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婺源是江西省一個歷史悠久的古縣,歷史上曾屬安徽管轄,是徽州一府六縣之一。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家鄉。“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徽州是被越來越多的人提及的字眼,“徽學”已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三大區域文化之一,與藏學、敦煌學、竟相輝映。婺源被稱為“中國最美的鄉村,中國傳統文化的家園”。 歷時三十八天,騎摩托車游歷了婺源的兩山,十多個古村落(文公山、大漳山、曉起村、汪口村、李坑、紫陽、理坑、長灘村、清華、延村、思溪、洪村、嚴田、篁村、江灣等)。走訪了朱熹、詹天佑二位世界級名人故里,并在上曉起村、思溪村、理坑與農民同吃同住,創作了二十七幅油畫和四百多幅攝影作品及二萬多字的寫生、采風日記。
關鍵詞:婺源 中國最美的鄉村 寫生
一、世外桃源——上曉起村
2009.7.12.中午到達婺源的下曉起村準備住宿,在村里轉了轉感覺沒有網上說得那么好,人很多,商業味很濃,這時我忽然想起還有個上曉起村,在一村民的指引下我騎上了一條又窄又光的古石板路,而那些石板高一塊低一塊的,開始真的有些怕,從來沒有騎過這千年古道,我小心翼翼地騎過二公里石板路到達了村口,在村口一位賣茶葉的老人介紹下來到河邊葉老師家住宿,這家女主人很熱情地迎接了我,男主人及兒子都是老師,我想,住在這樣一家知書達理的家里可能會少很多麻煩。 哦,現在想起沒買門票,也算逃票哦,進村時就沒人問我,這可能就是騎車的好處之一吧,一般人都認為我是當地村民小販,也有說我是做木工活的,因為我車上有幾個木畫框。 安頓好后出去轉了轉,雨霧中的小村很美,這里很安靜游客也很少,是國家級文化生態示范村,可算是個世外桃源哦。
晚上到村里轉了轉,看見村民們聚在木橋(村里有兩座木橋)上吹風訥涼、聊天,小孩子們在橋上鋪上涼席戲鬧玩耍,個個歡聲笑語,真是好山、好水、好開心。村民在橋上訥涼,在我看來是上曉起村一道特殊的風景,這才叫和諧的村風。不象城里人,左鄰右舍幾星期也難說上一句話,就是那天遇上了,一時半會也不知說什么好。
二、畫景寫情知古人
2009.7.16.天剛亮我就帶上畫具出去選景了,村南邊山下一片樟樹林吸引了我,那些老樹干的自然曲直變化很有韻味,加上樹林前面有一小柴棚及進林的小路,真有些象十九世紀俄羅斯風景畫家希施金的森林畫面。我在這片樹林前支起了畫架,又在旁邊農家里借了凳子,就開始工作了,因此景很吸引我,所以畫得很順意,但最后的畫面效果沒有想象的那么好,主要是太過于寫實,少了些自己的想法與處理。畫到中途時有一老農過來看我畫畫,我就邊畫邊與他聊上了,聊了些上曉起村的一些舊事,也算是對這個小村有了大致了解吧。收拾了畫具在回住處時我特地去看了剛才老人說的“榮祿第”古豪宅,“榮祿第”又稱“思訓堂”,是清代一品大員江人鏡的府第,江人鏡生于道光三年,三歲讀書七歲會寫詩,道光二十九年中舉,1861年受賞一品花翎頂戴,1891年任兩淮鹽運使,生有十男七女,多為人杰,現大部分定居揚州。
三、思溪村的河水清又純
2009.7.22.晴 ,上午10點我已搬到了思溪村一家“客悅旅店”。在曉起村的十天里畫了11張作品,看著這些作品我想了很多,總體上深度不夠,畫得太快,想得太少,正真使我滿意的作品只有一幅。我要在這個村里調整好心態及創作方式,畫幾張有想法的作品。
安頓好行裝和這家人吃了中飯后就拿著速寫本出去選了幾個景點,勾勒了幾張草圖,準備明天去畫。 我住上曉起村是因為那里安靜,絕對是個四輪車進不去的世外桃源。而來思溪村是因為村口有座讓我想到那個浪漫電影《廊橋遺夢》里的廊橋,還有廊橋下面那條清澈見底的溪流。我喜歡游泳,每天畫累了就到溪里把頭扎進水里讓身體漂浮,成群的小魚不時從身邊飛過,那種感覺真好,一天的勞累會馬上消失。想想我們城里的游泳池人多水臟的,游一次還要十塊二十塊的,所以自從我來到婺源每晚都是在河里游泳、洗澡、洗衣服。婺源的每個古村落都有大小溪流,這些清澈的溪水最終都流進了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
四、破解古豪宅的秘密
2009.7.25.晴 ,今天畫的這幅作品是我昨晚來看過想過的,我想在一個畫面上表現出二條古巷子四面老墻,采取超正常視覺的多視點構圖,我在現場選了三個點,先畫中間再移動畫兩邊,用了一上午的時間才把構圖和形畫好并確定了光影關系,下午又作了些修改,明天的上午待光影一致時再去繼續。 畫畫的中途我隨一旅游團去看了本村的一個重點傳統文化遺產—“百壽花廳”,圖在俞氏三兄弟的老三家里(思溪村是俞氏家族所在地),大門上有96個寫法各異的木雕壽字,大門上方的正中有一個壽字,后房門上方一邊一個,就是沒有找到最后一個壽字,這時導游就給我們講了,百壽圖為什么只有99個壽字圖形呢,這就是百壽花廳深藏的玄機,歷經幾百年無人破解的迷,竟然被香港鳳凰衛視不經意間在空中發現這幢古豪宅的建筑布局竟是一個壽字形,破解了困擾多少人的秘密。在這種文化古村落里寫生隨時隨地都能增長知識,了解歷史啊。思溪村最先是被《聊齋》劇組發現,后又在這里拍了《青花》、《暖》、《怎能失去你》、《夢回青河》等影視劇,素有“影視文化名村”之美譽。
五、文公山的朱熹傳奇
2009.7.30.我是當天文公山的第一位游客,剛好有位村民要進山我就隨他上山了。入園不遠就看到當年朱熹回鄉掃墓時在山上栽植的24棵杉樹,現尚存16棵,筆直挺拔,聳入云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林,有“江南古杉王群”之譽。1209年,宋寧宗謚朱熹為“文公”;1269年,宋度宗賜婺源為“文公闕里”,后人就將此山更名為文公山。 “北有孔子,南有朱熹”,朱是繼孔孟之后的另一座高峰,朱認為在超現實,超社會之上存在一種標準,它是人們一切行為的標準,即“天理”,只有去發現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壞這種真善美的是“人欲”。因此,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欲”,這就是朱熹客觀唯心主義思想的核心。朱是世界級的文化巨匠,他博大精深思想體系中的民族氣節、勤政愛民、發奮立志、修身好學、誠信品德、自我節制等精華對中華民族性格的形成與發展產生過積極影響,對當今社會的垂范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如朱熹的“忠孝廉節”就“廉”而言,他認為“官無大小,凡事只是一個公”,“百事孝為先”;還有如:“詩書不可不讀,禮儀不可不知”,“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等等。 在朱熹紀念館里有好多關于朱熹的傳奇故事及他眼角生有七顆痣的特別畫像。其實在這之前我對朱了解甚少,除了知道他的兩句詩之外什么都不知道了。那兩句詩是“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六、理坑村的農家飯
2009.8.10.在理坑畫了10天了。我每天都自己做飯,在農村就是這樣,你住久了他們也就不把你當外人了,家里一般不鎖門,想吃啥自己隨便做,只要家里田里有的或鄰家田有的都行,在菜地里摘了青菜順便就在溪水河里洗一洗,直接下鍋炒,那是絕對新艷的綠色蔬菜,我炒的虎皮青椒和青豆是左鄰右舍村民們的最愛。村里人吃飯時也挺有意識,揣著一大碗飯菜到處跑,那家菜好就吃上幾口,還有說有笑的,村里的人就是一大家人,那種感覺真好。
下午在舊畫布上作畫很有感覺,老房子的那種歷史的厚重感,那些因時間而留在老墻上的斑痕色塊,加上用刮刀上色,效果很好,當太陽從山頂照過來時,我抓住了那一束生命之光,使我的這幅作品有了生機。馬奈也曾說過:“畫中的主要角色是光。”天空和前面的菜地我作了平涂的裝飾處理,中間的老房子和殘墻為寫實及厚畫法,中間色調偏暖,上下偏冷,對比很強烈,前面有很多的玉米梗,我選畫了一株作代表,有一種設計創意的味道。總之,無論怎么畫,只要有想法地去畫好每張畫就夠了。 回住處時看見一位合肥來的畫家在溪邊畫畫,我們聊了一會兒。在理坑每天都有來的、走的畫家,可以隨時隨地交友學藝,加上清新的空氣和綠色的農家飯,這就是來婺源寫生的收獲。
七、婺水之源
婺源的美就象它涓涓流淌的清澈小溪,帶著五彩的薄霧落在我的畫布上,帶著清新的氣息撫摸著我的面頰,帶著真誠的微笑流進我的心田,并用她柔軟的身軀不停地沖刷著山澗的石塊,沖刷著我的心靈。婺源是一幅韻味無窮而又永遠干不了的水彩畫,是一首通向心靈的散文詩。 其實,“婺”字本身就是一個優美的傳說:一個左手持矛右手著文的女人宛在水中央,她清純美麗,文武雙全,隱藏在深山碧水中,她是來自神秘的天邊,又飛回了遙遠的星空。而婺水之源的婺源則是一個可以尋覓這個傳說的地方。
作者簡介:
鄭雨田,湖北省荊州教育學院藝術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