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成昱 劉西磊 杜玉蘭 賈立國 李義輝
摘要 探索了離岸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海鱸的生長參數。養殖海域水溫全年平均溫度為(23.4±5.8)℃,全年平均鹽度為(22.9±45)‰。在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中,海鱸的飼料系數(FCR)保持在1.78~1.97,整體存活率為(89.3±5.39)%。海鱸體長與體重關系可用W=0.014 9L3.026 5(R2=0.956)表達,所獲b值高于長江與珠江口處所報道數值,但低于韓國Baekya島海域所報道數值。
關鍵詞 深水抗風浪網箱;花鱸;體長與體重關系
中圖分類號 S9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27-118-02
海鱸(Lateolabrax japonicus)隸屬鱸形目、鮨科、花鱸屬,俗稱花鱸,英文名為Japanese sea perch或black spotted bass。海鱸屬于廣鹽性魚類,養殖適溫在3~29 ℃,主要分布在東亞的中國、朝鮮、日本。海鱸具有個體大、生長迅速的特點,常見個體重量在1.5~2.5 kg。海鱸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現階段我國海鱸的主要養殖模式有池塘養殖[1-3]、海水網箱養殖[4-6]等。池塘養殖的產量在3 000~6 000 kg/hm2[6]。海水網箱養殖海鱸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一些專家報道了關于海鱸網箱養殖的情況,但主要描述了養殖的方法[5-6],網箱管理及生長參數涉及有限。
雖然先進的分子標記與判定技術已經應用于漁業科學統計與分析中,但由于體長與體重關系評估法操作簡單、數據易于收集、在極端環境下的可操作性,體長與體重關系評估法一直被廣泛應用。體長與體重關系在漁業科學和種群時空評估上有著重要應用[7]。當特定品種魚類體長與體重公式確定后,可利用體長與體重關系公式通過體長來估算體重,亦可進行體長平級分類、估算物種儲存量等統計學評估[8-10]。體長與體重關系公式也可用于計算特定品種魚類的狀態指標,比較不同地理群體的生活史和形態學差異[9]。除了在漁業資源評估和生物學的應用外,體長與體重關系亦可用于評價網箱養殖魚類的生長和辨識養殖種群的特點[11-13]。
傳統上均采用傳統木架式網箱養殖海水魚,網箱養殖模式資金投入比較小、養殖術也比較完善,但因傳統網箱以木板框架結構為主,抗流性能差、養殖容量小、使用壽命短、養殖海區局限大、容易發生大規模魚病泛濫及魚品質下降等問題。抗風浪深水網箱采用圓形雙浮管式抗風浪網箱,從養殖條件來看,抗風浪深水網箱可將網箱設置在離岸較遠的開放或半開放海域具有不受內灣淡流、陸源污染和赤潮的影響,不會造成自身污染,能夠抵抗臺風的襲擊。從養殖效果來看,與傳統網箱養殖相比具有抗風能力強、養殖容量大、魚產品質量好、有利于病害防治、有利于保護環境、經濟效益高等優點。
為了探索海鱸離岸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的效果和保持海鱸養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筆者于2013年5月在廣西省防城港外海防城港海世通食品有限公司網箱養殖基地進行了離岸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海鱸的生產性試驗。采集了外海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海鱸魚的生長數據,以期為今后開展海鱸離岸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體長10~15 cm 健康海鱸(Lateolabrax japonicus)幼魚26萬尾,購自廣東。HPDE深水抗風浪養殖網箱5只。
1.2 試驗方法
試驗在防城港外海防城港海世通食品有限公司網箱養殖基地進行。使用深度12 m的HPDE深水抗風浪養殖網箱5只,網箱間距500 m,一字排列。養殖過程中按飽食量投喂廣東粵海飼料生產的海鱸飼料,早晚投喂。
試驗期間每天記錄餌料投喂量、水溫、鹽度等數據,每次采樣時在每個網箱隨機取20~40條魚進行體長與體重測量。體長采用直尺測量(精確至±0.1 mm),體重采用電子秤進行測量(精確至±0.1 g)。該試驗中共計測量樣品1 086尾。海鱸體長和體重采用經典魚類體長(L)與體重(W)的計算公式[7-8]:W=aLb,其中a和b均為常數,此公式亦可表達為lgW =lga+blgL。
2 結果與分析
從圖1可以看出,在海鱸養殖試驗過程中海域水溫全年平均溫度為(23.4±5.8)℃,其中月最高水溫出現在8月,溫度為33.5 ℃,此時養殖海域處于夏季,平均每天日照時長到14.5 h。月最低水溫出現在2月,溫度為11.8 ℃,此時養殖水域處于冬季,平均每天日照時長為10.1 h。養殖水域全年平均鹽度為(22.9±4.5)‰,月最高鹽度出現在9月,鹽度為36.5‰。月最低鹽度出現在7月,鹽度為2.32‰(圖2)。由于連續強降雨的發生,7月養殖水域鹽度由20.3‰迅速降至2.3‰。在此次養殖試驗過程中,鹽度大幅度波動未造成海鱸大規模死亡。但當溫度達到33.5 ℃時,海鱸出現停止攝食的現象,偶見死亡。
在整個養殖過程中,海鱸的飼料系數(FCR)保持在1.78~ 1.97。試驗結束時,此次養殖海鱸的平均飼料系數為189±0.31。截止養殖試驗結束,最終存活率在(89.3±539)%。該研究中海鱸的體長與體重關系可用以下公式描述:W=0.014 9L3.026 5(R2=0.956,圖3),其中a為0.014 9,b為3.026 5。該體長與體重關系公式中b> 3,說明養殖試驗中的海鱸處于正向異速生長階段。
3 討論與結論
魚類體長與體重關系是魚類生物學研究中經常涉及的主要內容之一,具有廣泛的應用。在自然界中,魚類生長發育經歷了眾多階段,不同階段的身體結構、食性、生長速度等均會有明顯變化[12-14]。因此,魚類體長與體重關系在不同生長階段的相應參數也有所不同。此外,不同地理群的同種魚類體長與體重關系也有所差異[10,12]。在魚類養殖過程中,由于養殖水深、放養密度、投喂方法、餌料質量、水質因素等養殖條件的不同,魚類生長和肥滿度會有所差異。此外,取樣時間和方法的差異常常會出現體長與體重的關系參數有所不同[15]。
在體長與體重關系式中,體長(L)與體重(W)的關聯度由決定系數R2決定。在該關系式中,指數b值可提供魚類生長信息。當b為3時,說明魚體總重量是等距的;當b大于或者小于3時代表魚體處于異速生長期(b>3表示魚體處于正異速生長,b<3表明魚體處于負異速生長)[16]。該研究中養殖海鱸體長與體重關系公式中a和b值分別為0.014 9和3.026 5。此結果與其他地區的研究結果有所差異。在韓國Baekya島海域[16],海鱸的體長與體重關系式中a值為0.004 3,b值為3.361,其b值高于該研究結果,但a值低于該研究結果。在長江口處海鱸的b值為2.635,而在珠江入海口處海鱸的b值為2.81[17],均低于該研究結果。b值的差異與取樣時樣品大小、樣品量、季節、地理位置、餌料等有關[11-14]。該研究結果表明在防城港外海深水網箱養殖的海鱸處于正向異速生長。
飼料轉化率是衡量魚類生產性能的重要指標,即為總攝食量與總增重的比率。飼料轉化率的高低對養殖魚類生產成本產生很大的影響,不同魚類的飼料轉化率有所差異,例如大西洋鮭的飼料轉化率在1∶1,羅非魚的飼料轉化率在15∶1[18],卵形鯧鲹飼料轉化率為2∶1~2.5∶1[19]。研究表明,魚類體重、水質、飼料種類、飼料成分等因素均可影響養殖魚類的飼料轉化率[20]。在該研究中海鱸的飼料系數保持在178~1.97之間。試驗結束時,此次養殖海鱸的平均飼料系數為1.89。相關研究表明,池塘養殖的海鱸的飼料系數在1.2~1.5,而內灣網箱養殖的海鱸的飼料系數則在1.5左右[21-22]。此次試驗所得飼料系數略高于池塘養殖與內灣網箱養殖數據。造成較高的飼料系數可能是由于外海洋流較大,魚類在運動上損耗能量較靜水大[23]。此外,在投料時外海的風浪養殖條件可能會造成部分飼料的損失。
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是一種新興產業。從養殖意義來看,發展深水網箱養殖既有利于漁民增收、漁村增效、漁區穩定,對調整漁業產業結構具有積極意義,也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對推進我國海洋“深藍”領域發展也具有積極作用。抗風浪深水網箱代表了當今世界養殖生產的先進生產力,一組網箱等于一百個傳統網箱的產量,6.67 hm2高位池養蝦的產值。筆者初步探索了開展海鱸抗風浪網箱養殖的可行性,雖然飼料系數較池塘養殖和內灣網箱養殖略高,但研究結果表明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海鱸將會有效的提高生產效率,是今后我國海鱸養殖高效養殖的一個良好選擇。
參考文獻
[1] 莊虔增.鱸生物學及池塘養殖技術[J].齊魯漁業,1996,13(2):8-11.
[2] 廖國璋.花鱸的生態特性及池塘養殖問題[J].水產科技情報,1998,25(3):130-132.
[3] 林國彬,林金華.海鱸池塘健康養殖技術[J].中國水產,2005(8):42-44.
[4] 顏正榮.海水網箱養殖鱸魚技術[J].科學養魚,1995(11):17.
[5] 畢庶萬,畢文勝,林源,等.鱸魚的形態特征與養殖效果的關系[J].水產養殖,1997(4):16-17.
[6] 王涵生,方瓊珊,鐘碩良,等.花鱸網箱養殖高產技術試驗研究[J].福建水產,2002(1):1-9.
[7] ERZINI K.An empirical study of variability in length at age of marine fishes[J].Journal of applied ichthyology,1994,10:17-41.
[8] ANDERSON R,GUTREUTER S.Length,weight,and associated structural indices[M]//NIELSEN L,JOHNSON S.Fisheries techniques.Bethesda:American Fisheries Society,1983:283-300.
[9] PETRAKIS G,STERGIOU K.Weight-length relationships for 33 fish species in Greek water[J].Fishery reseach,1995,21:465-469.
[10] GONCALVES J M S,BENTES L,LINO P G,et al.Weight-length relationships for selected fish species of the small-scale demersal fisheries of the south and south-west coast of Portugal[J].Fishery research,1997,30:253-256.
[11] PHILIPOSE K K,DIVU D,KRUPESHA S,et al.Length-weight relationship of Asian seabass,Lates calcarifer(Bloch)reared in open sea floating cages[J].Indian journal of fisheries,60:139-140.
[12] NIE Z L,WEI J,MA Z,et al.Morphological variations of Schizothoracinae species in the Muzhati River[J].Journal of Applied Ichthyology,2014,30:359-365.
[13] GUO H Y,MA Z,JIANG S G,et al.Length-weight relationship of oval pompano,Trachinotus ovatus(Linnaeus 1758)(Pisces:Carangidae)cultured in open sea floating sea cages in South China Sea[J].Indian journal of fisheries,2014,61(1):93-95.
[14] NIE Z L,WU H,Wei J,et al.Length-weight relationship and morphological studies in the Kashgarian loach Triplophsa yarkandensis(Day,1877)from the Tarim River,Triam River Basin,North-West China[J].Indian Journal of Fisheries,2013,60(1):15-19.
[15] SABORIDO-REY F,NEDREAAS K J.Geographic variation of Sebastes mentella in North-east Arctic derived from a morphological approach[J].ICES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2000,57:965-975.
[16] YOON H S.Length-weight relationships for 11 fishes caught by fish pots in the costal water off Baekya Island[J],Korea kore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2013,31(2):154-157.
[17] Fish Base.Length-Weight Parameters for Lateolabrax japonicas[EB/OL].http://fishbase.sinica.edu.tw/popdyn/LWRelationshipList.php?GenusName=Lateolabrax&SpeciesName=japonicus&ID=4589&fc=627?=English
[18] 水產飼料的未來.2011.http://www.fishfirst.cn/article-7890-1.html.
[19] 李樣紅,彭樹峰,周全耀,等.卵形鯧鲹深水網箱養殖技術研究[J].科學養魚,2014(5):44-45.
[20] 葉元土,蔡春芳.魚類營養與飼料配制[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3:72-73.
[21] 劉賢敏.白蕉海鱸的養殖技術[J]。 當代水產,2010(5)
[22] 溫海深,錢焜,張美昭,等.花鱸繁殖生理及人工養殖模式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3(5):281-282.
[23] 王吉橋,趙興文.魚類增養殖學[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352.
責任編輯 陳玉敏 責任校對 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