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成姜艷菊
分析南宋文學的時代特點與歷史定位
◎郭秀成1姜艷菊2
前言:從四庫全書上尋找南宋文學的作品可以看出,南宋的文學作品要比北宋多出許多。南宋的文學作品之所以有著如此斐然的成績,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到了朝代的影響,當時的政府非常重視文學的發展。同時南宋時代的文學發展也逐漸發生了多層次的變化。
我國的典籍在分類上統分為四類,分別為經、史、子、集四部,在文學作品上基本以集為主要的載體。從《四庫全書總目》上進行分析可知,共收錄南北宋人別集為三百八十二家、三百九十六種,這還不算存目,而《四庫全書總目》中所收集的北宋別集為一百一十五家、一百二十二種,南宋別集為二百六十七家,二百七十四種。很明顯南宋別集的數量為北宋的兩倍之多,這也就正好證明南宋的文學創作是充滿活力的。從人口上看,南宋時期的國土資源與人口僅僅是北宋時期的五分之三,且南宋比北宋晚立國大約十五年,這樣就更加可以看出南宋時期文學作品創作的盛況了。雖然由于時間的推移與戰亂,北宋的一些文學作品被遺漏,但是在南宋時期,同樣難以避免的發生了兵連禍結,也造成了大量文學作品被遺失。
四庫館臣用《宗忠簡集》與《龜山集》作為南宋諸集之首時特意闡述了理由,是由于這兩部開啟了南宋的政治局面,注重于南宋政治與學術的發展,而不是局限于他們進入到南宋以后享年的時間長短,這也是頗具史識的。對于南宋與北宋之交的文學史,在方法上也是具有重大的意義的。所以據此,從《全宋詩》、《全宋詞》與《全宋文》中可以看出,南宋的詩詞文在份額上均占有較大的地位,要大于北宋。例如,《全宋詞》中,共計收入詞人一千四百九十四家,詞共計兩萬一千零五十五首,從中可以看出,南宋的詞人是北宋的三倍多。
現如今,現存的南宋作品不僅在數量上占有極大的部分,而且其中還蘊含了豐富的藝術形式與表現特點。北宋詩壇中“蘇軾、黃庭堅”稱雄,在詞的創作上“蘇軾、柳永、秦觀、周邦彥”均為大家。在南宋中,詩壇中有“陸游、楊萬里”,詞上有“辛棄疾,吳文英”,“蘇軾,陸游”、“蘇軾,辛棄疾”等并稱,不絕于史,互可匹敵。
在我國的文學史上,從未出現過有關南北詩優劣的相關爭議,然而在詞上,卻發生過此類的案例。在清末明初光緒、宣統年間,在詞壇上,開始興起南宋之風,尤其是吳文英的詞,尤其被人欣賞。王國維曾經在1908年刊發的《人間詞話》上說:“詞以境界最為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這只是闡述了北宋的詞“有境界”還沒有闡述南宋詞。然而在《人間詞話刪稿》中就明確地指出南宋詞為“羔羊之具”,五代與北宋時期,是詞發展最為繁盛的時期,而到了南宋時期,詞亦替矣。他從求真的角度出發,指控出南宋的詞是酬世應世的偽文學。1909年,南社在蘇州舉行大會,柳亞子明確指出:“人家崇拜南宋的詞,尤其是崇拜吳夢窗,我實在不服氣。我說講到南宋的詞家,除了李清照是女子以外,論男性只有辛幼安是可兒,夢窗七寶樓臺,拆下來不成片段,何足道哉!”
柳亞子的意見從對立的角度來看,是可以定論的,這就是以朱祖謀等為代表的金陵——臨桂詞派。他們講到作詞有三大要素,分別為:種、拙、大。他們極力為南宋詞立幟。柳亞子的看法就受到了南社中其他人的聯合反對,反對的人中曾經有人從朱祖謀學習詞,曲徑南宋,且朱祖謀為其刪定詞集,這也可以看出在南社中有著不同的詞學背景,柳亞子排斥宋南宋詞,這其中不排除他對清朝移民的政治情緒。王國維的論述指向性若明若暗,但是它從文學作品的自身進行了考量,則是可以斷言的。
在我國的文學史上,還存在諸多的爭議問題,但是到最后都沒有一個固定的結果,沒有辦法讓眾人達到共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爭議雙方各具特色,勢均力敵。如果要將其分出高低,還不如心平氣和地研究爭議雙方各自的特點。就如同南北宋之爭來說,一些折中的見解反而能夠帶給人們多方面的啟發,如同《詞綜·發凡》中說道:世人言辭,必稱北宋。而詞至南宋使其其工,至宋季而是及其變。”
其實,從對后世的影響上也可以看出,南宋詞不讓北宋。根據有關學者進行的研究可以看出,根據現存的詞量、品評等其他方面上,可以確定宋代的詞人在影響與成就上約為三百家左右,這其中被稱作“大家”與“名家”的在前三十位中,而這三十位中,南宋就有辛棄疾、李清照、陸游、吳文英等十七位,這就超過了北宋中的蘇軾、周彥邦等十三人。所以從這一層面上也可以看出,南宋的詞壇上,不僅與北宋旗鼓相當,還稍稍勝之一二。且南宋的文學作品之活躍、社團活動只頻繁、生態結構之平衡、批評理論之發達,都是不容被忽視的。所以南宋時期的文學作品其實是一份豐厚的文化遺產,與現如今所存在的“中北宋,輕南宋”的現狀是不匹配的。
宋代的文學作品的主要創作主體是宋代人,他們不單單是傳統文學的主要創造者,也是俗文學的參與者。從政治上的權利到經濟上的分配、社會地位到生存方式、日常行為到思維轉化,都可以發現南宋人的階層分化逐漸明顯。且宋代也是一個科舉制度比較成熟的社會,逐漸完善的科舉與宋代人的命運發展是不可分的。
南宋人在角色上的變化,也造就了文化的發展趨勢,同時也波及了文學的發展,其主要的文學創作者逐漸轉入到了民間創作上,這也是南宋后期中極為常見的。或許是由于歷史上的巧合,南宋時期的文學家大都是在宋寧宗開禧年前后去世的,這也就造成了南宋時期中一半左右的時間是中小作家不斷涌現,文學大家幾近匱乏的年代,這也就造成了南宋中文學成就逐漸沒落,而密度與廣度大量上升。
從我國的文學發展上進行全面的考察發現,南宋時期其實是處于一個重心轉移關鍵時期,從地域上來說,文學的重心已經完成了從北向南的轉移,從樣式上來說,文學的重心已經由雅變俗。
在散文上,有人曾從作家地域上的分布,并結合我國的歷代中文學的發展趨勢進行研究,指出在宋代開始階段,文學的主流是在北方派。南宋之文,由于受到地理環境的限制,南派也就成為了主導。
南宋處于從中原文化向南方文化不斷轉移的一個重要時期。這也使得南北的文學交流得到了更深層次地發展,并隨著經濟重心的不斷南移,相應的也開始出現文化重心在不斷的南移。江南也開始從“江南之江南”向著“全國之江南”的轉變。雖然在后期元、明、清都以北京作為首都,但也無法改變江南在全國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隨著南宋文學的重心不斷南移,也就預示著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總體走向的意義。
綜上所述,上述對南宋文學時期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可以看出,南宋文學作品中的詩、詞、文等等都為我國的文學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發展基礎,以南宋文學作品準則,我國的文學創作已經逐漸地走向了政治經濟文化統一發展的道路。所以對于我國來說南宋時代是我國文學發展的重要時代。
[1]楊航.南宋文學的時代特點與歷史定位[J].參花,2014,1(06):136-137.
[2]夏君.詩的批評 批評的詩——“論詩詩”的藝術魅力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2(06):98-99.
[3]馮寧,閆續瑞.宋詞中“落花”意象的情感內蘊[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3(09):45-56.
[4]董朝剛.也論宋詩特點——關于“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的若干思考[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4(01):48-57.
[5]楊陽,郭艷華.論南宋中期愛國士風對文學創作的影響[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1,5(08):54-56.
(作者單位:郭秀成,云南省保山市保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部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高等教育)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