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勇 金喜添 白鉑 甘雨 安磊 蘇莉

21世紀后我國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整體上還算是比較好的,他們朝氣蓬勃、情感豐富、理想遠大、善于交往、積極進取、善于接受新事物、熱衷于探索人生的真諦,但是也有不容樂觀和令人擔憂的一面,這幾年大學校園里由于心理問題而所引發的惡性事件屢見不鮮。例如,1998年4月28日,廣東省湛江廣東醫學院的大學生甄新喜用濃硫酸潑向同學,并用菜刀、匕首砍殺同宿舍以及隔壁宿舍的同學,造成一死六傷; 2004年2月24日,馬加爵殘忍地連殺4名同學,諸如此類的“校園謀殺案”幾乎年年都在恐怖上演;2005年2月26日,西北工業大學的碩士生肖某從實驗六樓跳下,不幸殉身 [1]。當代大學生們的心理發展尚未成熟,由于備受家長的溺愛,他們缺少于社會生活的磨練,心理承受能力非常差,甚至是在處理學習、社交、戀愛、人際關系等人生復雜問題時,不具備綜合權衡的能力,無法理智地對待感情問題,常常引起強烈的心理矛盾,產生各種心理疾病,甚至形成精神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資料顯示,在青年人死亡原因中,自殺位于前3位,而在20~30歲之間則居第1位。在自殺的青年人中,大學生高于一般社會青年,重點大學高于一般大學,研究生高于本科生[2]。我國有關報告提供的資料也表明,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大學生中有23%的人存在心理障礙,20世紀90年代為25% ,近年來已達到30% ,有心理障礙的學生人數正以5% 的速度遞增[3]。1997~1998年中科院心理所的專家對北京16所大學聯合調查表明,大學生中因心理障礙休學、退學人數分別占總休學、退學人數的37.9%和64.4%[4]。心理健康已成為人們評判未來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大學生走出校園步入社會后的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質在未來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 研究方法
1 文獻資料法
通過在哈爾濱理工大學圖書館,以及通過CNKI檢索,筆者收集到有關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專著、教材6部,文章約80余篇,系統的心理讀物、教育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學科的教材和專著數十部,使我對體育運動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
2 實驗法
本研究采用單因素前后測實驗設計,通過體育運動處方模式對被試進行教學實驗(教學時間為5周),測量被試在實驗前后的心理健康狀況,并記錄統計。
3 數理統計法
通過 對統計 記錄 的調查 數據進行 樣本分析 ,使用SPSS 11.5對兩組被試實驗后的心理測驗分數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考察實驗的效應。
二 研究結果與分析
1 實驗數據分析
表1顯示了通過5周的體育運動處方鍛煉,被試在SCL-90上表現的t檢驗分析。SCL-90的后測分數表明,經過體育處方鍛煉,具有實驗組被試的不健康心理傾向得到緩解。針對各項目上實驗組前后測分數的t檢驗分析表明,體育運動處方鍛煉對強迫、軀體化、抑郁、人際關系、焦慮、偏執因子影響在統計意義上均具有顯著效果,而對敵對、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影響在統計意義上均效果不明顯。這說明體育運動處方鍛煉對強迫、軀體化、抑郁、人際關系、焦慮、偏執幾項不良心理傾向有較明顯的改善效果,但對敵對、恐怖、精神病性則改善不明顯。
表1 實驗前后各因子T檢驗
2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改善作用
體育運動最重要的就是節奏,這點與音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心理醫學上人們很早就運用音樂作為人類抒發情感的一種方式。《黃帝內經》中提出了五音應五臟的學說,將角、徵、宮、商、羽五音與“怒、喜、憂、悲、恐”五種人體情緒活動密切對應在一起,故古代有“以戲代藥”的說法[7]。音樂是情感的載體,黑格爾指出,“音樂所引起的只是一種“朦朧的感情共鳴,聽眾情感很容易越出這種內容意蘊中朦朧的內心因素,把我們主體內心情況擺進去,達到物我同一狀態”[8]。因此,體育運動和音樂一樣,同樣可以對人的心理健康起到改善作用。
體育運動具備藝術的特殊性和“激素”屬性,它如同指揮家一樣,利用對力度和動作節奏的掌控,帶動訓練者融入周圍的氣氛,并處于興奮愉快狀態,讓其緊繃的神經松弛下來,又或緊張起來,逐漸地融入運動的節奏之中,享受美感,樂在其中,使其不疲倦。
在現代醫學方面,運動也是改善人心理健康狀態的理想的自然療法。它能夠消除人的心理防御,并喚醒那些忘卻的記憶,能夠直接宣泄內心壓抑的情緒,許多心理醫生都在運用運動的特性來配合治療心理疾病患者。大多數體育活動具有較強的節奏性,它使運動者始終保持飽滿精神、情緒激昂的狀態。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海蘭考曾提出,“如果把體育運動忽然從世界上和人們的意識中消滅掉(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只要人的社會化過程不變,體育運動很快就會誕生,也許還會再造出形式與現在完全一樣的體育運動”[9]。在促進人際交往方面,體育運動是有其特有方式的,在訓練過程中,大多數體育運動開展的形式是以集體形式為主,手段一般使用的是集體練習、相互觀摩、分組交流等,在參與的過程中,訓練者可以彼此自由搭配組合,這樣就可以通過在練習的過程中建立交流體系。這種交流更為直接,并且可以在一種輕松的氣氛下建立友情,使其心理狀態得到放松,拉近雙方彼此的距離, 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社交能力。并且訓練者在進行體育運動時,會出現忘動作、行進動作錯誤、體力不支等現象,這樣情況出現時,互相之間可以諒解,或是一同舒緩、一同批判等,這都可以提高訓練者的心理品質。
所以,在進行體育的運動過程中,也是提供人與人之間互相交往的過程。在體育運動中,因為某些項目是集體項目,所以它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使其產生了親切感和建立信任關系,特別是許多項目是通過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來完成的,這就使得一些性格內向,或是不善于交際的學生,完全可以先通過“無語言的交流”而建立交流平臺,進而培養和提高這些學生的溝通能力,同時也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在體育活動過程過程中,它要求內在的精、氣、神三態與外在的肢體行為表現兩者相結合。這就能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在追求美、體會美、展現美,并且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忘記疲勞與憂傷,去展現自己最美的一面,從而提高自信心。體育運動是一個具有強大表現力的運動,它是當代大學生在各種繁重課程學業壓力下,能夠讓學生得到放松狀態和凈化心靈的一項運動。
體育運動大多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夠完成,因此它能夠培養大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還能夠培養大學生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大多數體育活動的身體練習部分是要求力度和幅度的,不僅目的性強而且持續時間長,要求訓練者將每個動作的幅度、動作的力度、動作的快慢、動作的節奏、動作之間的長短相組合而有機的編排在一起,使其具有連貫性,這就在練習過程中要求人體的生理機能和心理機能提高標準,如果不具備堅毅的意志,并且被疲勞感或肌肉酸痛感所制約,不能沖破這一道坎,那他就很難堅持下來。想完成動作堅持訓練,就要依靠堅強的意志力來克服所有負荷所引起的各種困難,所以這就需要訓練者具備堅強的意志力,并且還得有較高的堅持性、自覺性以及自制性。大學生要想擁有強壯而又健美的體型,就得學習《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精神,經過長期的努力,堅持不懈,才能走向最終的勝利。同時體育運動在培養訓練者吃苦耐勞、堅韌不拔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時,還能夠培養其克服精神障礙。所以體育運動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和克服萬重困難的意識品質。
三結論與建議
1 結論
首先,體育運動具備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功能;其次,本課題組制作的運動方法加入到體育教學課程中進行實驗后,受實驗對象在抑郁、強迫、軀體化、人際關系、焦慮、偏執等六個因子中都得到了明顯改善,心理健康狀況明顯提高,適合加入到體育教學課改項目中。
2建議
本課題組制作的體育活動設計在敵對因子、恐怖因子、精神病性因子上沒有取得統計意義上的顯著效果,此方面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建議相關部門給予政策上的支持,以助體育活動成為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更為行之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李錚.心理學新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09.
[2]張玲,孫麗. 心理健康研究與指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56.
[3]樊富珉.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發展 [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102.
[4]沈芝萍.健美操運動與現代健康理念[J].體育文化導刊,2003(5):41-44.
[5]查爾斯·杰克遜. 了解心理測驗過程[M]. 姚萍,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94.
[6]阿·阿·羅吉諾夫.男性和女性[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59.
[7]黑格爾.美學(第2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333.
[8]李祥.學校體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4.
[9]劉慕梧.體育美學研究與應用[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5:158.
[10]孫樹斌,鄭宏偉.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心理健康狀況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1(3)::104-106.
[11]孔令桐.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08(8):112-113.
[12]廖佩文.健美操運動對大學新生心理轉型的影響[J].體育科技,2012(10):90-91.
[13]杜建萍.健美操對大學生心理的調節作用[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11):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