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穎
摘 要:以電子投票為基礎的網絡選舉是政治選舉在形式上的一次嶄新飛躍,具有傳統投票方式無法企及的優越性。通過介紹網絡投票選舉在我國的實踐現狀,分析我國實施網絡投票選舉的適用性及利弊關系,從三個方面對發展我國網絡投票選舉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電子投票;網絡選舉;對策
一、我國網絡投票選舉的發展概況
作為政治參與的重要組成部分,“政治選舉,即按一定程序和規則選擇一個人或少數人充任某政治組織權威職務的活動”[1]。在當前網絡蓬勃發展的社會背景下,選舉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互聯網技術開始被運用在投票選舉活動中,基于電子投票系統和電子選舉協議的網絡選舉應運而生。20世紀80年代,第一個電子選舉方案被提出,直到密碼學飛速發展并突破軍事應用的限制在各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電子選舉才有了可喜的進展,被諸多國家關注和運用。
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嘗試探索新的選舉方式。1990年,我國七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一次使用電子表決器,這是我國傳統選舉方式的首次突破;1993年,朱镕基同志主持部署建設國家公用經濟信息通信網,成為中國電子政務的開始,也為網絡實名選舉奠定了技術基礎。進入21世紀后,我國各級選舉也開始了網絡投票選舉方式的實踐探索。2005年,上海長寧區周家橋街道大家源居民區舉辦首屆團支部直選,以“網絡投票直接選舉的形式選出本居民區首屬團支部書記和委員會班子”[2];2006年,上海市閘北區寶山路街道居委會進行的換屆選舉中,一種基于社??ǖ碾娮舆x舉和網絡投票方式首次亮相申城”[3];2010年,臺州椒江區海門街道楓南社區黨支部選舉中,在外地的流動黨員通過網絡投出了選票,成為浙江省基層黨支部實行網絡選舉的首創[4];2013年,無錫市率先在江蘇省推用“民主選舉系統”,率先在試點社區進行換屆選舉“電子投票”,為用信息化手段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進行了新鮮而有效的嘗試[5]。從以上各地關于網絡投票選舉的探索實踐中可以看出,我國公民已逐漸意識到網絡功能在政治選舉中的優勢和應用價值。
但另一方面,目前我國的網絡投票選舉尚處于起步和嘗試階段,尚未進行更為系統的制度設計,網絡的強大功能還未得到充分利用。作為我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新趨勢和新特點,網絡投票選舉對保障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具有積極意義,探討網絡投票選舉在我國的適用性,以及如何構建網絡投票選舉機制是當前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二、我國網絡投票選舉的適用性問題及利弊分析
基于電子投票的網絡選舉實踐,在一些西方國家被證明是可行而高效的。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實行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相結合的選舉制度。從技術和國情兩個角度來看,我國基本具備實施網絡投票選舉的條件。其一,基本具備了實施的技術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發展新時期,互聯網技術發展迅速,投票選舉網站的開發與運行已經完全可以實現,電子政務的發展也可以為選舉網站的運行提供一些支持。而且,當前已存在一些可行并相對完備的電子選舉方案和協議,相關研究機構完全可以設計出一套合理的網絡投票選舉流程。其二,具備良好的實踐基礎和應用前景。我國是人口大國,網民的數量龐大且不斷增長,網絡投票選舉擁有大量的網上選民群體。網絡的平等性和便捷性使選民更愿意采取網上投票的方式參與選舉,尤其是當選民由于外出務工或經商等原因,無法返回戶籍所在地參加選舉投票時,網絡投票選舉網站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完善的網絡投票選舉機制對政治選舉具有積極意義。從選舉權來看,反映了選民的真實意愿,維護在外務工人員和僑居國外的國民的選舉權,實現了選舉的普遍性和便利性;從效率來看,選民無需排隊,選票經電子統計后結果即時顯示;從成本來看,可節約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降低選舉成本;從程序技術來看,個人實名注冊,投票結果即時顯示,杜絕或減少了“黑票”和“買票”;從政治意義來看,便于公民了解候選人的相關信息,做出更理智的投票選擇。不可否認,實行網絡投票選舉也存在一些問題。從選舉權來看,網絡投票本身有可能造成新的不平等,“數字分層”可能導致相對富裕的人更容易參與選舉活動, 而相對貧困的人愈發邊緣化;從效率來看,也可能會遇到一些技術瓶頸,如網絡擁堵;從成本來看,會產生電腦設備、信息注冊、信息安全防護措施等新成本;從技術程序來看,也存在不穩定性,可能遭到敵對國家的黑客攻擊,選民的投票情況在網絡攻擊或技術干預下可能會被曝光或篡改;從政治意義來看,也有可能淪為單純的“紙質選票變為電子選票”。
由此看來,在我國實施網絡投票選舉有積極意義,也具備實踐基礎,但同時也必須正視將會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和挑戰。如何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來克服這些困難,實現網絡投票選舉,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三、完善我國網絡投票選舉的對策
(一)研究網絡投票選舉的合憲性,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愛沙尼亞在網絡投票選舉方面的實踐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是全球第一個將網絡投票方式運用于全國范圍的地方選舉的國家[6]。但在2005年,愛沙尼亞最高法院審結了一起因網絡投票而引發選舉權平等權爭議的憲法案件。該項網絡投票法令違憲審查案的審理經過和結果對我國網絡選舉的立法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熬W絡投票是否會帶來新的不平等”,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決定著網絡投票選舉的合法性。缺乏一個強有力的立法基礎,就無法繼續順利地開展網絡投票選舉工作。
我國當前有關這方面的理論和實踐呈現碎片化、簡單化的特點,要想將網絡投票選舉作為一個系統性的機制運行,首先就必須盡快出臺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以明確其法律地位,進而規范具體實施程序和行為。法律法規制定過程中需要考慮很多基本問題,比如:網絡投票選舉與以往傳統的選舉方式之間的關系如何界定和協調?網絡投票選舉采取強制性還是非強制性?需要哪些輔助性的部門和機構來協助實施和提供支持?對于以上這些問題的回答可以形成網絡投票選舉機制的主體框架。
(二)建立完善投票選舉網站,構建網絡投票選舉系統
目前,我國的網絡投票選舉更多地仍然停留在只是“將紙質選票變為電子選票”的簡單層面上,應通過建立和完善投票選舉網站來構建完備的網絡投票選舉系統,提高選舉的普遍性、民主性和便捷性。
其一,完善網絡投票選舉網站的功能設計。選舉網站的功能不應僅僅定位在選民“點點鼠標、投票完事”的單一層面,而應在更大程度上發揮網絡的交互性和資源共享性。選舉前期,更新候選人信息存儲數據庫,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搜集候選人的政治觀點和重要提案,以引導選民選出自己滿意的候選人;選舉投票期間,選民通過選舉網站了解候選人的實時動向,并最終投出選票;選舉結束后,由于選舉網站上保留了之前候選人公開的政治立場和施政綱領,公民能夠以此為依據對當選者的實際表現和行為進行監督。
其二,提高網絡投票選舉的便捷性、安全性和保密性。投票系統的便利性很重要,因此要在運行過程中不斷優化功能和程序,如簡化搜索系統,增加語言功能和分析工具,與電子政務平臺和相關監督網站實現對接等。由于網絡自身的一些特性,也可能會存在選民注冊信息外泄和人為操作篡改選票的風險,選民的投票情況也有可能會在網絡攻擊或技術干預下被曝光。因此,要不斷升級和完善選舉網站的安全防護系統,確保選民注冊信息的保密性、選票的真實性和安全性。
(三)提供必要的物質與技術支持,建立健全相關配套機制
其一,做好網絡選舉系統的基礎建設和使用指導工作。我國網民數量雖然不斷增加,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員至今無法使用電腦和網絡,為保障他們的選舉權,消除“數字分層”的影響,應對這部分人群提供必要的物質和技術支持,并盡快建立相應的保障機制。另外,對于新興的網絡投票選舉系統,公民剛開始可能并不完全信任和了解,有必要指導選民如何使用投票選舉網站,該選舉網站運行方可與教育部門和出版商合作,推出網絡投票和選舉的“指導手冊”,詳述有關功能和操作事項等。
其二,建立完善網絡投票選舉的監督機制。網絡投票系統是在虛擬的環境下進行的,因此其操作過程缺少透明度,存在安全性問題,也有可能滋生舞弊行為,影響到網絡選舉的安全性和真實性。對于這些可能出現的問題,有必要同時構建網絡投票選舉的監督機制,為民眾提供監督、檢舉的有效途徑,不僅是揭發選舉過程中的違法行為,也可以檢舉揭露候選人或當選代表的不法行為,以保障選舉的有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劉樹雨.互聯網影響下的中國政治選舉[J]. 新西部(下半月).2007,(03):80.
[2]周家橋街道團工委.居民區團支部網絡選舉出新招[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03):46-47.
[3]王有佳.上海寶山路街道 首次網絡投票選舉居委會[N].人民日報.2006-08-10,(010).
[4]汪成明,張廣民,金志良. 椒江:網絡選舉當家人[N].浙江日報.2010-07-02,(002).
[5]蘇軍,孫明,陳鶯歌.無錫居民“嘗鮮”電子投票選舉[N].中國社會報.2013-10-11,(00).
[6]屠振宇.網絡投票選舉帶來新的不平等? ——評愛沙尼亞網絡投票法令違憲審查案[J].人大研究.2007,(04):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