結和理論提升,形成制度加以執行。目前,許多地方院校實施了教職工聯系學生制,為了確保制度的可持續、高效運行,還需對其管理機制、評價機制、問責機制進行科學研究和改革創新。
(一)教職工聯系學生制的管理機制
明確教職工聯系學生制的管理機制是確保該項制度可持續運行和健康發展的基礎。地方本科院校實施教職工聯系學生制的初衷是為了彌補師資力量的不足,激發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讓大學生不僅享受更多的教育,而且享受更優的教育,以此推進地方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本科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明確教職工聯系學生制的管理機制,首先就要弄清教職工聯系學生制中的教職工與任課教師、學生輔導員、班主任的關系,把握好各自的職責邊界。
1 教職工聯系學生制中的教職工與班主任、輔導員、任課教師的關系
班主任負責班級的日常管理事務,輔導員重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畢業生就業指導,任課教師是實施課堂教學第一責任人,注重所任教學科知識講授的全面性、系統性和專業性。教職工聯系學生制中的教職工不直接負責大學生的日常教育、教學與管理,但應協助輔導員和班主任、任課教師做好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專業教育、心理教育、學業指導、職業規劃等工作,給予所聯系的大學生大學四年的全程指導與服務。
2 教職工聯系學生制的管理機制
教職工聯系學生制是為了實現大學生全面、個性化發展目標,地方院校根據每個大學生的自由、充分發展需要,從入校至畢業的四年時間里專門為每個大學生配備指導教師,實施因材施教的一種培養機制和育人模式。教職工的主要職責是協助和配合高校開展大學生的日常教育、管理與指導服務,注重對受導者的思想引導、專業輔導、生活指導、心理疏導、職業向導,促進大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地發展。教職工聯系學生制中教職工的聘任和考核應由學院學生工作部直接負責,各教學系、部成立工作小組負責對教職工開展該項工作的日常管理。教職工的聘任要堅持教職工個人申請、專業推薦和學生工作部審核相結合原則,聘任堅持寧缺毋濫,由學生工作部代表學院完成聘任手續,聘任期一般為四年,考核合格者可連續聘任。
(二)教職工聯系學生制的評價機制
構建教職工聯系學生制的評價機制是確保該項制度可持續運行和健康發展的關鍵。評價機制制定得不科學,制度就會喪失激勵作用和實踐效果。
評價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堅持過程與結果相統一原則,重點考核教職工在指導大學生過程中的德、能、勤、績表現。量化評價過程中要確定多元評價主體,實行自我評價、學生評價和教學系、部工作小組評價相結合,以保證評價結果的準確性與公正性。評價工作由學生工作部直接領導,每年組織一次,各教學系、部工作小組負責具體實施,評價分為優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五個等級。評價體系一般包括五個方面內容:一是教職工所指導的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狀況(如違法亂紀情況、遲到曠課情況、故意拖延交學費情況等);二是教職工所指導的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如網絡成癮、人格變態、心理異常等);三是教職工所指導的大學生專業學習狀況(如專業考試成績、專業技能大賽、創業計劃大賽、征文、演講、辯論等比賽、創新立項工程);四是教職工所指導的大學生生活狀況(如樂觀、進取的心態、多方面興趣和愛好、善于人際交往、勤儉節約作風等);五是教職工所指導的大學生就業狀況(如大學生就業意識、就業能力、就業率)。評價等級標準的制定以有利于教職工積極開展該項工作為目標,凡是工作認真、負責、富有成效的都應在良好以上;若教職工所指導的大學生出現嚴重的心理、社會問題,評價等級則在基本合格以下,造成極為不良后果的則定為不合格。
(三)教職工聯系學生制的問責機制
所謂問責就是追究責任,即高校責任追究機構對于高質量完成該項任務的教職工實施獎勵,不能完成任務或工作過程中出現重大失誤的教職工給予懲罰的過程,其目的就是為了增強教職工的責任意識和危機意識,努力轉變工作態度和工作作風,做好教職工聯系學生的工作。問責制就是學校內部各關系、過程、手段、目的制度化的規定,就其構成要素而言,主要包括權責體系,即有關問責主體與問責對象的權責劃分;問責主體與客體,即誰問和問誰;問責內容,也稱問責范圍,即問什么;問責程序,即如何問;問責后果,即如何辦,包括責任的承擔及救濟、改進等事項[4]。教職工聯系學生制的問責有常規性問責和事故性問責兩種情形。
1 常規性問責
常規性問責體現為對教職工聯系學生工作情況的日常檢查和年終考核,通過科學評價實施公開透明、合理合規的獎懲,既是“責權利統一”原則的具體體現,也是調動教職工開展該項工作積極性的重要保證。公開透明、合理合規的獎懲要遵循實事求是原則、物質和精神并重原則,公平和效率兼顧原則。學校每年可撥出專項資金用于該項工作的獎勵,獎勵金額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合理確定。如有的學校按照評價等級實施獎勵:優秀2400元;良好1800元;合格1200元;基本合格600元;不合格0元。除了物質獎勵外,對于該項工作考核為優秀的教職工還要予以公開表彰,頒發榮譽證書,給予優先晉職、晉升待遇。對于考核為不合格的教職工,要深入研究問題產生的原因,通過誡勉談話和業務培訓等方式,提高其工作水平和能力,并跟蹤調查其工作轉變情況,切實保障教職工聯系學生制的實際效果;對于問題嚴重者,要取消其任職資格。
2 事故性問責
事故性問責是指對于教職工聯系學生工作中由于玩忽職守導致重大失誤,給學校聲譽造成不良影響的教職工進行行政問責。重大失誤包括教唆學生犯罪、指使學生聚眾鬧事、體罰學生致使之身心受損(自殺、失學)、接收學生賄賂等。行政問責中,被問責的相關人員承擔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公開道歉、書面檢查、公開譴責、誡勉、通報批評、引咎辭職、撤職、免職、行政處分等。當然我們要明白,追究責任只是教育的工具和手段,提高聯系學生的工作質量才是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Anthony Smith,Frank Webster. The Postmodern UniverSity ——Contest Vis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Society:[M].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7.
[2]嚴燕.論我國本科生導師制度的建立[J].河南師范大學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
[3]裘克安.牛津大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43.
[4]周亞越.行政問責制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 20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