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挺
語文教材本身頗具情感性,它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在這個情感世界里感受真、善、美。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只有注入情感,讓教師、學生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學生的情感、人格才會受到感染,情操才能得到陶冶,愛、恨才會自然流露,學生的個性也才能得到體現。
一、用閱讀喚起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閱讀的過程就是審美的過程,這個過程若缺乏審美熱情,閱讀就會變得索然無味。教師適當的煽情能激發學生的審美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欲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著積極主動的情感進行學習。例如,教學《梳羊角辮的小姑娘》時,我帶著一臉的神秘說:“這是篇寫人的記敘文,老師特別喜歡。它與過去學過的課文在寫法上有許多不同,你能找出多少點不同?當然越多越好。”學生興趣盎然,很快就投入到課文的閱讀中去。結果有發現課文主要通過對話的,有發現三件事是連貫的,有發現三件事可以組成一件事,有發現用詞很講究,有發現結尾意味深長的等等,學生的審美閱讀就此開始。
二、在情感中個性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 , 我們要摒棄傳統課堂上老師一味地講、學生一味地被動接受的教學方法,要采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豐富的形式和多樣的途徑, 充分尊重孩子們豐富的個性情感需求,讓孩子們力所能及地在自己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去感知 , 去體驗 , 去領悟 ,在情感中閱讀。
例如教學《開國大典》這一篇經典課文時,為了縮短文本視野和學生視野之間的距離,讓學生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有所習得,有所感動,有所收獲,我在初讀全文前,先給學生提供了有關“開國大典”的視頻錄像,讓學生具體感知當時情景,體會大典莊嚴、隆重的氣氛以及人民的情感。接著呈現大典各程序的幻燈,引導學生進入當時的情境,縮短主體感知與文字的距離,使學生如臨其境。為了指導學生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和“五星紅旗升起來了,表明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兩句含義深刻的句子,我還利用課件動感畫面,在學生面前呈現了中國人民舍生取義、浴血奮斗的鏡頭和一面面五星紅旗冉冉上升的場景,這樣的處理給予了學生視覺、聽覺乃至心靈上的極大沖擊,同時促進了學生對這兩句話的深層思考。
三、在閱讀中升華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科的性質做了科學的界定:“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并且明確指出“語文教師的根本職責是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語文素養,提高他們的文化底蘊,引導學生多方面接觸語文學習材料,豐富語言的積累,進而培養學生的語感”。而閱讀正是學生大量積累書面語言材料的最好途徑。讓學生盡可能的貼近課文,進入文本,通過逐步深入的閱讀喚起情感,在情感開啟中進行個性閱讀,在個性閱讀中升華情感體驗,最終實現與作者、文本在精神與思想層面的對話,從而引領學生收獲獨到的情感體驗。
王菘舟老師在《二泉映月》中,為了讓學生對阿炳的坎坷經歷有更深入的感悟,這樣引導學生:“是啊,那就是在音樂當中的坎坷,還有嗎?書上的確沒有了,可是,還有許許多多的坎坷,它雖然沒有寫在書上,卻一定寫在我們的心上。閉上眼睛,阿炳生活的那個年代,跟我們已經比較遙遠了,是的,我們要走進阿炳的生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并不是沒有可能,只要我們能發揮想像力,照樣能夠走進七十年之前阿炳生活的那一刻。也許是一個大雪紛飛的早晨,阿炳出去賣藝,你看,你看到了一個怎么樣的阿炳?也許,是一個風雨交加的黃昏,阿炳賣完藝以后回來了,拖著沉重的步子回來了,那又是一個什么樣的阿炳?也許,阿炳在賣藝的路上,不小心撞翻了一筐水果,于是你又看到了一個怎么樣的阿炳?也許……還有很多也許……來,睜開眼,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畫面寫下來,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坎坷的場面寫下來。”
此時此刻,學生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心里泛起情感的波瀾,已完全被阿炳的生活與坎坷占據,而到了“憤悱”的狀態。學生寫好后交流時,有學生說:“阿炳頂著大風雪來到街道的一個小角落里,拉起了二胡,他拉得那樣認真,那樣專心,但是,沒有一個人走過來聽,甚至有一個人說阿炳是傻子,但是他們永遠也不知道,也不可能體會阿炳內心的痛苦。”有學生說“阿炳住在破舊不堪的茅屋中,他已不知道是白天還是黑夜,四周靜得可怕,唯有轟隆隆的打雷聲和嘩啦啦的下雨聲,還有猛烈的臺風吹著他那破舊的衣裳,他又饑又渴”……
學生在這與閱讀緊密聯系“寫”的實踐中,調動自己原有的情感積累,不斷地充實閱讀文本所獲得的體驗,從而促使了閱讀主體獲得情感體驗的積淀、發展與升華。
(廣東佛山市南海區桂城外國語學校)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