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嘉菲
馬克思主義哲學蘊含豐富的人文關懷思想,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開展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應突出“以人為本”的哲學理念。本文從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提升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服務意識以及注重激發學生的創造性等方面對基于“以人為本”理念開展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實施策略進行思考。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指導理論和方法已經向諸多方面和不同層次發展。作為培育祖國人才的主要陣地,高校必須順應歷史潮流,與時俱進地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將馬克思主義哲學運用在解決學生管理工作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中去。這已成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現實需求。
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指導作用
1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世界觀導向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關于世界觀給出了這樣的定義,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基于此,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世界觀導向進行理解,即要搞清楚什么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怎樣看待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問題。
學生管理一詞,最初是教學管理范疇的一個術語。學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學籍管理、學生成績管理、學生基本信息管理、學生干部人事管理等實務的管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學生管理事務的內容及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學生管理工作的內涵更加廣泛,在原有基礎上涉及到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疏導、畢業及就業指導還有貧困生工作,等等,這些成為高校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為此,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展開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理論基礎的探討,為保證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能夠沿著正確的方向進行提供了充足的理論支持。同時,在解決學生管理工作實際問題中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和方法,真正把握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內涵,才能形成對這項工作的正確認識和深入的理解。由此看來,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依據國家教育方針的要求,遵照高校人才培養方案與培養原則,同時遵循法律要求以及教育原則,有計劃、有組織的開展一系列學生指導、咨詢和服務工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培育新一代接班人的過程。
2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價值觀導向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價值觀是什么?關于這一問題的回答反映出的是我們看待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態度。因此,必須明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兩個問題,一個是元問題,另一個是本問題。前者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是否具有價值及價值大小的問題。后者則是把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價值引向何方的問題。元問題和本問題的正確回答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具有根本的地位和作用,關系到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價值的作用力方向,關系到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如何發揮和怎樣發揮的問題。學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實現其人才培養目標必須做好的一項重要工作。從本質上講,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為實現對學生思想和行為進行的科學指導,通過制定完整的規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從而促進學生身心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健康發展。同時,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通過學生管理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機結合,以教育帶動管理,以管理促進教育,形成思想教育的“曉之以理”與管理的“約之以規”良好組合,對于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二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哲學理念——以人為本
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是全部馬克思主義學說的主題,也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最高的價值目標。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指導我們正確地認識世界,也指導我們正確地把握自我、規范人生。馬克思主義哲學所體現出的對“人”的關懷也無時不刻在影響著社會各個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原有高校管理模式也逐漸顯示出其管理中的弊端。新時代新形勢下的高校管理,除了響應素質教育的號召,也應該從馬克思主義的人文關懷角度出發,做到以人為本,真誠關懷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具體來說,在高校管理過程中,要把學生作為主體,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不做凌駕于學生之上的事情,教師應該轉變觀念,樹立尊重學生和服務學生的理念,創建和諧的管理關系。傳統模式下學生容易和管理者產生矛盾,管理者也未能真正從學生角度切實考慮他們的利益。在新形勢下,必須要做到“以人文本”,要將“學生為主體”的觀念融入到教育管理理念中,樹立全新的管理制度,營造和諧的教育氛圍,切實做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以“育人”代替“管人”,達到在管理中育人的目的。
三 “以人為本”理念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實施策略思考
1 堅持“以人為本”,明確大學生的主體地位
高校學生管理中的“以人為本”,是以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發揮作為主體的大學生的能動作用。作為管理者要充分考慮現實情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他們積極參與到管理中來,從而提升管理效能。大學生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主體,這個主體是社會人,具有人所特有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激發學生的潛在能力,也就是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高校作為管理的客體,要盡量滿足學生的要求,為學生營造寬松的環境,讓學生發表合理的見解,達到主客體的統一,進而優化管理效果。
高校學生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育出符合社會的人才。高等教育是教育中較高的形態,它最終的目標是確保人的綜合發展,實現人的價值。這種發展離不開作為主體的大學生的自身發展。高校的教育工作主要是圍繞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來進行,達到主客觀的統一。比如管理者之一的教師,不應該是教育的主體,而是教育的引導者,引導學生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實現自身價值。
其次,高校最終是為學生服務,所要達到的目標是培養合格的學生,實現學生的自我價值。素質教育指明了今后教育的方向,不是培養合格的教師,而是培養優秀的學生。要實現“以教育者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高校管理實施“以人為本”就是要從學生需要出發,一切為了學生,一切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高校管理是一個廣泛的概念,不僅要改變傳統意義上的灌輸教學,讓學生樂于學習,同時也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熱心參與到學校管理中去。學校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尊重學生的創造性,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多種支持。但自由不等于放任,學生也應該注意自我管理,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2 堅持“以人為本”,樹立服務意識
教育要以人為本,高校管理作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也要把最終落腳點放到被教育者上。高校管理是為學生服務的,它以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人的發展為宗旨。新時期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應著眼于“一切為了學生,充分尊重學生,把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學生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高校學生管理的價值在于培養人。要實現培養人的目的,需要強化服務意識,努力為學生營造和諧寬松的氛圍,為學生提供創造性的空間。以學生為根本,做到“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盡可能了解學生的需求,合理滿足學生的需求,真誠地幫助學生。讓學生意識到自己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一個完整的有思想的人,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認識和改造世界。要做到這些必須改變傳統學生管理中管理者占主動的模式,營造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和諧統一的關系,真正做到服務學生。
3 堅持“以人為本”,激發學生的創造性
為了增強管理的實際效果,高校管理工作要做到尊重和啟發,依靠廣大學生提升管理品質。要激發大學生管理的熱情,讓他們積極參與到管理中去。相信學生的創造性,尊重學生創造性的想法,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空間,使學生的想法能夠真正落到實處。
高校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發表看法,激勵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在實際鍛煉中成長。要給予寬松的環境,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主人,是管理的一份子。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引導學生發揮各自的才能。學校要運用正確的方法來引導大學生,對錯要明確,學生做得對的地方要及時肯定并作積極評價,學生做得不對的地方,管理者要明確指出他錯誤所在,可以實施相應的懲罰措施。要鼓勵學生進行思考,創設情境讓學生在過程中實現自己的想法得到鍛煉,也要從學生的現實利益角度出發進行誘導,鼓勵學生正確選擇,激勵他們克服困難。
在這一過程中,作為管理者的高校應該持有支持和包容的態度,充分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對于學生性格能力不同所做出的不同選擇,給予學生真心的關愛和幫助,盡可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必要的服務。這一系列的改變必然要求高校管理改變舊的工作方案。即由原來的“全盤包辦”改變為“自由民主”,讓學生以主人翁的態度參與到管理中去。不同院校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轉變管理思路,從多方面完成這一變革。以正確的哲學觀和世界觀為引導,以切合實際的方法進行教學,不斷激發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劉綠絲.論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滲透人文教育[D].湖南師范大學, 2007.
[2]李浩麟. 馬克思主義哲學視野下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 [D].四川師范大學,2010.
[3]張麗莉.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社會管理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3.
[4]周揚凱. 以人為本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研究[D].中北大學,2014.
[5]呂世榮.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視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張錦高. 高等學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7.
[7]殷興東. 高校管理中貫穿“以人為本”的方法研究[J].教學研究,2008(11)
[8]潘爾春. 論馬克思主義哲學視野中的“以人為本”[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