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琳
摘 要:從東南亞民族基本類型和地形劃分兩方面討論了東南亞民居的特色,東南亞民居是一種優秀的傳統民居形式,是現代建筑設計靈感來源的寶庫。
關鍵詞:東南亞 民居
一、東南亞民族基因類型
生物學建筑理念中將建筑視作不斷生長的生物,建筑在生長演化工程中,有著明顯的“基因特性”。環境、歷史、族群、文化的影響下,干欄式建筑成為東南亞最常見的建筑類型,可將干欄式建筑視做東南亞民居最具代表性的形式。科學家推測,我國西南地區和東南亞先民受到鳥結巢的啟發,仿照鳥類的方式,樹杈、闊葉以及草類在樹上居住,有效防止潮氣入侵,減少了蚊蟲叮咬和毒蛇猛獸的攻擊,這種巢居是東南亞最早的建筑形式,在今天的東南亞仍然有跡可循,例如柬埔寨少數民族青年男女的“樹屋。”
之后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東南亞先民開始在依樹積木的基礎上,砍伐樹木修建底部架空,人居其上的住宅,這就是干欄式建筑。早期的干欄式建筑結構十分簡陋,但是當時的先民仍然處在遷徙的狀態,按照洪水的規律進行移居,所以東南亞的干欄式建筑往往轉移都非常方便。
時代不斷推移,東南亞農耕時代生產關系逐漸形成,人們對房屋的要求也超出了物質存在,融入了倫理和審美功能, 和自然之間的聯系也逐漸被開發出來,民居建筑形式更加豐富,標志著東南亞民居特色的逐漸成型和成熟。
二、東南亞民居地形劃分
(一)山地建筑
東南亞典型山地主要分布在我國廣西、云南、越南、老撾、緬甸等地區。山地建筑受到地形以及氣候和建筑材料的影響,以高腳屋、竹木居以及夯土地居三類為主。
1.高腳屋
高腳屋為木竹結構。上下層結構,過去下層多用來圈養牲畜,現在多用于休息納涼或者工作,上層住人,使用榫卯或者藤條捆綁的方式搭建,墻體多為橫條木塊,屋頂則覆蓋草。高腳屋適用于溫度較低的山地,空間比較狹窄,雕刻裝飾等較少。
2.竹木地居
為長方形、圓形竹木結構,雙層單層均有。雙層地居有著明顯的空間分割,有堂屋、火塘、主臥、次臥等結構,單層結構通常為單層,適應山區寒冷氣候,正門進屋位置設置火塘,生火取暖,還可以烘烤潮濕器物或者熏肉。磚石地居有獨立院落,非常重視綠化,院落往往通過小灌木進行圍合,房屋前后種植花果樹,也有一些庭院種植盆栽,在城市聚落中的磚石地居基本沿用吊腳樓風格, 但是不再使用竹木結構,一層圍合成為庭院或者車庫。
3.夯土地居
這種建筑的技術核心是夯土,按照堡壘的形式建筑,房屋建筑很高,墻壁很厚,防盜性能很強。比較典型的是蘑菇房屋,通常都建有地樓,并在地樓上設置長年火塘。同樣同于烘烤糧食和潮濕物品。夯土地居全部房間之間都聯通,墻上還有槍眼,一些住房四周還設置了壕溝尖樁。
(二)平原民居
東南亞地處熱帶/亞熱帶,湄公河、紅河等上游有著很大的落差,在下游形成了堆積平原,河口形成了三角洲,如湄公河三角洲、柬埔寨三角洲和一系列平原。平原上土地肥沃,取水便利,是東南亞主要的農業產區,人口相對集中,經濟更加發達,并且文化交通更加頻繁,呈現出一定的多元化傾向,這種特點在民族性格、文化形態、宗教信仰、經濟形式等方面都有所體現。平原民居的建筑形式和空間結構更加豐富,靈活,有高腳屋、磚石地居、騎樓等類型。
(三)濱水建筑
東南亞的文明和水密切相關,其海岸、河流低地文明至今仍然殘留在東南亞的集體意識中,東南亞的古代王朝多建立在水邊,捕魚、貿易、航海為生,房屋建筑集中在濱水沿岸。
東南亞的濱水建筑有著明顯的特色,木結構建筑往往分為上下兩層,下層架空用于干活、納涼和做飯,上層居住,較大的建筑有分割,較小的則鋪席而臥。修建在水面上的吊腳樓將吊腳直接伸入水中,通常空間比較狹窄,上層居住,下層放置船只。在水路交通占主導的年代,房屋通常都在向水一面設置陽臺,便于取水,而現代陸路交通逐漸達到,陽臺開始逐漸朝向內陸。
濱水吊腳樓設計高度時對洪水已經充分考慮到,漲潮時無需搬遷,洪水只能漫過下層,使用船只出行,這是一種水上聚落的建筑形式,矮腳欄桿便于人們轉移房子,四個人扛四個腳就能夠將房子轉移,之后根據地勢重新支起就可,是一種能夠快速遷徙的家。
(四)水上浮居
浮屋是東南亞先民獨有的一種建筑形式,是吊腳樓的變種。浮屋是下海捕魚為生的民族的住所,他們過著以船為家的生活,習慣于在海上漂泊。浮屋建筑直接修建在船上或者木筏子上,通過水中的木樁等結構固定,根據水面的升降不斷調整房屋的高度,也有一些房屋使用石柱或者木柱支撐,將吊腳深入水下,房屋比較穩定,水面高度變化不會造成較大影響。也有一些漁民以船為家,船上空間狹窄,功能簡單,將船頭作為生活、做飯、晾曬場所,倒賣水果蔬菜,形成了固定的水上交易場所。水上浮村有著完整的社會功能,有學校、警察局、醫院甚至魚塘和豬圈。
三、結 語
東南亞民居中蘊含著豐富的鄉土智慧,是一種優秀的適應性住宅,形成了充滿東南亞特色的建構文化,有著持久、穩定的文化表現力,對東南亞地域性現代建筑設計創作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付靖.東南亞民族的稻谷起源與稻谷崇拜習俗[J].世界民族,2012(03)
[2] 王冬梅.關于印度宗教文化傳入東南亞的渠道問題[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2(05)?
作者單位:海南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