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茂春
延安精神是我黨在延安開展革命斗爭和生產實踐中積聚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領導人及其勞苦大眾在抗戰時期繼承民族文化傳統美德、總結長期革命斗爭實踐經驗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具有典型時代特征的革命精神。在當今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大學生的道德思想政治狀況如何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由于經濟全球化的負面效應以及市場經濟發展還不完善、不成熟,當代大學生的德育觀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腐朽思潮的侵蝕,故而準確理解和深刻把握延安精神對大學生道德品行培育的價值,對加強當代大學生德育教育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當代大學生道德品行失范現狀
1 思想政治覺悟境界失衡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和國家保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重要路徑,也是實現現代化和人類幸福的強大武器。由于我國仍然處于生產力不發達階段,加上世界政治多元化趨勢的深刻影響,不少大學生出現政治信仰迷茫、主人翁意識淡薄的思想,甚至盲目推崇追求西方多元政治,崇尚個人主義訴求,這驅使他們在發展路徑選擇、思想體系構建、人生理想追求等方面忽視集體主義、社會集體感和奉獻精神,出現理想信念不堅定而且迷茫。以致于大學生思想品行逐步向世俗化、功利化轉變,沒有一種正確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仰,缺乏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注以及民族發展的深入思考。這使大學生不僅愧對黨和國家對自己多年的教育與培養,還缺失了一名大學生應有的基本思想政治覺悟。
2 誠信和公正意識缺失
當今大學生多是90后的獨生子女,他們個性鮮明、思維獨特,然往往表現出價值取向多元化、誠信意識缺失等特點。在大學校園內,“城鄉差別”、“貧富差別”的現象還依然存在,很多學生為了滿足自己內心強烈的需求,不顧自身家庭實際經濟條件而出現盲目攀比現象。有的學生將這種差距歸結為家庭環境、社會公正、他人歧視等外在客觀原因;還有的人為了得到更多的光環榮譽和實際物質利益,不惜在工作、生活、學習上作假舞弊。實際工作中往往出現一部分家住高寒山區和思想閉塞的貧困學生不申請助學金,而另一部分家庭條件優裕的學生絞盡腦汁去獲取低保、助學金等國家補貼的狀況,這種現象不同程度地彰顯著當代大學生誠信意識的缺失。鑒于此,有必要用延安精神對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品行進行“實事求是”、誠實守信等方面的積極引導,為其道德品行的提升提供一種可資借鑒的價值選擇。
3 享樂主義泛濫
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能夠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有創新意識,勇于思考追求新知,敢于擔當不怕負責。另一方面,大學生往往受到來自各種途徑的社會功利主義、物欲主義的負面影響,將人生選擇與道德價值判斷的標準過多建立在是否對自己有現實收益,是否能帶來個人利益的標準上。主要表現在:生活上,自理能力差,有鋪張浪費、講排場和超前消費現象;學習上,怕苦怕累,投機取巧,缺乏進取精神;思想上,價值觀失位,精神空虛,有不切實際的虛空幻想。這導致大學生缺乏踏實實干和艱苦創業的精神,過分強調優越、舒適的生活環境,對享樂主義推崇備至,制約了當代大學生德育品行的進一步提升。
4 艱苦奮斗精神信念缺乏
當代大學生未經過艱苦斗爭的革命年代的洗禮,意識不到如今生活的來之不易,而往往缺乏艱苦樸素、勤儉節約、居安思危的意識,自身承受力與意志力薄弱。不少學生習慣于“兩耳與不聞窗外事”,諸事由家長“包辦”“代辦”,忽視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和環境適應能力訓練,甚或出現家長到學校“陪讀”的現象。大學生在碰到困難挫折后垂頭喪氣、悲觀失望、無所適從,出現諸如失眠多夢、情緒低迷、精神不振等癥狀。這極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強化,培養大學生吃苦耐勞、腳踏實地的學習處事態度與堅強不屈、不畏艱難的生存勇氣。
當代大學生德育觀上的種種不良表現,不僅影響我國的人才質量,而且影響國家發展的速度和質量,更影響“中國夢”的實現。因此,對大學生加強延安精神教育就不僅僅是個人成長成才的需要了。
二 延安精神在當代大學生德育中應用的路徑
1 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延安精神教育的有效銜接
對大學生加強延安精神教育要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幫助大學生端正理想信念態度,以解決大學生道德失范的方向問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僅是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宣傳和弘揚延安精神的主要陣地。進行德育教學時充分挖掘《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教材中的有關延安精神的素材資源,將偉人故事、英烈事跡、紅色經典歌曲、宣傳影片等關于延安精神的內容銜接到系列教學內容中,使延安精神入課本、進課堂,從而幫助大學生了解并領悟延安精神的深刻思想內涵。大學生在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時,一方面要打破已有的觀念,樹立符合時代需求的新觀念,不僅學習本專業的知識,而且要涉獵其他專業的知識,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另一方面要以揚棄的態度對待新思想,吸收精華,不斷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
2 以榜樣示范拓展延安精神內涵張力
高校教師承擔著社會信息傳遞、知識傳播的重要任務,學校須以延安精神為指引抓師德師風建設,用更多的精力、更有力的舉措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始終把以學生為本、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的理念貫徹到教育教學和管理各項工作中去。在滿足學生不斷提升的求知需求水平的同時,教師需努力提升自身治學能力,用高尚的人格感化學生、用廣博的學識影響學生、用求是的作風感染學生、用扎實的基礎教育學生,達到榜樣示范的良好效果。因此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老師的個人修為對德育水平影響直接,對學生群體的影響作用至關重要。這要求從事高校教學管理工作者結合時代發展現狀以及大學生思想政治修養水平和思想道德建設方面存在的不足與疏漏,進行有針對性的全面分析與系統深入的調查研究,形成結構完善、論證嚴密的理論成果與學術著作等,從而為延安精神不斷注入新的思想活力。
3 以艱苦奮斗精神培育大學生民族復興使命感
我們黨革命歷程走的就是基層群眾路線并靠艱苦奮斗取勝的,我們的現代化建設事業也是靠全國廣大人民群眾不懈艱苦奮斗發展的。當代大學生身負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需摒棄“眼高手低”思想,始終堅持走群眾路線,堅持自力更生精神去奮斗發展。在當前激烈的就業競爭大背景下,大學生須進一步轉變就業觀念,面向基層,服務鄉村,走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奮斗之路。在進行德育教育實踐中,要充分發揮大學生(尤其是學生干部和黨員)在踐行延安精神活動中的模范帶頭作用,這不僅可以保持大學生干部和黨員道德思想的先進性、模范性,也借此能夠最大范圍、最廣程度地影響更廣大學生的思想水準、意志品質、道德修養、價值追求等精神層面。通過大學生的基層群眾路線教育使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在大學生群體中得到根植與傳播,培育大學生的優良道德品行,并使之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去。
4 開拓德育教育新載體
在當今信息高速發展時代,網絡媒介成為了大學生獲取信息和知識、進行學習和生活的重要載體。高校德育教育可通過充分利用網絡、電子傳媒等媒介途徑,拓展延安精神教育的傳播介質,如建立與延安精神教育相關的網站,將典型的反映延安精神的素材(如紀錄片、宣傳書畫、主題文章等)上傳到網站上,并在網頁上采取網絡調查、評論、鏈接等方式對大學生加強延安精神的宣傳和弘揚,從而使延安精神教育接近、深入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同時,利用校園廣播、校報、宣傳欄、雜志等各種大學生身邊的媒介方式渲染延安精神氛圍,通過潛移默化影響轉變大學生所誤解的“表象精神”、“空洞說教”思想。如此,用具有時代特征的延安精神教育素材通過網絡媒介的綜合作用開拓大學生思想,以最終打造成為大學生德育教育的新陣地。
參考文獻
[1]葉淑玲.延安精神時代價值新論[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2009(1):1-4.
[2]楊敏.論當代大學生加強延安精神教育的意義和途徑[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2(8):23-25.
[3]李玉玲.延安精神與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13(6):13-125.
[4]郭園.延安精神與大學生主流價值觀的建構[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4(1):103-105.
[5]黃宏主.延安精神[M].人民出版社,2005:56-62.
[6]王赫晨.新時代弘揚延安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D].延安大學,2012: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