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鈺
黃平泥哨的文化發展歷程
◎畢鈺
黃平泥哨發展較晚,出現在上世紀的20年代,由吳國清老人創造的民間泥塑兒童玩具,發展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歷史。從開始的民間兒童玩具發展到了最具代表性的旅游紀念品,可做家庭陳設之用,也可做藝術品收藏。
(一)苗族文化
苗族,一個發源于中國的國際性民族。在貴州黔東南地區的苗族分布最集中,人口最多,經歷了長期的遷徒和不斷適應環境的過程。苗族是一個充滿苦難的民族,卻堅強不息,頑強生存。他們多以家族或宗教聚居,隱藏于大山,避免戰亂,形成封閉狀態,與外界自然阻隔。因此他們自成文化體系,到如今依然保留著自己豐富的文化和歷史,這種豐富表現在它的多樣性和原生性當中。這個民族只有自己的語言沒有自己的文字,苗族人創造了獨特文化符號來代替文字傳承著他們民族文化的內涵和底蘊,通過服飾、歌舞、首飾、建筑、刺繡及飲食等形式來代代相傳。
(二)泥哨文化
黃平苗族泥哨出自貴州省東南部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泥塑藝人吳國清老人創造的彩塑泥捏兒童玩具。從20世紀發展至今已經有九十多年的歷史。制作工藝獨特,使用工具簡單。這一民間玩具工藝可貴,又有豐富的苗族特色,是民族文化的一種傳承,具有永恒的魅力。黃平泥哨早已名揚海內外,品種有一百余種,每年往省內外銷售數十萬,并且廣泛收藏于國內外各大藝術館、博物館中,已經不單單只是孩童玩耍的玩具那么簡單。著名的民間美術、民間玩具研究專家李寸松先生曾經贊揚黃平苗族泥哨:“很有民族特色,風格獨一無二。”
(一)黃平泥哨的制作
黃平泥哨是一種民間玩具,從屬于民間美術范疇,既有民間美術的共性,又有苗族文化的鮮明個性。其造型有鳥魚蟲獸,種類繁多,題材廣泛。最具代表性的泥哨題材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十二生肖組合,這些泥哨造型夸張變形,強調神似而形略,注重每一個動物頭部的特征。整體小巧精致,色彩豐富,對比強烈。一般都以黑色為底色,加以點綴紅、黃、綠、藍、白等色。同當地苗族服飾色彩用法非常相似,上身襟寬袖齊和下穿黑色及膝百褶裙,以黑底為主,加以各色鮮明的刺繡、銀飾。通過對它的細細觀察,還可知道它的色彩紋樣借鑒了苗族刺繡、挑花、蠟染紋樣,有著鮮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二)黃平泥哨子的美學
黃平泥哨的美學特征非常明確,簡單與夸張的對比;靜態與動態的對比。當然,這些美學特征同樣存在于各種泥塑之間,形成它們的共性。形式上簡練概括,不追求細節的處理,卻能充分表現出物體的形態和神態。可謂是簡練粗獷、生動傳神、趣味童真,擁有無窮的韻味。這種妙趣橫生的手工藝玩具的美學特征,體現出藝人們高超的技藝和智慧,反映了他們質樸、率真、活潑的個性,表現了他們對生命本源和民族歷史的熱愛,通過自己的方式傳承著苗族文化。
當下,經濟地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外出旅游已經假日化,經常化,使旅游行業非常發達。它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產業鏈,包括了吃、穿、住、行、娛等方面,它們相互協調配合,帶動經濟地發展。旅游產品林林總總、產品繁多,其中旅游工藝品最富有特色,也最受旅游者歡迎的產品之一。然而,旅游產品同質化問題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它是一個綜合性的現實問題,由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結果。
以黃平泥哨為例,作為旅游工藝品制作精良,文化內涵豐富。1.泥哨這種帶有地域性特色的旅游產品大多采用個人手工制作或者作坊完成,制作工藝簡單,但期間花費的時間不少,很難形成規模效益,這讓旅游地區充斥著許多機器大規模生產的同質品。2.政府機構應該加大宣傳力度,讓游客更多地體驗苗族民族文化,感受苗族風情。因為許多人對少數民族文化了解較少,他們不知道泥哨子是什么,做什么用。可能看一下就過去了,沒有注意到這個產品蘊含的文化內涵,以為是一般充斥的工藝品而已。
旅游產品化問題嚴重,泥哨作為典型地域性的手工藝品,作為旅游產品,有著鮮明特色,可作出示范導向。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加以重視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第一,讓旅游產品品質得到很好地提升,加強保護民間藝術,這樣景區之間形成差異化的旅游產品。第二,加強泥哨制作工藝,形成一定的手工制作的規模,并且傳統與現代相融合,加強宣傳,擴大銷路。這樣的一種地域形式也可以為其他旅游地區帶來思考和啟發,以此為借鑒,逐漸擺脫旅游產品同質化問題,形成鮮明的地域特色。
[1]潘福之,吳忠軍.侗族文化圈旅游產品同質化問題的探析[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
[2]楊德.試論黃平苗族泥哨的藝術特色及價值[J].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與發展初探,2010.
[3]錢昀,董蓀.狄寨泥哨技藝及其傳承關鍵[J].裝飾,2007.
(作者系四川師范大學服裝學院)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