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顯光 梁海鋒 楊麗萍
摘要 基于云浮市實際情況,構建了土地利用與社會經濟協調度評價指標體系,運用變異系數賦權法和協調發展度模型,對2009~2013年云浮市土地利用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關系進行定量分析。結果表明,2009~2013年云浮市土地利用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土地利用和社會經濟的協調度和協調發展度也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發展協調有序,但距離最優狀態尚有潛力可挖;同時社會經濟發展相對于土地利用發展較為滯后,在未來發展中應予以重視。
關鍵詞 土地利用;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云浮市
中圖分類號 S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27-279-03
Evaluation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Land Use and Social Economy in Yunfu City
CHEN Xian-guang1, LIANG Hai-feng2, 3, 4*, YANG Li-ping2, 3, 5
(1. The Mapping Team of Yunfu City, Yunfu, Guangdong 527300; 2.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3. The Key Laboratory of Land Resources Development,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4. Guangzhou Municipal Engineer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Industry Center,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5. Guangdong Youyuan L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 Ltd.,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0)
Abstract Based on actual situation of Yunfu City,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and use and social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y was constructed, using the method of variable coefficient weighting method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odel, the relationship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land use and social economy in Yunfu City during 2009-2013 was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vel of land use and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Yunfu City is relatively high,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of land use and social economy also show a gradual upward trend, development is coordinated and orderly, but there is still potential to be tapped from the optimal state of dista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lagging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land use, and should be attached importance to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process.
Key words Land use; Social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Yunfu City
由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土地利用的逐年變動,如何準確地衡量并科學地評價土地利用與社會經濟間的關聯和互動關系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1]。但目前關于土地利用的研究,國內學者主要以土地利用為中心展開,從系統角度對土地利用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關系的研究較為少見[2]。土地利用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度是指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下,土地利用子系統和社會經濟子系統彼此之間的協調以及發展程度狀況好壞的定量指標。它反映了社會經濟子系統和土地利用子系統發展的綜合水平,也反映了社會經濟子系統和土地利用子系統發展的同步性[3-4]。因此,在云浮市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期實施評價的背景下,對云浮市土地利用和社會經濟協調度的評價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還能為及時修改調整規劃提供依據,也為下一步更加合理地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提供參考。
1 指標選取、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云浮市位于廣東省中西部、西江中游以南,東與肇慶市、江門市、佛山市交界,南與陽江市、茂名市相鄰,西與廣西梧州接壤,北臨西江,與肇慶市的封開縣、德慶縣隔江相望。市區距肇慶60 km,距廣州140 km。全市土地總面積7 785.10 km2。2009~2013年地區生產總值從347.43億元增長到602.30億元,全社會固定投資從240.19億元增長到623.38億元。同期建設用地從50 317 hm2增加到55 156 hm2,凈增了4 839 hm2,未利用地減少了1 400.22 hm2。
1.2 指標體系構建
遵循系統性、科學性、可操作性、層次性、可比性的原則,結合云浮市土地利用和社會經濟的實際情況和特點,經過篩選和綜合,構建了符合云浮市實際的土地利用與社會經濟協調度評價的指標體系。指標體系分為維度層、因素層、指標層3個層次。土地利用子系統選用土地利用結構、土地利用效率2個因素層共6個指標來構建;經濟社會子系統從社會發展、經濟活力、經濟實力這3個方面共8個指標來評價(表1)。
1.3 數據來源
數據主要來源于2009~2013年《云浮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云浮市政府工作報告》、《云浮市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表》,以官方統計網站數據為補充。
1.4 研究方法
1.4.1
指標無量綱化和確定權重。為保證評價結果的科學性,首先需要對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目前無量綱化的方法有很多種,主要包括折線型、直線型、曲線型等無量綱方法[5]。在綜合評價的過程中,根據評價指標屬性,評價指標可以分為正向指標、逆向指標和適度指標。該研究中如建設用地為適度指標,但這類指標在云浮市發展的階段上,表現出一定的正向性或者逆向性,因此把這些適度指結合實際作為正向或者逆向指標來處理。
各指標權重的大小在綜合評價的過程中會直接影響評價的結果。確定指標權重的實質就是衡量各項指標和評價層對其目標層貢獻程度的大小,指標權重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評價結果的科學性與準確性。指標權重的確定包括很多種,比如變異系數法、信息熵法、特爾菲法、層次分析法(AHP)等,不同權重確定方法得到的評價結果不完全相同[6],在這些方法中,由于客觀賦權法根據歷史數據研究指標之間的相關關系或指標與評價結果的關系進行綜合評估,結合云浮市實際情況和數據的特點,采用客觀賦權法中的變異系數法來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各項指標權重列入表1相應指標右側。根據實際情況,土地利用和社會經濟兩大系統的權重各為0.5。
1.4.2
協調發展度評價模型。
(1)發展度模型[7]。發展度是度量系統或要素發展程度的定量指標。發展度用T表示,其數學模型為:
T=aF(x)+bG(x)
F(x)=∑mi=1wi×xi
G(x)=∑mi=1w′i×xi
(1)
式中,T為土地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數,它反映了土地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綜合發展水平;F(x)為土地利用評分函數;G(x)為經濟社會發展評分函數;a,b為待定權重(該研究中各為0.5);xi為各指標層指標的值;wi為其指標的權重值。
(2)協調度模型。協調度模型是由一個或一組函數構成的對系統協調程度進行測算的一種數量模型[8]。協調度是度量系統或要素間協調狀況的定量指標,可分為發展協調度和對比協調度,前者用于度量一個城市區域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城市土地利用協調狀況,后者則用于度量統一發展階段或同一時期不同城市或區域城市土地利用的協調狀況。該研究只對發展協調度進行分析,協調度用C表示:
C=
F(x)×G(x)[F(X)+G(X)2]2
k
(2)
式中,k為調節系數。根據研究區域的實際情況,取k=2。
(3)協調發展度模型[9]。協調發展是一種強調整體性,綜合性和內在性的發展聚合,它不是耽擱系統或要素的“增長”。而是多系統或要素在協調這一有益的約束和規定之下的綜合發展。協調發展不允許任一系統或要素使整體或綜合發展受影響。而協調度在某些情況下很難反映出兩要素的具體功能或者綜合效益的大小。因此,可采用協調發展度(或協調發展系數)作為各要素發展水平高低的定量指標。用公式表示為:
D=C×T
(3)
根據計算所得的協調發展度D值的大小以及土地利用子系統F(x)和社會經濟子系統G(x)的大小,將土地利用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分為3大類,然后在根據其土地利用和社會經濟子系統綜合評價結果的對比關系劃分為多個基本類(表2)[10]。
2 結果與分析
根據公式分別計算得到2009~2013年云浮市土地利用子系統綜合評分分值F(x)、社會經濟子系統綜合評分分值G(x)以及土地利用和社會經濟發展協調度C、協調發展度D(表3)。
2.1 土地利用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分析
由表3可知,2009~2013年云浮市土地利用和社會經濟發展總體上處于上升趨勢。其中土地利用綜合評價指數平緩上升,這說明云浮市的土地利用水平在逐年提高,主要是由于云浮市2009~2020年新一輪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得到了較好的實施,土地規劃的調控作用明顯加強,耕地和基本農田得到有效保護,城鄉建設用地無序擴張得到有效控制,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有所提高,重點項目建設用地得到保障。2009 年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為 0.590,到2013 年提高到0.853,增加了0.263。可以看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進一步實施、土地利用水平的提高對于促進云浮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一個山區地級市,云浮市雖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滯后于土地利用發展水平,但從表3得知云浮市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增幅大于土地利用發展水平,這表明云浮市的社會經濟發展正往一個好的趨勢發展,同時也說明其社會經濟發展仍需加大力度。
2.2 土地利用與社會經濟發展類型分析
分析表3可知,從整體上看,2009~2013年云浮市土地利用與社會經濟狀況不斷改善,協調發展類型有中級協調社會經濟滯后型逐步過渡到優質協調社會經濟型,雖然自2009年以后云浮市土地利用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但兩者指間協調發展觀并未立刻發展到優質協調發展類,而是從2011年開始步入優質協調發展類,這說明從中級協調發展類到優質協調發展類需要一個磨合過程,這期間會經歷一個持續發展的階段。同時,云浮市協調發展類型的改善,主要得益于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良好實施,這使得土地利用和社會經濟系統都保持著同步向前發展狀態,逐漸達到和諧統一的協調發展。
2.3 云浮市土地利用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度時序分析
從整體來看,2009~2013年云浮市土地利用與社會經濟協調度和協調發展度呈現出增長的趨勢,并且兩者演變趨勢基本一致。這表明長期以來,云浮市土地利用與城市化發展之間存在著正向的關系。
從協調度來看,2009~2013年土地利用與社會經濟的值總體水平較高,都保持在0.9以上,這說明云浮市土地利用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緊密的相互作用關系,土地利用的變化會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反之社會經濟的發展又會引起土地利用的變化。結合云浮市實際情況,主要表現為一方面由于土地利用總量的增加,即土地由未利用地向農用地和建設用地轉變,導致社會經濟的發展,即地方財政收入的增加、人民收入的提高等。而另一方面,隨著云浮市經濟的進一步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第一、二、三產業的產值持續增加,從而使土地資源更多更好地投入到利用中,具體表現為耕地穩步減少,建設用地不斷增加等。
從協調發展度來看,2009~2013年云浮市土地利用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度呈逐年上升趨勢,土地利用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類型由中度社會經濟滯后型上升到優質社會經濟型,土地利用和社會經濟系統保持著同步向前發展狀態,2個子系統基本達到和諧統一的協調發展,總體發展趨勢比較好,這說明云浮市土地利用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協調一致的,二者相互促進,土地利用水平的提高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社會經濟的發展又進一步反作用于土地利用的發展水平。
3 結語
該研究分別從土地利用子系統和社會經濟子系統出發,從土地利用結構、土地利用效率、社會發展、經濟活力、經濟實力等各方面共選取14個具體指標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組合賦權法和協調發展度模型對2009~2013年云浮市土地利用與社會經濟發展關系進行定量分析,根據協調度分析結果以及動態發展趨勢,得出以下結論:
(1)2009~2013年云浮市土地利用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總體上處于上升趨勢。其中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增幅明顯;而土地利用發展水平也是緩慢上升,但增幅小于社會經濟發展。
(2)總體來看,2009~2013年云浮市土地利用與社會經濟情況不斷改善,協調發展類型由中級協調社會經濟滯后型過渡到優質協調社會經濟滯后型。
(3)2009~2013年,云浮市土地利用與社會經濟協調度和協調發展度呈現出增長的態勢,同時兩者演變的趨勢大體保持一致。
運用協調度模型對云浮市土地利用與社會經濟發展進行評價可以對歷年來土地利用子系統和社會經濟子系統的狀況進行縱向對比分析,從中掌握協調發展度的變化趨勢。該模型能夠真實合理地反映云浮市土地利用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情況,同時評價過程可信度高,可操作性強,能為云浮市及時修改調整規劃提供依據,也為下一步更加合理地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劉瓊.揚州市土地利用與經濟系統的協調發展評價[J].中國土地科學,2013,27(6):29-34.
[2] 朱天明.長三角地區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評價[J].資源科學,2009,31(7):1110-1115.
[3] 馬建華,管華.系統科學及其在地理學中的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4] 廖重斌.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定量評判及其分類體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為例[J].熱帶地理,1999(2):171-177.
[5] 馬立平.統計數據標準化[J].北京統計,2003(3):34-35.
[6] 杜加強.重慶市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評價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08,22(12):19-24.
[7]洪舒蔓.基于人地關系的黃淮海平原土地整治策略[J].農業工程學報,2013,29(24):251-257.
[8]李植斌.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與方法的初步研究[J].人文地理,1998,13(4):70-74.
[9] 孫宇杰,陳志剛.江蘇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水平協調發展研究[J].資源科學,2012(5):889-895.
[10] 石強.土地利用協調發展度評價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8: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