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瑛
摘 要:該文以問卷的方式對福建省閩臺高校聯合培養人才項目赴臺學習學生的思想動態進行調研,通過調查顯示赴臺學習學生的思想動態呈現出對臺灣學習生活適應性強、對臺灣學習生活滿意度高、對來自大陸高校的指導和關心要求強烈、對兩岸關系動態方面關注度低等特點,提出要強化赴臺前的思想教育,突出在臺期間的思想輔導,重視離臺返校后的思想跟蹤,才能積極地應對學生出現的各種思想狀況,確保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關鍵詞:閩臺合作辦學 赴臺學習學生 思想動態研究 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11(a)-0229-02
2009年5月,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賦予了福建對臺教育交流與合作先行先試的地位。在高教領域,福建省教育廳于2009年提出了在閩高校中實行“校校企”閩臺高校聯合培養人才項目,即由省內高校和臺灣高校以及在大陸的臺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聯合培養海西經濟建設所需的人才。在此機遇下,福建省內各高校紛紛申報閩臺合作聯合培養項目,到目前為止,共有31所高校開設閩臺高校聯合培養人才項目,2015年招生數達到6 675人,福建省也成為大陸高校學生赴臺學習人數最多的省份。但兩岸社會制度不同,價值觀念差異,臺當局在研擬開放陸生赴臺學習就明確為“展現教育柔性國力”為目標,所以,對赴臺學習學生的思想動態進行調研,以提出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對策十分必要。
1 當前赴臺學習學生的思想動態
課題組對福建省閩臺高校聯合培養人才項目赴臺學習學生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共發放思想動態問卷438份,回收 430份。從調查數據顯示赴臺學習學生的思想動態呈現出以下特點。
1.1 對臺灣學習生活適應性強
調查顯示,赴臺學習學生能較快適應在臺的學習生活,77.4%的受訪學生表示他們在1、2個月時間內就已經適應了臺灣的學習生活;74.6%的受訪學生表示組織赴臺行前教育中臺灣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講授讓他們印象最深刻;在臺灣學習期間,學生們關心的臺灣的資訊信息排在前3位的分別是臺灣的旅游資訊、美食資訊和文化資訊,學生們更是利用各種假期安排到臺灣各個景點觀光旅游。
1.2 對臺灣學習生活滿意度高
調查顯示,赴臺學習學生認為臺灣高校學習經歷“好”和“非常好”的比例高達70.8%;認為“推薦”和“極力推薦”同學或朋友去臺灣讀書的比例多達68.3%;對臺灣印象方面,73.7%的學生表示臺灣的“社會文明和良好環境”非常吸引他們;臺灣高校的教學與大陸相比較突出的排在前3位的是“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的學術水平和課堂氣氛”;在學生管理方面給赴臺學習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排在前3位的是“服務態度、管理理念、工作效率”;由此看到學生對在臺灣的學習生活滿意度較高,調查中40.9%的學生有考慮今后到臺灣工作,16.2%的學生表示特別想去臺灣工作。
1.3 對來自大陸高校的指導和關心要求強烈
調查顯示,盡管赴臺學習的學生很容易適應在臺灣的學習生活,在臺灣期間與臺灣師生及朋友相處融洽,但在調查中發現,學生在臺灣學習期間,業余活動有68.3%的同學大部分時間是與大陸同學一起游玩,參加社團活動的僅占6.9%,身處異鄉,學生還是存在內心的孤獨感,尤其需要老師的關心和指導,但調查中不少學生認為他們得到的關心不夠,大陸高校和臺灣高校在課程設置方面還應加強溝通。
1.4 對兩岸關系動態方面關注度低
54.8%的赴臺學習學生表示在臺灣期間,對大陸的時事新聞“經常關注”,45.4%的人表示“偶爾關注”;26.7%的赴臺學習的學生表示對臺灣當局對陸生制定的政策不了解。調查中,不少赴臺學習的學生覺得到臺灣之后,環境的變化使得自己與大陸在心理上產生了一定的距離感,認為大陸發生的事情“好像和自己沒什么關系”。
2 加強赴臺學習學生的思想教育的對策建議
2.1 強化赴臺前的思想教育
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應該抓住關鍵,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赴臺學習的學生行前教育十分必要。行前教育在內容上不僅要教育學生對臺灣的歷史、文化、社會、政治、經濟、人文習俗等各方面有一個正確的了解和認識,初步掌握大陸對臺工作的方針、政策;還要教育學生遵守臺灣地區法紀法規,尊重臺灣地區風俗習慣,體現大陸學生良好精神風貌;更要教育學生珍惜赴臺學習機會,不能僅關注景點游玩,應與臺灣高校師生廣泛交流,增進友誼,作兩岸高校溝通的橋梁和紐帶。在教育形式上設計上可以通過課程講授、編印赴臺學習小手冊、與已去臺學生交流會等多種形式進行。
2.2 突出在臺期間的思想輔導
2014年福建省教育廳、福建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赴臺學習交流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規定“今后凡選派學生赴臺學習交流的學校必須配備專職教師帶隊管理,帶隊管理教師必須遴選思想覺悟高、責任心強,并有較強的管理能力和處事應變能力,在臺期間主要負責赴臺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時了解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協調處理突發事件等。”這個規定的出臺有利于加強對赴臺學習學生的關心和指導,但要真正取得成效,還是要將服務理念貫穿于教育管理全程,學生赴臺期間,不僅是帶隊老師,還是所在學院的學生工作人員都必須關心學生,可以建立由學生、帶隊教師和學校學工人員參與的QQ群或微信群,隨時在線解決在臺學生的思想困惑和生活難題,真正將學生當親人,將服務貫穿于工作全程。選派的教師最好是專業技能型教師,既能夠勝任學生的學習指導工作,又擅長于學生交流溝通,作學生的思想工作,在學生學習生活出現困惑的時候給予及時的指導和幫助,為學生在臺學習保駕護航,所在學院也要加強對帶隊教師的日常監督和考核。
2.3 重視離臺返校后的思想跟蹤
赴臺學習學生去臺灣學習有個適應的過程,返校后也有個適應的過程,閩臺合作項目的學生完成在臺學業返回大陸一般是7月份,在臺灣1年的求學生活比較豐富多彩,回校時可能很多同學還沉浸在寶島的歡樂時光里,這時需要幫助同學們迅速調整狀態進入大四學年實習、求職、考研的畢業季狀態。同時,學生完成在臺的學業返校后,學校必須繼續跟蹤管理,通過座談會、報告會、問卷調查、個別訪談等方式,全面、深入了解學生赴臺學習生活等情況,及時發現學生赴臺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應對,提高工作管理水平和教育的針對性。
3 結語
大陸學生赴臺就讀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重要成果之一,隨著兩岸高等教育的合作日益拓展,規模將不斷地擴大,會有越來越多的大陸學生赴臺學習,對于赴臺學習學生的思想教育,必須行前做好引導,期間做好指導,事后做好輔導,才能積極地應對學生出現的各種思想狀況,確保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參考文獻
[1] 李同樂,盧志米.大陸赴臺學生思想政治現狀與對策[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5(3):59-63.
[2] 佟巖.赴臺研修學生的教育管理[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2):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