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兆逸 付麗琴
[摘要] 資金不足嚴重制約作為一帶一路重要內容的跨境基礎設施建設,亟需國內私人資本參與。私人資本走出去的動力,有勞動力成本上升刺激國內私人資本走出去;跨境基礎設施投資具有抗經濟周期性;跨境基礎設施投資享受政府的優惠。其中也面臨諸多困難,需要創新合作方式、投資模式,完善金融市場。
[關鍵詞] 一帶一路 跨境基礎設施 私人資本
[中圖分類號] F1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5)03-0035-04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西部和邊疆地區項目“碳排放規制對我國產品內貿易的影響及其應對研究”(11XJC790008);北部灣環境演變與資源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廣西地表過程與智能模擬重點實驗室(廣西師范學院)聯合開放基金項目“基于跨境海陸統籌的廣西推進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研究”(2014X20);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研究中心開放基金項目“碳排放約束下廣西北部灣城鄉一體化研究”(2014ZD001);廣西師范學院院級項目“基于海陸統籌的廣西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研究”。
[作者簡介] 丘兆逸(1973 —),廣西玉林人,北部灣環境演變與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廣西)研究人員,廣西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中央財經大學博士后,研究方向:國際經濟;付麗琴(1975 —),山西原平人,中央財經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電子商務。
一帶一路戰略是中國為實現全方位開放而實施的重要戰略,包括交通、能源、電訊三大方面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其優先領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涉及中國及沿線國家,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由于一帶一路沿線主要為發展中國家,資金不足是基礎設施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為此,本文提出應積極鼓勵國內私人資本參與一帶一路跨境基礎設施建設。
一、一帶一路跨境基礎設施建設的意義
1. 加強沿線國家聯系、促進區域一體化的重要途徑
基礎設施建設是影響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重要因素。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交通、能源、信息等方面。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能有效降低運輸成本,擴大市場規模,促進區域經濟增長。
2. 改善沿線國家人民生活的重要措施
一帶一路沿線大部分是發展中國家,貧困人口比較多,約占全球貧困人口總數的一半左右。基礎設施建設能有效改變貧困地區的通達性,從而改善當地民眾的生活質量。如GMS的南部經濟走廊建設,沿線居民從原來的自給自足的農業活動轉向面向市場的經濟作物種植,70%的居民表示其生活水平有所提升(Phyrum et al. 2007)。
3. 沿線國家應對全球經濟下滑的重要舉措
一帶一路沿線區域,除新興和發展中的亞洲外,其他地區的經濟增長率大多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見圖1)。特別是包括中亞在內的獨聯體,預計2015年其經濟增長率可能為負數。在此背景下,根據凱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論,基礎設施投資是擴大需求、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舉措。
二、國內私人資本參與一帶一路跨境基礎設施建設的必要性: 基于融資供求分析
1. 一帶一路跨境基礎設施融資需求
一帶一路沿線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根據一帶一路的人口和經濟在全球中的比重,大致估算出其基礎設施的融資需求為25萬億美元左右,年均3.16萬億美元。亞洲是全球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區域,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估算,2010~2020年期間該地區每年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將高達7300億美元,其中電力和公路分別占總體需求的51%、29%。可見,一帶一路跨境基礎設施的融資需求十分巨大。
2. 一帶一路跨境基礎設施現有的融資供給
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規模大、風險高、回報低等特點,導致其資金主要來自于國家或國際組織,來自私人的資金不足0.9%。就一帶一路的基礎設施建設而言,目前的融資來源包括:亞洲基礎設施銀行,其資本規模為1000億美元,其中中國出資400億美元;絲路基金,首期規模為400億美元,資金來源外匯儲備、中國投資公司、中國進出口銀行、國開金融,資本比例為65%、15%、15%、5%;金磚國家銀行,資本金規模為1000億美元;上合組織開發銀行。此外,中國將向南亞、上合組織、非洲分別提供200億、50億、300億美元的信貸配套支持。此外,區域性和國際性組織也為一帶一路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部分資金。上述各種融資渠道目前能向一帶一路跨境基礎設施提供的融資規模為3500億美元左右,遠遠不能滿足融資需求。
3. 一帶一路跨境基礎設施的潛在融資供給——國內私人資本
私人資本、特別是中國國內私人資本是一帶一路跨境基礎設施潛在的有力融資供給者。中國國內近年來的個人存款就超過5萬億美元。當然,一帶一路沿線、特別是東盟的個人儲蓄規模也比較龐大。鑒于中國是一帶一路的倡導者,本文主要考慮如何引導國內私人資本參與一帶一路的跨境基礎設施建設問題。
三、國內私人資本參與
一帶一路跨境基礎設施建設的動力
1. 勞動力成本上升刺激國內私人資本走出去
相關研究表明,在2010年,中國每小時勞動報酬分別是菲律賓的1.27倍、泰國的1.52倍、越南的2倍、印尼的4倍(魏浩等,2014)。在此背景下,中國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走出去,是重新獲取競爭優勢的必然選擇,一帶一路沿線是中國產業轉移的重點。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5年1月份的預測,中國2015年、2016年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6.8%、6.3%,國內的投資增長將相應放緩。
2. 跨境基礎設施投資具有抗經濟周期性
跨境基礎設施是經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其收益不隨經濟周期而大幅波動,細水長流。國內私人資本經歷資源、房地產等行業大幅擴張后,逐漸走向理性,跨境基礎設施投資的抗周期性日益受到私人資本的重視。
3. 跨境基礎設施投資享受政府的優惠
鑒于跨境基礎設施的巨大外部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均把其作為發展的重點,給予優惠。亞洲各國積極推進泛亞高速公路網絡建設,爭取建成“無縫亞洲”。歐盟提出到2030年要把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等整合成統一的跨歐洲運輸網絡。國內,2015年3月公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明確提出引導私人資本參與包括跨境基礎設在內的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建設。
四、國內私人資本參與
一帶一路跨境基礎設施建設的困難
1. 跨境基礎設施的投資回報率較低
投資回報率是影響私人資本流向的重要因素。跨境基礎設施的外部性很難內部化,導致其投資回報率相對較低。據統計,鐵路的回報率在5%左右,電力回報率在在12%~14%之間。因此電力是私人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領域。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2012年全球私人資本投向電力、電信、交通的資金分別為768億美元、524億美元、482億美元。相反,房地產等投資的回報率比較高,因此成為私人資本的主要流向對象。據統計,2013年中國流向海外的跨境房地產投資總額為128億美元。而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公布的《世界投資報告2014》,全球私人資本流向包括基礎設施在內的可持續項目投資的比例僅為0.9%。
2. 跨境基礎設施投資的貨幣錯配風險較高
國內私人資本參與跨境基礎設施建設,先要將人民幣轉化為美元,再進行投資。項目收益卻是沿線國家的貨幣,要通過美元才能轉換為人民幣。因此,受匯率波動和通貨膨脹的影響,導致投資收益的波動性大,這就是貨幣錯配的風險。基礎設施投資周期長,加大了貨幣錯配風險。一般而言,基礎設施建設周期長,回收期更長。而期間,包括人民幣在內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幣的匯率波動較大。以人民幣匯率為例,從2014年3月15日開始,其波動幅度從1%上調到2%。而一帶一路沿線很多國家的經濟以資源輸出為支撐,經濟結構單一,其匯率更容易受國際金融市場波動的影響。2014年年底以來的國際油價下跌,就導致俄羅斯盧布的匯率大幅下降。
3. 跨境基礎設施的融資市場不完善
目前,一帶一路跨境基礎設施融資以政府和國際組織為主,還沒有開發出適合私人資本參與的投資產品和項目。與之相應的二級市場缺乏,導致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的私人資本退出機制不完善。基礎設施投資的周期長,如果缺乏相應的二級市場,私人資本不能適時退出,從而不愿投向基礎設施建設。
五、促進國內私人資本參與
一帶一路跨境基礎設施建設的對策
1. 以合作模式的創新提高私人資本參與跨境基礎設施的收益率
適當將跨境基礎設施投資的外部性內部化是提高參與私人資本回報率的重點,而將跨境基礎設施與沿線的商業項目相互捆綁是其有效模式。以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方,捆綁沿線資源開發,提高投資方的收益。假設一個跨境公路的投資為2000萬美元,收益率為5%;捆綁一個中國與該公路沿線國家物流建設項目投資為2000萬美元,收益率為15%;則捆綁后加權(權重為投資規模)的收益率為10%,從而提高了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競爭力。
2. 以投資方式的創新化解貨幣錯配風險
以人民幣方式直接投資方式,減少美元波動的風險,直接化解國內私人資本參與一帶一路跨境基礎設施的貨幣錯配風險。擴大人民幣與沿線國家貨幣互換的規模,推進它們之間直接掛牌、兌換和交易,帶動人民幣走出去、助推人民幣國際化。建立人民幣回流機制,允許符合條件的一帶一路沿線相關機構經營人民幣儲蓄和投資業務。以公私合作(PPP)方式間接化解國內私人資本參與一帶一路跨境基礎設施的貨幣錯配風險。PPP是指政府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相互合作,讓私人部門所掌握的資源(包括資本)參與提供公共產品,最終實現政府公共部門的職能并同時為私人部門帶來利益。公私合作方式中,公共部門盡可能大地承擔由自身優勢伴生的風險,借鑒并拓展歐盟對基礎設施進行擔保的做法,對因匯率波動和通貨膨脹因素導致的投資收益下降的項目進行適當補貼,使得私人資本承擔的貨幣錯配風險盡可能小。
3. 建立健全融資市場便于私人資本進入
一是充分發揮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先導作用,設計出盈利性的項目和產品,供私人資本參與跨境基礎設施建設。根據國家剛剛出臺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結合沿線國家的實際需要,確定優先發展的基礎設施領域,建立包括項目可行性報告等在內的項目庫。二是實施跨境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具體是以跨境基礎設施的收益作為對象,發行債券來融資。對于建成的跨境基礎設施而言,實施資產證券化,可以成為投資者退出的渠道;對于沒有建成的跨境基礎設施而言,其可成為私人小額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途徑。三是建立一帶一路跨境基礎設施證券交易所,為國內乃至沿線私人資本參與一帶一路跨境基礎設施投資提供平臺。
[參考文獻]
[1] Edmonds, C., and M. Fujimura. Road Infrastructure and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Evidence from the Mekong[A]. In Infrastructure and Trade in Asia[C]. edited by D. Brooks and J. Menon. Cheltenham: Edward Elgar.2008.
[2] 亞洲開發銀行研究院.亞洲基礎設施建設[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3] 魏浩,李翀.中國制造業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基本態勢與應對策略[J].國際貿易.2014(3).
[4] Development Bank Institute.ASEAN 2030:Toward a Borderless Economic Community[EB].2014. http://www.adbi.org/files/2014.07.18.book.asean.2030.borderless.economic.community.pdf.
[5] Biswa Nath Bhattacharyay. Financing Asias Infrastructure: Modes of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of Asian Financial Markets[EB].ADBI Working Paper 229.2010. http://www.adbi.org/working-paper/2010/07/12/3937.financing.asia.infra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