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明 高云庭
摘 要:詩意棲居從古至今就是人居理念的美好理想,在當代的諸多危機面前,室內環境受可持續思想的影響,成為挽救人類生存棲息地的主要力量,它依然希望在困境中為人提供美好生活,幫助當代人類找回精神家園,其終極關懷是人、自然、社會協同發展,讓人企及充滿詩情畫意和自然情趣的生活家園,這是詩意棲居的人生絕美境地。
關鍵詞:詩意棲居 可持續 室內環境 人文關懷
[本文為2013年廣東工業大學高教研究基金委托項目“廣東創意城市與文化品牌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3WT02。]
文藝復興以來的笛卡爾式線性思維,牛頓力學影響下產生的機械論世界觀,技術革命帶給我們巨大的信心,這都助長人類中心主義傲視自然,世界范圍內羈絆建筑的倫理觀逾千年,人工建筑環境已變成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造成今天的生存環境破壞,人有被自然剝離的趨勢。人們興奮地沉溺于技術發展,它以摧枯拉朽的迅速統領使人們迷失了方向,人類自身都被全面異化為價值系統的符號和資源化的工具,歷史、傳統、文化在技術面前顯得如此脆弱,我們痛失精神家園,在家卻“無家可歸”。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精神空虛、人類異化等等,這一切動搖著人類生存的根基,引發倫理恐慌和道德觀的重建,生態倫理學家、詩人、藝術家、哲學家開始批判人類中心論和技術崇拜,尋找人類的未來出路。這些變化正把人類文明推向生態時代,可持續觀念已是全世界的發展之道,作為挽救人類棲息地的中堅力量,室內環境以可持續的姿態登上歷史舞臺。它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思想指導,強調人、自然、社會三者和諧的基礎上,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宗旨是為人們營造詩意棲居的生活意境,謀求人類的美好生活,不但要挽救我們的生存環境,還要重建我們的精神家園。
一、詩意棲居的當代解讀
“詩意的棲居”見于荷爾德林的詩句,因海德格爾為之賦予哲學闡述而變成一個內涵豐富的命題,成為聯系歷史又指向未來的愿景構想。而詩意棲居的人居思想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老子的“小國寡民”理想,莊子的齊物與逍遙思想。陶淵明的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可謂描繪詩意棲居意境的千古絕筆。詩意棲居理念在當代受到可持續發展觀與和諧思想的影響,它是人成其為人的生命完全展開狀態,是真實的自由本真生存,是人與自然和世界的一種詩性融合狀態。在生存和精神雙重危機的今天,人類需要終極關懷,詩意棲居思想可謂時代痼疾的一劑良藥。我們可以從自然、社會、個人三個方面來解讀當代人何以詩意棲居。
(一)人與自然
人類發展已呈現出未來的不確定性,更糟糕的是環境問題已使人類退守于種種生存危機,有些宗教家和哲學家開始提出以“可持續生存”代替“可持續發展”。[1]生態意識覺醒的人們開始探索自然和人的親密關系,與自然和諧是詩意棲居的基礎。海德格爾認為棲居就是“筑造”,他所言的“筑造”除建立建筑物的筑造外,還有保養生長的“筑造”,就是保護和關愛意義上的“筑造”,諸耕種土地、養護農作物等,棲居的基本特征就是這種保護。海德格爾認為棲居只發生為聚集天、地、神、人四重整體的保護,棲居的最重要內容就是人與自然的親和友好,保護自然萬物的本真。這要求我們認識到善待自然就是善待我們自己,徹底擺脫人類中心主義,突破物我主客限制,追求人和自然雙重解放的道德律令,承認自然萬物沒有等級優劣的和合之道,才能使我們自覺保護自然。保護自然就是要遵循自然規律,老子認為自然才是存在于道、天、地、人之中的最高準則,所謂“道法自然”就是效法天地自然之規律,“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狀態,是自然萬物最本然方式的存在和運行規律,它就切實地發生在我們身邊,其規律就存在于大自然中,存在于我們每天親歷的真實世界中,我們理應去發現和遵循自然的規律。人若要能從根本上依自然規律而為,則必須深深地融入自然、理解自然、愛上自然,情感上把自己當作自然的一部分,聚集萬物而化一,達到天人合一的回歸自然之本真境界。我本生于自然,我的存在就是自然的現象,我即自然,自然即我,與自然共發展、協同進化,成為進化過程中的良性酶,利用和調節生態自然進化中的互利共生和競爭排斥等影響,促進生態萬物的和諧共生,尋求人類社會與自然之間演化的動態和諧。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會認識到融合自然而生的魅力,眾生命間的協同關系、在自然中與生境所表現出的演替形式才是生態的美,空氣、水、能量在生命過程中相互協調就是自然的美,是萬物的靈動創造著美,詩意棲居就是享受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意境。
(二)人與社會
技術時代以來帶給我們“無家可歸”的命運,我們的歷史傳統被抽離,人被拋入這個眼花繚亂的物質世界,思想躁動、物欲橫流的世界迷惑了我們的心靈,眾人像玩偶一樣在生活的舞臺上表演每一天,追逐物質享受和名譽光環,人的自然神性被湮滅塵封。人在得到所追求的東西后依然很迷茫、很失落,依然活在“荒野”而“無家可歸”。“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莊子·內篇·齊物論》)然而社會發展已使人不可能像古人那樣真正的詩意棲居于返鄉生活,社會人不可能完全免受外物的束縛和牽絆,但今天總是歷史的承襲和演變,社會意識總是歷史文化的產物,現代社會生活追求鄉間本真的詩意棲居本質沒有變化。事實上正是民族歷史文化使今天的人具有社會認同感,它維護著社會的和諧,我們的社會必須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而面對現代社會中浮華空虛的各種利益誘惑,我們應該少一些虛榮心,少一些功利心,以義統利,見利思義,重義輕利,安于本分,盡心做好份內之事,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正確的道德價值觀使我們擁有一顆平常心,不為他人而活,沉淪在他人的言行中,“安時處順,窮通自樂”(《莊子·養生主》),處世而保持內心的純潔、樸實、寧靜。這才能保持生命的不落世俗,不落世俗的生命才是真實的生命,這樣的社會才能避免人的工具化和符號化。棲居者澄明于天地,詩意之中應有仁愛,關愛他人,以仁愛推己及人,仁愛之心是我們身處社會而心安的法寶?!叭省北豢鬃油茷樽罡呱鐣赖聵藴?,把“仁”視為人類德性的存在,孝悌乃“仁”之本,即我們應從孝順父母做起,關愛子女和兄弟姐妹,再到恩惠于身邊的人,以仁愛處世,心向他人而與人為善、寬以待人、認同他人,以禮制道德規范自己,心存他人利益,最后到“達則兼濟天下”,即愛天下人、濟世安民。這種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產生于仁愛之中,安定有序的社會秩序自然形成,這也是社會關系的最高境界。人在充滿歷史文化和人文關懷的暖意社會中能詩意地完全展開生命,勞績之心靈得到慰籍,和諧的社會環境儼然已是人的詩意棲居之境。
(三)詩意的人
不論生態學和現代哲學如何強調人與自然平等,利奧波德甚至在《大地倫理學》(1933年)中提出生態中心論,但這些主張的終極關懷依然是在世之人的生存狀態,正如生態學家弗·迪卡斯雷特所指出的,只有把人和自然界相互作用的演變作為統一課題來開展研究,才算找到生態學的真正歸宿。事實上只有人才是拯救地球的良性酶,人的正向度改變才能有自然生態和諧,社會和諧進步,人在一定程度上仍有關鍵性作用。而“人類此在在其根基上就是‘詩意的”[2],人有著超越有限生命和向諸神親近的賦性,能將思想重心轉向純化的精神領域而趨向神明。海德格爾認為這種詩意使棲居呈現著和諧與保護的品質,它使人能夠成為地球的良性酶。歌德認為“期望十全十美是人的尺度”,人除了具有自然之子和社會成員的屬性,善待自然與和諧社會之外,作為詩意的人這還存在自我的精神追求,生活不是無止盡地去填補貪欲的無底洞,這樣只會使自己被外物所役,變成一個勞累的陀螺,老子言“見素抱樸,少思寡欲”(《老子》通行本第19章),人的生活可以清貧,但不能沒有詩意。詩意就是我們對人生在世的本質的追求,像旅游、閱讀、回溯歷史、家族尋根之類的文化活動,閑情逸致的業余愛好都能夠慰績我們的心靈,從中認識自我,找尋自己的根,體悟到生命的真諦??吹矍暗墓猸h,放下糾結的利祿,放慢生活的節奏,忘卻現實的累,使心平靜,任思緒在時空的來回中自由去尋覓生命的本真、人性的詩意,美麗的精神家園就在我們身邊,心安之處便是家園。坦然地接受眼下“無家可歸”的不圓滿,因為人生本就不圓滿,并進入這種無法擺脫又不可以抗拒的困境中辛勤的勞作,掙取安逸的生活,既“有所待”、亦“無所待”,勤勤懇懇、安寧而悠然自得地度過每一天,讓自己從沉淪的世俗生活向純樸本真的日常生活回歸。不為外物而累,不為他人而活,“復歸于嬰兒”般的“葆真”狀態,將有限的人生持存于無限的超越,達到心靈的自由境界,使自己的生命得到升華。詩意棲居不僅是我們追求的終點和理想,人生就是這樣一次追尋詩意的旅程,在執著地道途中感悟天地之道、此在之意義,使澄明之身無限親近于神明之圣潔,正是這份詩意使我們棲居在大地上、天空下。
詩意棲居是時代的訴求,也是歷史文化的產物,在當代社會具有豐富意涵。人與自然和諧、社會人際和諧、自我心性和諧,社會是存在于自然中的人類文化集合體,人、自然、社會是一個整體,人必須是棲居于自然和社會文化認同中的人,一個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既是一個自然人也是一個社會人,人的詩意化就是人在理解他人、善對社會,認同自然、融入自然中的自我實現過程,人的歸宿感和人生追求只存在于整體聯系的世界中,這就是生態時代的人詩意棲居的圖景構想。詩意棲居可能仍然是一個很難企及的絕美境地,就像陶淵明的世外桃源、柏拉圖的理想國,但它們都是出于時代困境的憂慮,都是一個時代的寶貴精神財富,美妙的詩意是家園的根基,家園是詩意的寓所,詩意棲居指引著當代的我們構建生存家園和精神家園,走向更為高遠的本真生命體驗。
二、詩意棲居是可持續室內環境的終極人文關懷
海德格爾說:“我們通過什么達于安居之處呢?通過建筑(building),那讓我們安居的詩的創造,就是一種建筑?!盵3]海德格爾認為“建筑”就是棲居的途徑,是人在大地上、自然中的存在方式,而人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在室內度過,室內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承載著人詩意棲居的生活向往。在時代文化的影響下,今天的室內環境已經是可持續性質的,它把人和自然、社會緊密相連,室內環境是一個聯通自然,契合環境,融合人的情感,聚集人文文化元素的場所空間。當代室內環境已經日漸呈現出生態性、和諧性的可持續特征,在看似高度文明卻是自然惡化、人性扭曲的今天,室內環境開始給予時下面臨生存危機和精神危機的人以人文關懷,它展現著和諧的時代精神,承載著民族的歷史文脈,寄寓著人的生命情感,在此三個向度上期待能給人以終極關懷。
(一)可持續室內環境展現和諧的時代精神
可持續室內環境和諧性是今天時代精神的縮影,它的設計理念體現著保護生態,和諧環境,追求與自然相融合的意境,也考慮很多倫理道德問題,擔負著許多社會責任,主張把人類社會和自然生態相結合,這都有利于社會的和諧進步和持續性發展??沙掷m室內環境只為滿足人的基本需求,強調資源節約高效、無廢無污的使用方式,做好節水、節地、節能、節材,減少各種資源的消耗,同時對建筑資源充分利用和回收循環。適度舒適標準節制非必須的感性需求,人機工程學和心理影響方面會特別考慮老人和殘障人士等弱勢群體,在醫院室內環境中,用生態化綠色手段打造令人心情愉悅的環境,撫慰人的情緒,幫助病人盡快恢復健康。室內環境在非線性整體思維維度中和諧自然,建設不可機械分割的生態環境整體性。因為在任何時段的環境影響都會反應在整體系統的其他部分,設計考慮室內環境的全壽命周期,在決策中考慮宏觀和微觀環境相互影響,以動態思維把設計面向適應未來的可能,還以開放的姿態請客戶參與設計過程;以時空觀整體審視室內環境,將室內環境開放式的融入自然甚至成為環境部分和自然景觀,選材上會考慮物件的原料來自何處,是否破壞了環境,如殺蟲劑的使用,甚至關心生產環境的安全性等問題。室內環境把人、空間和環境融合成一個整體系統,一個自組織、自調節的開放系統,一個能量傳遞和物質轉換的循環系統。在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交換過程中,運行建筑系統功能,在設計方法上日漸強調有機和再生的自然循環,注重策劃和協調室內環境本身在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中適當位置,促使生態系統整體向穩定、復雜、高秩序的低熵方向發展。此間,符合生態規律的美學觀自然產生,室內環境語言有了新的美學范式,將在新的語境中審美思維。通過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這一辯證的勞動創造,達到人、空間、環境的和諧,營造著生態美學標準的棲居環境,把美化自然環境和美化人文環境作為傾情自然的本真追求,讓人與自然共舞,奏響自然的樂章、抒寫生命的史詩。
(二)可持續室內環境承載民族的歷史文脈
民族的歷史文脈聯系著今天的文化和當地的歷史,民族歷史文脈就蘊含在今天的文化中,它是當下社會文化的基因,今天的文化是無數歷史的結晶,割斷文脈等于毀滅未來,文化的共識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可持續發展高度依賴于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每個現代人都是生活在歷史的影響下,我們所有的語言、行為、習慣都是歷史沉淀的文化產物,民族歷史是我們的根,了解歷史才能認清自己、理解現世,使我們感到歸宿和安寧??梢姎v史文脈對我們開啟詩意之思的旅程是何等重要。可持續室內環境的營造從來就不是個人行為,設計的構思與創意也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室內環境有它自己的前世今生,是一段過往文明的載體,歷史通過各種不同時代的空間環境呈現出來,室內環境不自覺地傳承著歷史文脈,很多歷時性的室內空間本身就是一個歷史和文化博物館。一座廢棄廠房改造成博物館,仍保留著廢舊和工業的氣息,這就是一種可持續的歷史文脈繼承行為。某些室內環境的空間精神本身就發揚著傳統文化,用現代文化形式詮釋著復古的歷史感。一個分隔又通透、封閉又開敞的空間,或虛實的圍合都能增加開闊感,借廊、臺、庭院等過度性空間,把自然環境引入室內,室內外好似宛自天成的有機整體,這是對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回敬,用自然的生態手段營造“神似”的意境,讓在場者感受著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魅力。很多傳統紋樣和飾物常被用于室內環境,作為符號隱喻或是直接作為裝飾物,如民族圖騰掛件置于室內,既有形式美又有文化感。室內環境設計要通過實地考察,了解當地歷史文化和社會特征,探索地方文化內涵與室內空間的契合點,結合當地社會和生態環境,延續地方文化與民俗。這些文化與環境特點都是日后創意的某些重要元素,當地域特征被完全體現時,空間形式會自然產生,是當地文化、氣候和周遭環境塑造著室內環境本身。[4]可持續室內環境無意識中已承載了民族的歷史文脈,給向往詩意棲居的當代人以精神支持,幫助我們展開“回家”的旅程。
(三)可持續室內環境是人生命情感的寓所
人的生命情感是我們真實感覺和現實經歷的抽象化反映,總是要以對象化的方式才能表達出來,作為詩意棲居的載體,可持續室內環境不僅為人提供一個生存棲居的空間,它還是人生命情感的對象化體現方式,它蘊含著人類的精神和情感,作為文化產物同時也具有表達能力。人在空間中就是在和室內環境進行交流,這是一個人將情感建構到環境中,又體驗著環境本身的過程。室內環境的精神或氛圍就是人訴諸情感的存在方式,我們總是希望室內環境的營造能融入生活的美好愿望,如家庭美滿、吉祥如意、事業興旺等等。生活就是人生命情感的積淀過程,居住就是室內環境之于人生命情感的保藏過程,生活過的房屋就是人記憶發生的場所,室內環境就是一部生活史書。室內環境為我們詮釋的或是人的生活閱歷,或是人的文化涵養,或是人對藝術的理解,或是人對生命的期許等等。我們走進一間房屋,空間布置和陳設已經在向我們講述著主人的故事,透露著主人的品性和志趣。正是諸如此類的文化構建,使室內環境富含了人文文化,寄寓著人的生命情感。我們說一個室內環境有情感,就是再說空間的表達能力,它傳遞的信息引起你的感覺,這種抽象模糊的刺激形成你的感知,這一室內環境體驗就是一種有意味的室內環境的產生過程,意味提供一種氣氛或一種功能暗示,意味的存在使我們真正置身于室內環境的體驗中,建筑理論家諾伯格·舒爾茨認為正是這種有意味的場所,幫助人們實現棲居。我們在室內環境中的意味體驗,取決于人對空間的情感塑造,也取決于在場者的認知,走進一個不符合我們文化價值觀的空間,我們會感到不自在。可持續室內環境要求人持守自然的生活方式,唯有可持續觀念的人生情感作為室內環境的大背景,將健康、自然、和諧的價值觀融入室內環境,才會得到積極的空間環境情感體驗。人在享受舒適、愉悅的室內環境時,還追求不斷的超越,即人的詩意所在,渴望感知天地、關照宇宙,將真善美的永恒理想寄情場所空間,走向更高遠的生命體驗。可持續室內環境不論是從形式還是內涵,都是人生命情感的最佳寓所,寄托人的生命情感,給人更寬廣的生命情感體驗。
可持續室內環境遵循著自然生態的規律、并和諧著自然環境,體現著社會責任、也傳承著歷史并發揚著文化,寄寓和升華著人的生命情感、也是人心靈的歸宿,在和諧的時代精神、民族的歷史文脈、人的生命情感三個向度上充分展現著人文關懷,可持續室內環境以一種融合與聚集的力量很好的處理了人與社會和自然的關系,把平凡之人、社會人文風貌、自然生態環境整合為生活里無所察覺的平常性,使我們的環境空間處處透露著自然和人文的親切感,這都積極作用于人類和自然的協同進化、社會和諧發展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最終期待呈現自然和諧的美好生活家園,讓人可以真正擁有“歸家”感??沙掷m室內環境的營造考慮歷史文化與當代精神的時空整體性,從個人到社會、微觀與宏觀的全面性,追求的全方位而切實入微的終極人文關懷,與當代人詩意棲居的理想遙相呼應,使可持續室內環境成為詩意棲居的最佳載體,室內環境中的美好生活已經是人詩意地棲居在家園之中,人在關注室內環境,毋寧說是在關注詩意棲居本身,詩意棲居即是可持續室內環境的終極人文關懷。
三、結 語
詩意棲居是未來生態時代里最高境界的生活方式,棲居內涵著詩意,詩意表達為棲居,它是一種歸返本真的生命情感體驗,追求人類生活的本質、世間萬物的親密關系。室內環境的本質乃是人之詩意地棲居,它是對詩意棲居的形象哲思。隨著社會水平發展和環境變化,自然、和諧、自由、可持續的人文精神會在可持續室內環境中日益深化,室內環境的營造技術和評價指標體系都會更新和變化,可持續室內環境作為詩意棲居的實踐載體,會成為充滿詩情畫意和自然情趣的生活家園,在天空背景里聚集四周的風景,不只是簡單地聯接人和周遭事物,質樸的存在貫穿此間,情感精神融入天地與世間自由地游弋,納萬物于空靈之心扉,自由的本真性情在自然之中棲息,室內環境集聚世界與人存在的和諧交流之整體,人的生命情感得以歸宿,以本真的方式呈現人的詩意、人性的返魅。當然,可持續室內環境要真正實現人詩意地棲居,路途依然遙遠,但詩意棲居的最高境界是一個坐標,一座燈塔,為室內環境的未來指明了方向。
參考文獻:
[1] [臺]林憲德.綠色建筑(第二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212
[2] [德]海德格爾.荷爾德林詩的闡釋[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46
[3] [德]海德格爾.人,詩意的安居----海德格爾語要[M].郜元寶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7
作者簡介:
黃華明(1963-),男,漢族,教授,副院長;主要研究方向:美術創作及其理論,藝術設計及其理論。
高云庭(1986-),男,漢族,2013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環境設計及其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