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萍
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而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進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實行高校分類管理”。2014年教育部年度工作要點指出:“研究制訂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啟動實施國家和省級改革試點,引導一批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已經提到了重要議程,加快高等教育結構調整勢在必行。
一 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面臨的困境
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為應用技術型大學,各方雖已達成初步共識,但是轉型仍然面臨許多挑戰和障礙。其中,最突出的是觀念制約、師資問題和人才培養模式問題。
1 觀念制約
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觀念制約來自多方面,有地方政府、高校領導、教師、學生家長、學生以及用人單位等。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對基礎教育“寵愛過度”,而對職業教育卻很輕視,甚至漠不關心;在我國高等教育實行分層管理的背景下,長期以來在許多高校領導和教師的觀念里,職業教育和技術教育是低層次教育,轉型是降格了,應用技術教育是低水平的;絕大多數家長和學生寧愿選擇三本類院校,也不愿意選擇就業看好的職業技術學院,普遍認為學習實用技術低人一等;用人單位包括一些企業在選聘大學畢業生時,盲目追求名校及高學歷,忽視對畢業生實際技能的考察。這些觀念是制約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型轉變的最大障礙[1]。
2 師資問題
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首先就是要建設一支能勝任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雙師型”師資,除了具備普通本科院校教師必備的素質外,還要具備知識應用能力、技術操作能力、實踐組織能力、應用創新能力等特有的素質要求。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在師資隊伍建設上普遍存在著重學歷、重理論水平,忽視教師將理論轉換為技術、將技術轉換為現實生產力的專業實踐能力等問題。高校在引進人才時,幾乎全部要求博士或教授職稱,對實踐經驗沒要求,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高級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術技能人才由于不具備高學歷或高職稱,而被擋在了高校之外。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師基本上是從校門到校門,不具備一線行業或企業實踐實戰經驗,實訓教學以及現場指導能力非常薄弱[2]。
3 人才培養模式問題
目前,絕大多數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來源于升本后向傳統高校“取經”,追求“寬口徑、厚基礎”,缺少個性,專業沒有地方特色、行業特色和學校特色,結果培養出來的學生既無學術型的專精,也無應用型的技術,導致就業時的“高不成,低不就”。地方本科院校轉型,必須要轉變人才培養模式,但是人才培養模式轉變并不是那么容易,它涉及到學校的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等幾個方面,這些都是理論探討容易實際踐行困難的事情。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專業設置大多是在原來基礎上建設的本科專業,經過多年的專業建設現在已趨于定型;課程體系上也是在原來的基礎上稍微的進行變動,添加了一些實踐性強的課程,但是由于實踐教學條件的限制,作用并不明顯;傳統教學方式和教學習慣在教師教學過程中根深蒂固,沒有多大改變,教學模式上依然是以教材、課堂和教師為中心。
二 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對策
1 轉變教育思想觀念
要轉變長期以來形成的對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偏見,并非一日之功,且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第一,政府要加強宣傳,用就業質量、學生發展、創業等實實在在的例子引導社會公眾對職業和技術教育的認識,并且加大對職業教育的傾斜,讓社會公眾相信職業教育發展具有很好的前景。第二,地方本科院校通過邀請相關教育主管部門領導、教育專家、行業精英來校指導,或者選派人員赴國內外典型高校考察培訓,學習應用技術大學的辦學經驗,加強對成功轉型發展的信心。第三,在用人機制上,要給應用技術學校畢業生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轉變企業在用人價值取向上的偏狹,消除在待遇、職稱、職務等方面的政策性歧視,提高技能人才隊伍的社會經濟地位[3]。
2 政校行企協同推進
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需要地方政府、學校、行業和企業等多方面協同推進。第一,地方政府要主動幫助地方本科院校設計轉型發展路徑,主動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共建共享人才、技術、文化資源,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使地方的人才、技術和社會發展需求與學校的教育、科研和社會服務無縫對接,促進地方產業和高校雙轉,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雙贏。第二,地方本科院校要牢牢把握建設應用技術型這一轉型發展的目標,主動與地方政府、行業和企業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堅定不移地為地方、行業和企業培養適合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第三,作為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重要推動力量的行業和企業,行業要加強人才需求預測,制定人才標準,定期發布就業狀況,參與課程改革,開展質量評價等,為轉型發展提供指導和支持;企業要積極參與到學校治理、管理、運行全過程中,企業參與辦學、定制專業、探索雙元制培養、共同開發課程教材、交換專業技術人員、開展聯合科研以及共建技術中心、培訓基地和實習實訓基地。
3 組建“雙師型”教師隊伍
加快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應通過多種途徑來組建“雙師型”教學隊伍。第一,政府應在政策、資金和待遇上加大對“雙師型”教師的扶持力度。要建立“雙師型”教師資格認證制度,使“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科學化、規范化;制定“雙師型”教師的獎勵政策,使“雙師型”教師在晉升職稱、出國培訓、工資津貼、績效考核等方面享有相對優厚的待遇,引導和激勵廣大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向“雙師型”教師轉型。第二,學校要為培養“雙師型”教師提供條件。如,對于理論課教師,在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和學歷層次的同時,要讓他們到生產、管理、建設、服務第一線或學校實訓基地和產、學基地工作一段時間,參與實踐,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第三,積極從企事業和社會各界聘用兼職教師。積極引進相關企業和科研單位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且具備教師基本條件的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他們可以給學校帶來生產、科研第一線的新技術、新工藝、新信息及社會對從業人員素質的新要求,并在和學校其他教師共同進行教學活動中,起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作用,促進學校教師向“雙師型”教師轉化。
4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重點是要對現行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制定以培養能力為核心,符合應用技術人才成長特點的方案。第一,要精準定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方向,即堅持“能力為本、重在應用、面向社會、服務學生”,并突出“地方性、本科性、應用型”的人才培養特點。第二,明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即強調特色,提升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注重應用,立足行業需求,設計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第三,加強對課程體系的改革,特別是專業課程的改革,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分析就業崗位群所需的專業基本能力、專業核心能力、研究創新能力、創業和社會適應能力,有針對性地設置課程體系和設計教學環節,構建以知識、能力為主線的專業課程體系結構。第四,要改革人才培養的考核評價體系,不僅要考核理論教學的質量,更要關注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要建立靈活、多樣、開放的考核評價體系;在評價主體方面堅持多元化,實現政府、學校和企業評價的三位一體,體現校內與校外相結合,職前與職后相結合,從而系統地考評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學質量,更加有利于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4]。
5 推進產教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學校創新辦學模式,培養應用技術人才的重要路徑。目前,能夠真正深入開展校企合作的學校不多,而且大部分的校企合作還處于以學校為主導的階段,企業缺乏長期的動力。要想達到校企雙贏合作的高級階段,就必須激發企業主動合作的動力。第一,政府需要制定鼓勵和支持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配套政策,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創造更優環境,提供更大支持。對開展校企合作的學校,在人才引進、雙師教學團隊、項目評審、平臺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和支持,建立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對實施校企合作的項目,出臺建設用地、項目審批、行政收費、貼息貸款等優惠政策,充分調動學校和企業兩個積極性,推動地方本科院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第二,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使企業能夠真正從校企合作中受益,學校要積極調整專業與課程設置、提高教師技術能力、加強同企業溝通,增強與企業用工的對接度,提高企業的積極性,形成良性循環。第三,學校要發揮專業人才優勢,以企業技術革新項目為主要方向,與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產品開發、科研攻關、課題研究、項目推進等方面合作,著力開展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轉讓為重點的“四技服務”,校企協同攻關[5]。
參考文獻
[1]曲殿彬,趙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問題與應對 [J].中國高等教育,2014(12):24-28.
[2]董洪亮.地方本科高校該轉型了[N].人民日報,2014- 05-08(18).
[3]俞國鋒,阮曉菁.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N].福建 日報,2014-07-07(10).
[4]成長春.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J]. 閱江學刊,2013(4):89-92.
[5]秦斌.產教深度融合是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 [N].廣西日報,2014-08-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