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玲 趙華艷 武雅蓉
隨著市場經濟的增長與信息技術的進步,人們對于發展自我、發展經濟的需求不斷增加,對于社會各界信息也越來越關注。作為信息傳播最有力的工具,電影、電視、廣播、報紙等多種媒體,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與廣度向社會各界傳播著大量信息。同時,媒體中也存在大量的消極因素,對社會各界產生了較大的沖擊。獨立學院學生正處于信息饑渴的狀態,面對媒體傳播的信息,通常只是被動的接受,而分辨與判斷的能力較弱。因此,如何通過媒介素養教育,提升獨立學院學生分辨信息的能力,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話題。
一 媒介素養教育概述
從表面上看,媒介素養教育就是關于媒介素養的教育,但是這種理解還不夠徹底。雖然媒介素養教育已經發展了四十多年,但是對于媒介與教育這兩個詞的看法,不同國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也有著不同的看法。
1973年,關于媒介素養教育的概念,聯合國給出了相關定義:媒介素養教育就是對當代信息傳播媒介的教學與研究,涉及到獨特的知識范圍,與利用媒體達到教育的目的是有所差異的[1]。
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媒介素養教育的概念仍然沒能統一起來。早起的批判性觀看技能、視覺意識、視覺傳播、電視素養、圖像素養、屏幕素養等,都與媒介素養有著很大的關聯。上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互聯網與新媒體的出現,媒介素養牽涉到的范圍被不斷拓展,不但包含信息的評估與判斷能力,還包含了信息的傳播與創造能力。
當前,我國比較流行的媒介素養教育的定義為,媒介素養教育是培養廣大群眾媒介素養的教育,可以劃分為4個方面:①掌握如何充分利用媒介獲得自身的發展;②掌握信息傳播的技巧與理論知識;③對媒介信息的價值與意義進行準確的判斷與分辨;④掌握媒介的基本知識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媒介。媒介素養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讓群眾不會由于媒介信息的傳播而成為媒介的奴隸,而是讓群眾充分利用媒介獲得自身發展的動力[2]。
二 獨立學院學生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必要性
1 傳媒產業的發展狀況
在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后,我國的媒體市場取得了迅速的發展。對于廣大群眾來說,媒體傳播的內容更具多樣性,一切為群眾服務的宗旨已經被超越,甚至發展成無條件滿足群眾要求的特征[3]。媒體在經營與傳播方面也體現出更加商業化的特點,版面與內容顯著增加。此外,業外資本也逐漸進軍媒體行業。
目前,我國居民每天平均花5個小時的時間在媒體上,其中,上網10分鐘,廣播半個小時,雜志半個小時,書籍50分鐘,報紙一個小時,電視2個小時。能夠看出,媒體已經成為廣大群眾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隨著媒體的發展速度不斷提升,也凸顯出許多負面的影響。在一段時間內,媒體所占有的市場份額是受到限制的,因而出現了許多惡性競爭。在這個復雜的信息環境下,如何對媒體傳播的信息進行科學的分辨與吸收,是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話題[4]。
2 涵化理論分析:為什么需要媒介素養教育
上世紀20年代開始,電影對于社會與個人的不良影響,在社會各界引起了一定的關注,隨著50年代電視媒體的迅速發展,電視媒介效果被廣泛研究,并出現了許多有效的研究成果。其中,涵化理論就為早期的媒介素養教育奠定了強力的理論基礎。
在涵化理論出現前,有限效應理論與最大效應理論在媒介素養教育方面,具有較大的影響力。有限效應理論指出,媒體傳播信息的效應是有限的,只會引起表層的改變。最大效應理論指出,媒體傳播的信息效應是十分巨大的,能夠在社會各界造成重大的變化。按照有限效應理論,媒體對于群眾產生的影響是非常小的,那么就沒有必要進行媒介素養教育。而按照最大效應理論,媒體對于群眾產生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群眾在媒體面前完全沒有任何主動性,群眾對于媒體的依賴,使得媒介素養教育很難發揮出較大的作用[5]。
而涵化理論與上面兩種理論不同,這種理論指出,媒體會對人類的認知產生中長期的影響,這種影響具備潛移默化的特征,換句話說,媒體是人類行為、信仰、認知、觀念塑造的重要力量,對于現實世界的構造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長期接觸媒體的群眾,會將媒體傳播的信息不知不覺地轉化為認知結構的一部分,使得自身對社會的認識與媒體傳播的信息更加相似。
這樣就能夠得知,媒體信息是構成人類認知結構的主要來源,如果接觸到較多的媒體信息,這些媒體信息很可能取代個人的認知與理念,從而影響群眾對社會的真實看法,也就是所謂的涵化過程。葛伯納在研究中發現,長時間觀看暴力電視節目的人,會逐漸失去對暴力的受害者的同情性,甚至覺得只有暴力才能讓生活更有樂趣,這些人最終會變得冷酷、自私,很難與其他人愉快相處。這說明,媒體傳播的負面信息,可能導致人變得冷酷、麻木。
涵化理論更加注重媒體對人類認知的長中期影響,這與認知心理學的理念有很大的相似性。媒介素養教育的關鍵,就是從小開始,在可塑性較強、心智未全面發展的兒童或少年時期,就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目前,媒體在獨立學院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因而媒介素質教育對獨立學院學生的認知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對涵化理論的掌握,能夠了解到媒體是如何影響獨立學院學生的認知形成過程的,進而制定科學合理的策略,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3 新媒體正在撞擊獨立學院學生
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互聯網、電視等多種新媒體形式。在這些新媒體出現的同時,也對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獨立學院學生處于復雜的信息時代,面臨著新媒體前所未有的“轟炸”,新媒體不僅對他們所處的社會、家庭與學校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還改變了他們個人的生活習慣與興趣愛好。
在各種媒體中,獨立學院學生接觸最多的屬于電視了。實際上,從兒童時代開始,他們就能夠在電視上看懂一些低幼節目,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開始能夠理解電視中播放的部分內容。在獨立學院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會觀看大量的電視節目。因此,電視已經逐漸取代父母,成為他們的學前啟蒙教師與親密伙伴。在獨立學院學生的成長過程中,電視改變了他們掌握知識、獲取信息、認識社會的方式,尤其在這個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的年代,孩子們一起玩耍的機會不斷減少,電視逐漸成為了孩子們的伙伴,陪伴他們度過了漫長的假期。同時,電視還對他們的生活觀念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使得他們在吃、穿、用上都追求時尚、流行,對于電視節目中行為的模仿也不在少數。
根據一份對獨立學院學生的調查報告,長時間觀看電視節目可能導致他們的攻擊性行為上升65%,價值觀下降42%,對“性”的興趣上升58%。目前,獨立學院學生與父母的接觸機會越來越少,而在觀看電視的時間卻在不斷增加,如何引導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是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話題。
對于獨立學院學生來說,互聯網的流行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控制不當,很可能帶來嚴重的負面效果。獨立學院學生沉迷網絡、為與網友見面離家出走、觀看網上黃色電影等多種現象已經十分普及,使得很多家長為之痛心。
互聯網除了這些明顯的不利影響外,對于獨立學院學生的成長還有其他的影響?;ヂ摼W的普及,帶動了新媒體多元化的進程,使得學生的價值判斷標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互聯網帶來的消費方式變化,使得獨立學院學生在消費上更加注重個性化,但是過于關注個性化可能降低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傳統媒體由于層層嚴格把關,具備良好的社會維系能力,然而互聯網媒體信息的自由化使其缺乏權威性,如果獨立學院學生僅僅通過互聯網形成對社會的認知,在他們心中就難以形成社會的權威性。這就會對獨立學院學生價值判斷與社會傳承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
當前,新媒體的市場競爭十分激烈,新媒體過于迎合社會需求的變化,而帶動社會需求的作用較弱,這種現象會使得獨立學院學生獲取的信息相對膚淺,形成缺乏邏輯性的知識結構。新媒體“傻瓜化”的特征,使得獨立學院學生的行動更加缺乏思考。此外,新媒體過分注重專業化,而沒有充分發揮出社會現實問題的傳播效果,使得獨立學院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對社會的發展缺乏必要的關注。
在這個信息技術發達的時代,傳媒環境仍然不容樂觀,既然無法為獨立學院學生提供良好的傳媒環境,也無法限制獨立學院學生對媒體工具的使用,那么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增強他們解讀、分辨信息的能力,而只有通過媒介素養教育,不斷提升獨立學院學生的媒介素養,才能實現這一目標。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信息化深入到社會各界,如何在信息化的潮流中生存下來,如何將媒介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是當代公民必須具備的素養,這對于獨立學院學生的發展十分關鍵。與其他教育方式不同,媒介素養教育具備自身獨特的方式,需要媒體、家庭、學校與社會的積極配合,才能真正達到媒介素養教育的目標。隨著政府對獨立學院學生成長環境的關注,學校加大素質教育的執行力度,家長與媒體積極參與進來,這樣,媒介素養教育在我國必將迎來長期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艷秋,裴凌罡.我國原生性媒介素養教育實踐探析——以北京高校電影公選課為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0(7):128-131.
[2]張雪黎.淺談媒介素養教育與高職大學生社會化[J].職業教育研究,2009(5):10-11.
[3]劉加勤.網絡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11):157-159.
[4]張雪黎,鄧旭華.高職生媒介素養教育狀況調查及對策研究[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09(4):47-50.
[5]張潔,徐雯.中小學媒介素養教育的困難與原因[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1):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