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 要:通過對美國、德國、日本和臺灣市民農園發展和經營模式的研究綜述,調研珠海市會同村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優勢,結合農民及附近高校用戶的需求,研究會同村發展市民農園的可行性。
關鍵詞:會同村 市民農園
一、市民農園的概念
市民農園是將城市或近郊區用地規劃成小塊土地出租給市民,承租者可以在農地上種植花草、樹木、蔬菜、瓜果或庭院式經營、體驗農業耕作、田園生活以及接近大自然的樂趣。[1] 美國市民農園協會(American Community Gardening Association)對市民農園的定義是“由一群人在同一塊土地上進行社區園藝活動的場所”。市民農園的承租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家庭或團體,不受年齡、身份、地位等的限制,土地的來源可以是政府提供的公共土地,也可以是私人提供的土地。市民農園與私人園圃(Private garden)的區別在使用、管理和準入等方面都表現出“公園”的公共特性[2] 。
總結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市民農園的研究,市民農園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功能益處:
1.鼓勵社區的組織和發展,促進群里交流,加強社區群體的歸屬感。
2.市民農園可以增強社區的安全性。
3.市民農園可以作為教育和實踐基地,提供給青少年認識植物、學習耕種管理蔬果等農業知識的機會,使青少年更貼近自然,在鍛煉身體的同時又加強了和同齡伙伴之間的溝通交流。
4.市民農園可以提供給社區健康、安心的蔬菜水果等食物。
5.市民農園可以增強人們的身體體質,參與園藝活動使人身心更健康。
6.市民農園可以美化、綠化社區環境。
7.市民農園可以提供中老年人、退休人員最佳的消磨時間的地方。
(一)市民農園在各國的發展概述
德國是市民農園的發源地,150年前,市民農園(Klein garten)在德國興起,又稱施雷貝爾花園(Schrebergarten),市民為了親自享受栽培作物的樂趣,在自家庭院里劃出一塊土地作為園藝用地。19世紀后半葉,德國正式建立了“市民農園”機制,其主旨是從建立健康社會的理念出發,讓居住空間狹小的城市居民也能得到充足的營養。1919年,德國最早制定了市民農園法,確立了市民農園的經營模式,1983年,德國又對該法做了修訂,增加了社區發展的概念,當前德國市民農園的做法與宗旨主要為農業耕作體驗與休閑。[3]德國的市民農園類型多樣,除了種植蔬菜、果樹外,還可以養殖魚類及做藝術庭院使用。
美國的市民農園從一戰時開始發展,作為供應前線的糧食蔬菜生產基地。目前美國市民農園發展蓬勃。在專業協會、學校、媒體的共同推動下,發展快速,類型多樣,有市民農園、兒童農園、療養農園、拓展農園等;參與者有非營利組織、學校、教會、政府機關、企業、家庭、個人、環保主義者等。[2]
在美國,市民農園的土地可以是被廢棄的公共空置地塊、私人庭院、農民提供的田地、甚至是屋頂。有些農園是每個人一起種植,有些則被分為清晰的小塊田地,每塊由不同的團體或家庭來管理。被分割成小塊的田地并不存在標準的尺寸,田地的分割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地理位置、園藝用途、需求量、承租人的物質和時間上的限制等因素。在美國的市民農園6mX6m是一個常見的尺寸,其他的尺寸有3mX3m或3mX4.5m,一般位于城市內。
日本和臺灣地區的市民農園受德國市民農園的影響,發展也比較完善。日本的市民農園種類較多,根據農園與租種者居住地之間的距離遠近程度可分為不同類型,農園也不限于生產型菜園,經營更靈活;臺灣的市民農園土地基本來源于農民,在臺北直接由農民租地給承租者,臺灣中南部地區的市民農園則由農會或由承租人組成的管理委員會來管理。[4][5]
(二)市民農園經營模式的對比
對比德國、美國、日本、臺灣地區市民農園的經營模式,從經營規模上來講,德國的市民農園每個單元的分割塊面積較大,有400㎡,出租年限最長,為50年,相較之下,日本的市民農園由于地狹人多的原因,出租年限短,為1-5年。德國的市民農園種植類型不限于蔬菜果樹等,更有魚塘或藝術庭院,而臺灣的市民農園基本以種植蔬菜為主,很少種花;美國的市民農園最為靈活,農園的位置不限于農地,城市的公共廢地、社區街角甚至屋頂等都可以成為市民農園開展場地;參與人群最豐富,除了政府的組織幫助外,更有非營利組織、學校、教會、企業、家庭、個人、環保主義者等;日本的市民農園中,距離承租人較遠的(2-3小時車程)滯在型市民農園,相關住宿及務農配套設施最完備,可以供承租人做休閑度假用地。德國、美國和日本的市民農園都有政府的組織或參與,臺灣的市民農園有些是農民自己管理,有些由農會管理。縱觀以上國家和地區市民農園的經營模式,有很多可供參考借鑒之處。圖為參考國內學者對各國市民農園的研究后,作者自繪的市民農園經營模式對比圖。
二、背景介紹
(一)會同村
會同村位于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金鼎鎮,地處鳳凰山脈北部,始建于清雍正年間,后于清同治、光緒年間,由當時的海外富裕宗親投資,全村統一規劃重建,1922年就因使用發電設備,而被喻為“民國第一村”。會同村村內自然環境優越,清一色嶺南民居,家家都是灰瓦、青磚、飛檐,建筑布局整齊,外形色調一致,嵌填在?“三街八巷”“棋盤式”方格網形成的整齊的宅基地中。會同村占地近13萬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2座碉樓、3座祠堂和40多座民居,會同村園林式的村落,整齊的民居,融匯中西文化建筑群,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2006年,會同古村被頒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并申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會同村是買辦的故鄉,原鮑、譚、莫三大姓氏買辦的后裔已遍布海外,如今村中以莫姓居多,全村人口139人,現有土地465畝,其中有農田150畝、果園270畝、苗圃45畝。
(二)存在問題
據調研,會同村本村人口139人,長期住在本村的只有40-50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大約為25%,中年人(40歲~60歲)占40 %, 青年(18歲~40歲)占10%,嬰幼兒占25%。其余村民大都去了珠海市區工作或打工,平時基本很少回村。
會同村的老屋中,85%~90%為空置房屋,現在居住戶數10多戶,其中只有2~3戶為本村村民,其余人口為外來打工者、做生意者或藝術家。
目前村子里的果園是本村村民種植,但聘請外村人管理,其他農作物屬外來人員承包土地種植。
村子里的公共生活基本只有打麻將、串門聊天等。
通過以上數據和現象,不難看出會同常住人口減少、居民年齡結構失衡、公共生活沒落、村落建筑日益衰敗的嚴峻問題。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鄉村經濟類型單一,農民收入低,就業機會匱乏、教育落后、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大規模的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造成了會同村的日益衰落。會同村的村民需要更多的經濟收入,更多的交流機會和休閑生活。
三、會同村發展市民農園的條件
(一)自然生態優勢
會同村所在的珠海屬于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光熱資源充足,冬無嚴寒,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對植物生長非常有利。加上村子所在的區位遠離市區,周圍森林、優質水資源豐富,空氣質量常年優良,為種植蔬菜提供了天然的優質生態環境。
(二)地理優勢
會同村所處的地理位置有其優越性,其東北部為金鼎鎮,東部鄰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東南部為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簡稱UIC),會同村與這些高校及城鎮的距離均在4公里以內。
2012年10月22日,珠海市政府與UIC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擬在社會管理、公務員培訓、橫琴發展等方面開展合作,協議規定UIC參與珠海市的“三舊”(舊城鎮、舊廠房、舊村屋)改造,利用自身發展的機遇,積極參與會同村及周邊村落改造成大學小鎮的規劃建設。目前,會同村旁的UIC大學小鎮已初見規模。附近的大學發展使會同具有很大的地理優勢。
(三)需求優勢
1.會同村民有增加經濟收入、尋求新型產業領域的需求,如有項目可以參與的話,傾向以集體的方式參與經營,這樣個人承擔的風險就相對較少,并希望項目的前期投資低或是有保障的項目。
2.會同附近的教師團體對健康安全、價格合理、品種豐富的蔬菜水果的需求。
筆者所在的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教師公寓分布在京師家園小區和粵華苑住宅區,這兩個住宅區內分別有兩所小型超市,但供應的蔬菜等必需食材種類單一,且價格較市鎮昂貴,這給教師們及其家庭帶來很多不便,很多教師或家屬不得不每周幾次去附近4公里的金鼎鎮上,購買蔬菜水果和肉類等必需品。
3.教師團體親自體驗農耕及尋找社群歸屬感的需求。
據筆者調查,大部分教師及家屬有親自體驗農耕、親手收獲健康蔬菜的需求,通過這種日常的健康鍛煉,來獲得身心的健康,與此同時,教師們可以在有相同種菜興趣的人群中尋找社群歸屬感,需要互相交流和被關注。
由于北師大珠海分校、北理工珠海學院、UIC等幾所大學距離珠海市區大約13公里,除最近距離4公里的金鼎鎮外,并無其他商業娛樂休閑等場所,很多教師及家屬課余酷愛種菜,在北師大珠海分校及北理工珠海學院教師住區的附近,都有被教師或家屬自發開發的空置荒地,但畢竟荒地有限,很多教師業余種菜休閑的愿望得不到實現,而學校對這種開發荒地種菜的行為既不阻止也不鼓勵,目前尚未出現一種合理的、可以滿足教師團體這種耕種需求的解決途徑。
四、會同村發展市民農園的做法建議
1.由會同附近的高校組織,向會同村民租地,再分成單元小塊租給高校教師。
2.每個單元小塊面積建議為5㎡~35㎡,租金根據面積大小和地理位置價格不等。滿足不同的個體或家庭的需求。承租戶依照組織方的公告條件申請,可以按照先后順序或通過搖號審核。
3.承租人與組織方簽訂1~5年的租賃契約,契約滿后可續約或不再續租。由高校組織成市民農園管理委員會,負責農園內的管理事宜。
4.承租人可以在自己的地塊內可以種蔬菜、果樹、花卉、養殖家禽等,但所生產的農產品禁止出售,可以分給他人或互相交換食材。
5.會同市民農園須設置相應的配套設施,如停車場、工具房、廁所、休息涼棚、座椅、透風籬墻、可回收垃圾箱等。園內須提供水,但不供電,不允許承租戶搭建房屋,夜晚不能住宿。
6.平時無暇耕種的承租人可以雇傭村民來管理,
7.組織方可以定期舉辦園藝或有機種植講座或交流會。
五、結 語
通過總結和借鑒國內外市民農園的發展和經營模式,以及對會同村的現狀、存在問題的調研,結合村民及附近高校教師和居民的需求,分析會同村存在的優勢,總結出會同村發展市民農園有很強的可行性。不但可使部分傳統耕地轉型為新的發展模式,增加農民收入和就業機會,同時可滿足附近教師和居民對安全蔬菜、健康農耕的需求,更利于促進鄉村與高校之間的交流,構建健康和諧、互助共生的社群關系。
參考文獻:
[1] 陳芳,馮革群.德國市民農園的歷史發展及現代啟示[J].國際城市規劃,2008(02)
[2] 李良濤,王文惠,Lorraine Weller,宇振榮.美國市民農園的發展、功能及建設模式初探[J].中國農學通報,2011(33):306-313
[3] 范子文.德國的市民農園[J].世界農業,1998(07)
[4] 周玉新.日本市民農園的經營模式研究[J].世界農業,2007(11)
[5] 王中軍,張國兵.論市民農園在我國發展的可行性[J].現代農業科技,2008(06)?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