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召生
近日一位大學校長私下抱怨,半個月里他連續參加了幾場“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論壇,主題相近不說,有的主講嘉賓都是同一人。但他還是不得不擠出時間去參加,怕遺漏了某些信息,錯過了學校發展的機遇。
這位校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特別是媒體報道有官員否認“高校轉型說”之后,一些地方高校更是亂了陣腳,害怕自己跟錯了隊。筆者認為,導致地方高校這種思想混亂的原因,應該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地方本科高校需要轉型嗎?”從大的方面來說,回答應該是肯定的。在整個國家正處于轉型發展之中的大環境下,作為既要服務社會發展又要引領社會發展的高校,自身的發展路徑不進行相應的調整,從邏輯上講是行不通的。特別是在“新常態”下,社會對高校轉型的要求更加迫切。
因此,不僅是地方高校,整個高教系統都存在轉型發展的問題。近日清華北大的綜合改革方案相繼獲批,從中也可看出這種轉型的端倪。“清華40條”的提出,更是在操作層面做出了具體設計。依筆者的理解,解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是要更加重視價值觀培養,清華要改變外界“留美預科班”的懷疑;解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是要強化國際視野和跨文化的競爭力,以改變外界“一個模子刻的”的陳見。清華北大尚且如此,地方院校怎么可能回避轉型呢?
“已經定位為應用型,為什么還要轉型?”這個問題的答案,地方本科院校自身最為清楚。理想中,實現了“地方性、應用型”辦學定位的高校,已經建起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聯動的調節機制,確實沒有再折騰的必要。但在實際運作中,往往辦學定位是一回事,辦學行為卻是另一回事。正是這種定位與行為的偏離,才導致今天需要“引導轉型”的結果。
國家希望“引導轉型”的新建本科高校,都是1999年擴招之后組建的。建立這些高校的目的,本身就是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并且,這些高校大都是由高專和中專合并組建而成,本身就帶著行業企業的基因。但在發展過程中,單科性學院都想成為多科性大學,教學型、應用型的大學,都想成為綜合性研究型的一流大學。這不僅導致了“千校一面”,對整個國家而言,不僅財力上做不到,也沒有那個必要。因此,今天我們強調的地方大學轉型,并不是對高校過去發展的否定,而是一種本質上的回歸。
“應用技術大學強在哪里?”這才是我們必須認真考慮的一個大問題。與目前的地方本科和高職相比,如果我們說不清楚應用技術大學的明顯辦學優勢和未來發展前景,不僅地方本科大學沒有轉型的積極性,社會上接受起來也會成為問題。
依筆者理解,我國應用技術大學有一個明顯的模仿對象,就是德國的應用科學大學。從本質講,這類大學有著明確的辦學地位和服務半徑,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涇渭分明。在辦學行為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其鮮明的特征。這也正是我們的地方本科大學最為缺少的成分。
但真正轉起來卻并不那么容易。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德國“雙元制”引入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已超過10年,至今仍處于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探索之中。從某種意義上說,找出這種水土不服的病根,對于將來的應用技術大學至關重要。
因為有國家政策和財力的支持,目前許多地方本科大學已積極行動起來。德國的應用科學大學和臺灣地區的科技大學等,也看好這一教育市場。此時我們更要看準方向,確保這錢用在刀刃上,花得很值。
(選自:《中國教育報》2014年12月15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