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秀
品讀《理想國》
◎張國秀
先哲有言:“真理愈辯愈明。”《理想國》無疑是一部充滿哲學思辨的偉大的著作。柏拉圖通過蘇格拉底與色拉馬霍斯等辯論對話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國理想滲透與其中。這種構思,不僅顯示出哲學家的膽略,更顯示出思辨的智慧。辯題圍繞論財產與老有所福、理想國與理想政治、論定國安邦、論正義與邪惡、論國民教育、論婦女的天賦以及哲學家的德行等展開。涉及的問題眾多,如國家專政問題、獨裁問題、正義與非正義問題、善與惡問題、民主問題、法律問題、宗教問題、道德問題、教育問題以及男女平權等。
書的開篇講述的是“財產與老有所福”。第一卷中柏拉圖概述了他對財產的態度,特別的闡述了老人與財產的關系。正如最后那句話:“錢財固然給人帶來許多好處,但對于一個有理智的人來說,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
正如中國那句古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一樣,柏拉圖認為一個人貧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卻充滿了邪惡,邪惡的富人老了是得不到安寧的,書中說道:“年老不是問題,真正會出現問題的是人的性格因素,一個樂觀的、心境淡泊的人是不會因為年歲的增長而增加壓力的,反之那些具有相反性格的人,即使年紀再輕,他活著也是負擔。”
柏拉圖的闡述使我們認識到在人生中應當控制自己不該有的欲望,讓理性來引導自己,遠離一切的惡,進入那真正的善。并且,不要僅僅把一生用來忙忙碌碌地追求錢財,而更要會構建一個自我的精神世界;對于老人而言,你應當處理好你和金錢的關系。又要告誡每一個人,你應該對你的一切行為負責,等到年老時,不要因為生平的錯誤而產生恐懼和自責。要終其一生追求真理,追求知識,追求智慧,不斷地充實自我,成為真正快樂的人。
第二卷到第四卷開始探討一個城邦的正義,在第三卷講到城邦需要培養什么樣的護衛者以及如何來培養的問題,接著談到全體公民應當按天賦各就各業,城邦的正義在于智慧、勇敢和節制,城邦的三種人各自做自己的事就是正義的。再由城邦的正義引到人的靈魂里有三種品質:理智、激情、欲望。
在蘇格拉底建立的這個理想城邦中,教育和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是為什么在談論第四卷的核心問題正義之前蘇格拉底要花大量篇幅描述一個幸福的國家。在幸福的國家里,個體利益不能代表整體幸福,每個人各司其職才能創造最大的幸福。在善的城邦建立起來后,蘇格拉底終于談到了正義的問題。他對于正義的理解就是“每個人在國家內做他自己份內的事”。蘇格拉底認為個人靈魂中存在著理智、激情和欲望三者。“同一事物以自己的同一部分在同一事情上不能同時有相反的行動。”蘇格拉底這一段很像宋明理學當中的關于“天理人欲”之類的論述。要想讓公民具備理性的品質,就需要依靠教育的引導。
全體公民按照天賦從事工作,各就各業,以天賦升降階級。教育和培養是最重要的。要防止音樂和體育的翻新滲透影響人的性格和習慣,破壞人際關系,影響法律和政治制度。孩子必須借助符合法律精神的游戲,借助音樂養成遵守法律的精神,培養規矩和禮儀。
城邦建立起來以后,就需要尋找正義了。一個善的城邦應該具有以下品質: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國家的智慧體現在少數護國者的知識中;勇敢是一種保持精神上的能力,保持住法律通過教育所建立起來的關于可怕事物的信念;節制是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均具備的品質。正義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別的事;正義的國家是在國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相互干擾。個人的正義體現在每一個人自身內的各種品質在自身內各起各的作用。人內心中的各種品質在自身內是分別起作用的,激情不忘理智教條的人是勇敢的人;懂得三部分的各自利益和共同利益的人是智慧的人;三部分友好和諧,理智領導,激情和欲望由它領導而不反叛是有節制的人。正義的人不許可自己靈魂里的各個部分相互干涉,他們會主宰自己,協調心靈。
第六卷是關于如何培養哲學王的論述。蘇格拉底對哲學王的要求足以滿足一個統治者的素質要求,而且哲學王的素養要比護衛者更高,更能守衛一個城邦的安全和幸福。但是筆者的看法是,柏拉圖的理想國只能是一個理想國,尤其是培養一個哲學家來統治整個城邦或者國家。這樣的設想忽略了政治生活的本質,將一切條件單一化。哲學家的本質是一個教育家,教育和政治的鴻溝就是應然和實然之間不可逾越的界限。雖然不能否認實然和應然之間會出現一致和重合的情況,但是教育家心中對理想的激情終歸會被現實打磨平滑,最終轉變成為一個政治家,就不再是“哲學家”的身份了。也就是說,哲學家可以成為統治者,但是作為統治者的哲學家就不再是哲學家。
蘇格拉底著名的洞穴比喻實際上是他構建精神理想國的過程。蘇格拉底在這里用洞穴比喻可見世界,洞穴外的景象比喻可知世界。二者一切的來源則是“光”——“善的理念”。 一旦有人可以到達可知世界,把握善的理念,那么,當他再回到可見世界,他就能夠洞明世事,更能夠將事務處理得得心應手。所以只有解開這些人靈魂上的束縛,讓他們到達更高境界,他們才能更好地為城邦服務。當然一旦到了上層,有些人會沉湎于更高的理性和知識,不愿意下來拯救下層世界的其他人。這類人也不能承擔城邦統治者的重任,因為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一個“整體的幸福”,而不是“某個階級特殊的幸福”。 那些勇于負責的哲學家能夠成為城邦的統治者,而且必須成為城邦的統治者——因為城邦對他們寄予重托,給了他們最好的教育。這種統治者,因為已經把握了真正的善的理念,所以擺脫了世俗名利的桎梏,并不熱愛權力,又因為他們不熱愛權力,恰恰使他們成為最理想的統治者——他們不會用權力謀私利。不懷私欲,才能成為真正的統治者。
在第八卷中簡單總結已經建立起來的這個理想的國家的特點——共產、共妻、教育共有以及哲學王為統治者。之后,蘇格拉底開始討論五種政制。這五種政制分別是:貴族制、斯巴達式的榮譽政制、寡頭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制。政治制度是從城邦公民的習慣中產生出來的,這些習慣對應了人的心靈。每一種政制先考察國家品質,再考察個人品質。在五種政治制度中,柏拉圖有很明顯的選擇,他認為最優越的制度是貴族制。其余四種制度逐漸退化,最糟糕的是僭主政治,人民領袖控制著輕信的民眾,不可抑制的使人流血,最后自己或被敵人殺掉,或者成為僭主。
以柏拉圖為代表的古典派反對人人平等,認為教育要做的是將平庸的人提升為精英,而精英在社會中只能是少數。盡管柏拉圖反對平等的概念,自啟蒙運動后,人人平等卻成為了民主的一面不能倒下的旗幟。啟蒙運動的倡導者們認為人人都是可以教化的,先天的不平等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來彌補,反映在知識層面,就是人人都有權接受同樣的教育。在政治層面,就是人人都有權獲得機會掌握政治權力。柏拉圖反對民主社會,認為這會讓社會淪為徹底的平庸,而且民主會導致集權,這是必然的,因為極端的自由會導致極端的集權。總而言之,民主社會是由平庸的人統治下的平庸的而且極端危險的一群人的集合,并不是柏拉圖意義上由哲學家統治下的理想的國家。
柏拉圖的《理想國》每句話都是經典,值得深思。有人說,二十歲讀柏拉圖和四十歲讀柏拉圖的感覺是不一樣的。相信在以后的歲月里,需要不斷地從柏拉圖的書中來尋求智慧,因為柏拉圖的智慧實是幾千年人類文明史上一朵燦爛的奇葩,是哲學這頂皇冠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
(責任編輯 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